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5篇
  免费   409篇
  国内免费   1537篇
安全科学   265篇
废物处理   235篇
环保管理   284篇
综合类   3070篇
基础理论   674篇
污染及防治   924篇
评价与监测   55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51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66篇
  2014年   347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41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270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359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31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27篇
  2002年   200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201.
本文论述了PM2.5对环境的危害,在剖析PM2.5组成与来源的基础上,提出防控PM2.5的政策与技术方面的建议,以期为今后PM2.5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2.
李绍峰  孙楚 《环境科学》2012,33(4):1260-1266
利用拟一级降解速率常数表征O3/H2O2对扑灭通(Prometon)的氧化效能,探讨了n(H2O2)/n(O3)、pH值、水质和碳酸氢根离子对去除的影响,对有机氧化产物进行了气相和液相质谱分析,以离子色谱法测定了反应过程中产生的NO3-,在此基础上对扑灭通降解途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扑灭通初始浓度2 mg.L-1,反应温度25℃,O3投量13 mg.L-1时,最佳反应条件为n(H2O2)/n(O3)=0.7,体系pH为7~8;扑灭通在自来水中的去除效果好于纯水;HCO3-浓度>50 mg.L-1时,对扑灭通的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液质和气质的分析结果表明扑灭通并未开环,氧化过程中扑灭通三嗪环支链上的2个异丙基首先被氧化脱去,离子色谱检测到的NO3-是三嗪环支链胺基氧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3.
苏郡  朱鲁生  李絮花  王军  谢慧  王金花  王琪  贾文涛 《环境科学》2010,31(10):2475-2480
以莠去津降解细菌HB-5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氮、磷肥单一及复合施肥对HB-5细菌降解土壤中莠去津的促进作用的研究,探讨了莠去津降解率与土壤中速效氮、速效磷含量之间的关系及莠去津降解过程中生态毒性的变化情况.莠去津在土壤中的残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磷分别采用碱解扩散法及0.5mol/L-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土壤的生态毒性采用蚕豆根尖微核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实验的前5d,不论氮、磷肥单一或复合施肥均能够明显促进HB-5对莠去津的降解,不同施肥条件下莠去津的降解速率依次为:氮、磷肥复合单施磷肥单施氮肥不施肥料对照;实验5d后,各处理中莠去津降解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均达到了95%以上.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随着莠去津的降解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土壤的生态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莠去津经HB-5菌株降解后,土壤的生态毒性显著降低;各施肥处理土壤中莠去津的生态毒性均低于不施肥处理的土壤;实验的前5d,各处理土壤中生态毒性的大小依次为:氮、磷肥复合单施磷肥单施氮肥不施肥料对照.实验7d时,各处理土壤中莠去津的生态毒性均恢复到空白对照水平.氮磷肥料的施用不仅能促进HB-5菌株对土壤中莠去津的降解,而且能加速降低土壤的生态毒性,为莠去津污染土壤的快速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4.
在好氧条件下,从长期受硝基苯污染的化工厂排污口底泥和河道底质中分离得到3株对硝基苯有明显降解作用的优势微生物.为了比较这些优势菌的降解效果,作了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分别为50 mg/L、25 mg/L、12.5 mg/L、6.25 mg/L、3.13 mg/L等不同梯度下的模拟修复实验,并且检验了单一菌与混合菌的降解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当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优势菌作用不明显,硝基苯的去除主要依靠自然挥发作用;当硝基苯初始质量浓度为3.13 mg/L时,混合菌对硝基苯的降解能力较强,72 h的去除率达到99%,而此时空白对照(CK)的去除率仅为60%.分析实验结果得到,混合菌可能存在协同作用;由于产物中未检出NO2-,所以硝基苯降解途径中可能存在部分还原历程.  相似文献   
205.
水体中苯胺光降解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苯胺类物质在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在自行设计的光化学反应器上进行模拟天然水体的苯胺光降解实验,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苯胺的残余质量浓度,考察了水体pH值、光强、反应时间、光敏化剂、水质等条件影响下苯胺的光降解效果和规律.3h内苯胺在3个不同体系中的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是:去离子水模拟天然水体、加入光敏化物质的灭菌河水、未加光敏化物质的灭菌河水.pH值为5.0,Fe2 、过氧化氢、腐殖质存在时苯胺的光降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6.
臭氧生物活性炭有机物吸附与生物降解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北石桥污水净化中心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臭氧-生物陶粒与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的对比研究,分析比较了两种生物过滤系统的生物活性及有机物去除特性,建立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有机物降解过程中吸附和生物降解作用的量化计算方法,探讨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有机物降解过程及去除机理.研究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是活性炭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其中生物降解占主导作用,约占有机物总去除量的65%,生物降解作用去除的有机物几乎全部是易于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而吸附作用去除的有机物约占有机物总去除量的35%,去除的有机物中难降解和易于降解的有机物的量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207.
余慧  张超杰  周琪 《环境科学》2007,28(1):204-208
利用驯化污泥研究了邻氟苯胺、对氟苯胺、2,4-二氟苯胺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3种氟苯胺的好氧生物降解性能从高到低依次为,对氟苯胺、邻氟苯胺和2,4-二氟苯胺.降解动力学分析表明,在初始浓度在8~50 mg·L-1范围内,除2,4-二氟苯胺在实验浓度8.56 mg/L时为一级反应,其他为零级反应.且它们的降解规律都符合Monod方程.污染物化学结构特性与其生物降解性能相关性研究表明,热力学参数与氟苯胺好氧生物降解性能相关性最好,空间参数次之,而电性参数最差.并研究了共代谢条件下葡萄糖和苯胺对2,4-二氟苯胺的好氧降解的影响,葡萄糖的引入有促进作用,而苯胺只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有促进作用.因而,氟苯胺的生产废水与生活污水合并处理以及多种组分混合废水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8.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未受苯酚污染的自然土壤中分离得到5株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它们进行了初步鉴定,菌株PHD-2为Ralstonia sp.,菌株 PHD-4为Acinetobacter sp.,菌株PHD-5 为Microbacterium sp.,菌株PHD-1和PHD-3均为Pseudomonas sp.,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自然土壤中的苯酚降解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9.
以苯、联苯和萘为模型化合物,研究了厌氧滤池(AF)反应器在反硝化及连续运行条件下对含这几种芳香族化合物模拟废水的处理效果,并以葡萄糖为补充碳源,考察了不同C/N对有机物反硝化降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长期连续流运行及反硝化条件下,AF反应器对废水中几种典型芳香族化合物具有良好地去除效果,当进水COD浓度约为1?000mg/L,苯、联苯和萘总浓度为60mg/L时,出水COD去除率可达到90%,芳香族化合物的去除率可达到84%.苯比萘和联苯更易于反硝化降解.C/N在5~30范围内,苯的降解率均达到90%,C/N对苯的降解没有明显影响;COD、萘和联苯去除率受C/N影响较大,C/N为15时,COD、萘和联苯去除率最大,分别为90%、78%和82%.  相似文献   
210.
Rhodococcus sp. Ns对硝基苯酚的好氧生物降解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红树林底泥中分离出6株硝基苯酚降解菌,其中Rhodococcus sp. Ns为对硝基苯酚(PNP)与邻硝基苯酚(ONP)的高效降解菌.在好氧条件下该菌可以耐受小于1.8 mmol/L的PNP,能够利用PNP和ONP为唯一碳源、能源和氮源生长并将其完全矿化.研究了Rhodococcus sp. Ns在不同pH、盐度与浓度范围下,PNP的降解特性并探讨了该菌降解PNP的途径.实验得出该菌在盐度<5‰、 pH>5的条件下能较快生长,1.5 mmol/L的PNP在96h内被完全降解,并检测到至少2种中间产物4-硝基儿茶酚(4-nitrocatechol)和1,2,4-苯三酚 (1,2,4-benzenetriol).红树林底泥中固有的细菌对PNP和ONP具有高效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