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14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61.
为探讨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管控前后不同污染阶段PM2.5中二次无机离子变化特征,使用高分辨率(1 h)在线仪器对2019年12月15日至2020年2月15日郑州冬季气象、污染气体浓度和PM2.5中水溶性离子水平进行在线监测,分析此次COVID-19管控前后过程的成因、大气污染物的日变化特征和在不同阶段下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郑州主要受到高压脊控制,天气形势稳定,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累积,二次无机气溶胶(SNA,包括SO42-、NO-3和NH+4)是水溶性离子的主要组分,占比高达90%以上,COVID-19期间居家隔离措施对不同阶段下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产生不同的影响,COVID-19期间PM2.5在干净、发生和消散阶段的浓度比COVID-19前有所提高,但是发展阶段明显降低,居家隔离明显使PM2.5高值降低了;NO2、SO<...  相似文献   
262.
周瑶瑶  马嫣  郑军  崔芬萍  王荔 《环境科学》2015,36(6):1926-1934
为了探讨天下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污染特征及其对大气消光的影响,在2013年1月25日至2月3日于南京北郊进行了PM2.5连续在线监测.利用颗粒物-液体转换采集系统(PILS)连续采集水溶性样品,与离子色谱联用分析了其中SO2-4、NO-3、NH+4、Cl-、Na+、K+、Mg2+和Ca2+的含量;同时采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和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APS)测量细粒子的粒径谱分布;采用三波长光声黑碳光度计(PASS-3)实时在线测量细粒子的散射和吸收消光系数;并实时监测痕量气体浓度.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与非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总质量浓度分别为70.3μg·m-3和22.9μg·m-3;二次吸湿性组分SO2-4、NO-3和NH+4为主要的污染离子.天有利于SO2和NOx向SO2-4和NO-3的转化,尤其是NOx的氧化.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建立了PM2.5干消光系数与气溶胶化学成分之间的经验公式,发现NH4NO3对南京冬季消光的贡献最大,其次为(NH4)2SO4、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两次重污染事件中,污染前体物的一次排放和二次转化的增加分别是造成离子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63.
北京市2014年10月重霾污染特征及有机碳来源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10月北京市出现了多次重天气,与此同时,通过全国秸秆燃烧卫星遥感监测发现,北京周边河南、河北等地区恰存在一定规模的秸秆燃烧活动. 对2014年10月4—27日北京市大气PM2.5中的水溶性离子、金属、OC(有机碳)、EC(元素碳)和有机物示踪物等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对天和非天PM2.5中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并使用CMB(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PM2.5中有机物的来源进行了解析,采用后向轨迹模拟和卫星遥感图像定量评估生物质燃烧(秸秆燃烧等)对重污染的影响. 结果表明:天ρ(PM2.5)〔(229.0±96.3)μg/m3〕是非天的5.0倍,水溶性离子总质量浓度〔(125.3±59.3)μg/m3〕是非天的6.5倍,ρ(SO42-)、ρ(NO3-)和ρ(NH4+)分别是非天的6.1、8.6和7.1倍,ρ(OC)〔(81.8±39.5)μg/m3〕是非天的7.8倍,ρ(EC)〔(6.7±3.4)μg/m3〕是非天的4.2倍;天生物质燃烧的示踪物——左旋葡聚糖和K+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是非天的9.1和3.3倍. 生物质燃烧、机动车排放以及二次污染物对有机细颗粒物的贡献率分别为18.9%、36.9%和41.9%;二次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增加了1倍左右;气象条件同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的形成. 常规的源解析方法仅可对生物质燃烧的一次污染贡献进行定量,但对重污染贡献的全面评价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64.
大城市区域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3  
由于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现象或者是灰天气日趋严重,与雾的区分成为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在平面时已达到饱和的水汽压,对相当于球面的云雾滴来讲就是未饱和的,那样云雾滴就会蒸发;在水汽条件不变时,云雾滴由于蒸发而变小,导致它的平衡水汽压升高,则更易蒸发掉。在不饱和大气中小于数微米的云雾滴必然蒸发,而且伴随着蒸发云雾滴尺度会进一步变小,导致曲率越来越大,蒸发速率越来越快。过去错误认为凝结核可以在低相对湿度情况下产生凝结生成雾滴的观点,是忽视了粒子曲率作用的结果,将实验室大颗粒(常常达毫米量级)的吸湿性特征,延用至次微米粒子造成的。降温是达到饱和形成雾滴的即重要又主要的物理过程,云雾是低温下饱和气块的可见标志。在云雾中必然存在凝结或凝华过程,因而必然伴随着潜热释放,这就使云雾内的温度高于环境,在云雾内必然盛行微弱的上升气流,不可能是下沉气流,这些宏观过程在层内是不存在的,因而成为识别与雾的重要的宏观动力条件。在对历史资料进行统计时,在排除降水、吹雪、雪暴、沙尘暴、扬沙、浮尘、烟幕、等等视程障碍现象的情况下,通过调试相对湿度,使得雾与轻雾反映自然的年际与年代际气候波动,而反映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趋势性变化,其限值大体在90%左右,与美国和英国讨论影响能见度的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中使用的相对湿度限值相同,他们都去除了相对湿度>90%的资料,只研究了相对湿度<90%时的能见度变化趋势。进行相对湿度订正才能确保资料的高质量。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大气气溶胶污染日趋严重,1980年代以来大幅增加的日,绝大部分是由于人类活动影响的气溶胶细粒子污染造成的。依据本文和以前的研究,给出了与雾区分的概念模型,与雾观测的标准,和灰天气预警信号发布的标准。  相似文献   
265.
京津冀区域霾天气特征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汇总京津冀区域内107个地面站的气象资料,利用14时实测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资料对日进行判别,统计出各个站点1980~2008年中逐年及各月的日数.结果表明,北京、天津、河北天气整体变化趋势和波动特征较为相似,且均呈增加趋势,非城区站点平均日数明显呈增加趋势,且与市区站点日数的差距越来越小.京津冀区域日数的月际变化呈明显的双峰特征,即夏季和冬季日数较高.空间分布表明,日数高值区主要位于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邯郸和邢台等地.多数站点日14时平均风速比非日低了1.0m/s以上,14时平均相对湿度则比非日高出20%以上.  相似文献   
266.
利用长三角地区123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4次能见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数据,对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周边地区多年平均年日数大部分在0 d~25 d之间,中部地区在25 d~75 d之间,浙江北方中部的极个别城市在100 d~125 d之间;长三角地区日呈现为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居中的特点;长三角地区年均日及四季日均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中浙江省中北部地区的年日及四季日增加速率最大,长三角地区平均年日以每十年9.23 d极显著增加;年代际上,年及春秋冬季日逐年代递增,而夏季则在20世纪70年代后递增。  相似文献   
267.
污染遥感监测业务化流程出发,选取EOS/MODIS为主要数据源,MODIS气溶胶产品及气象数据为辅,在数据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LM-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算法反演区域大气颗粒物浓度,分析了可获取的遥感监测指标及气象指标对污染的贡献率,筛选出可业务化的污染遥感评价指标。对2013年1月江苏省2次典型的污染进行了星地同步分析,从分析结果来看,污染遥感监测结果与地面实测结果基本一致,污染遥感监测可以作为地面监测的有效补充,宏观反映区域污染空间分布,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68.
为了研究污染对电力安全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针对污染对输变电设备外绝缘影响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影响输变电设备外绝缘的天气指标,对外绝缘运行状态的危害和绝缘子沉积吸附的研究。展望了大气颗粒物在绝缘子沉积的外场综合观测,颗粒沉积物的实验室物理化学分析以及沉降过程的数值模型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