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4篇
安全科学   76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33篇
综合类   236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 机组简介 武钢能动公司1^#高炉煤气透平机组简称,IRT由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2001年生产,2002年10月安装调试完毕投产。该机组利用高炉煤气发电,是1^#高炉能量回收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配套发电机1万kW。透平机(采用二级双支撑结构形式)设左、右轴承箱,与机壳分体,以键相连。  相似文献   
32.
梁冰  郑泽  姜利国 《地球与环境》2015,43(3):363-368
采用EPA 1314pH酸碱预滴定实验和pH浸出实验,研究了pH对磷矿废石磷元素浸出特性的影响,以及磷矿废石的酸碱缓冲容量。实验结果表明:磷矿废石的碱缓冲容量小,pH从8.75上升到13.50消耗了0.1mmol/g的NaOH,磷矿废石酸的缓冲容量较大,pH从5.50到1.00,共消耗2.2mmol/g的H2SO4;浸提液的酸碱性是影响磷矿废石中磷元素浸出的重要参数,酸性条件下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磷元素的浸出,随着H+离子浓度的增加,总磷浓度随之升高。相反在碱性条件下的反应过程中,OH-阻碍磷元素的浸出,消耗正磷酸根离子和羟基磷酸根离子,使其生成沉淀,有一定的固磷作用,为磷元素的固化提供了更多途径。  相似文献   
33.
计算静态应力降与动态应力降之比Y值,根据Y值的大小初步判定地震类型,是震后趋势判定的一种新方法,对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有一定意义。通过计算我省历年有影响地震的Y值,发现2005年以来黑龙江省及其周边地区中强地震静态应力降与动态应力降之比(Y值)在0.3~0.6之间,总体来说Y值较大,其地震类型以孤立型地震为主,吉林省前郭县地震Y值为0.37,与我省其他中强地震相比,Y值相对较低,初步判定为震群型地震。  相似文献   
34.
为探究堆积煤矸石所产生的重金属的污染问题,本文以北京市门头沟5个典型矿区为研究对象,采集矸石山堆积表面风化煤矸石共45个样品,分析测试矸石样品中汞(Hg)的含量,对不同理化性质下各重金属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改进BCR连续提取法,研究样品中Hg的赋存形态,分析其生物可利用性;采用富集因子法、地累积指数法、风险编...  相似文献   
35.
在低NOx浓度条件下开展甲苯和异戊二烯复合体系的烟雾箱模拟实验,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在线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PTR-TOF-MS)实时监测混合体系中反应物与产物的浓度变化情况,探究人为源与天然源交汇过程中, 自然源挥发性有机物 (BVOCs)对人为挥发性有机物(AVOCs)化学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异戊二烯与甲苯竞争OH自由基,从而抑制了甲苯的化学降解,该竞争反应开始得越早,抑制效果越显著.研究还发现异戊二烯会增强甲苯RO2降解途径产物的产量,生成更多1,4不饱和-二羰基化合物(如丁烯二醛和甲基丁烯二醛)与二羰基化合物(如乙二醛和甲基乙二醛),其中甲基丁烯二醛增量最高可达38.6%.此外,异戊二烯快速氧化生成的RO2自由基碳数更少,可能与甲苯氧化生成的RO2自由基发生了快速的交叉反应,有利于甲苯RO自由基的生成及裂解,最终导致甲苯RO2途径裂解产物的增加.  相似文献   
36.
复合污染条件下人为源VOCs的SOA生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气细颗粒物(PM2.5)仍是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重大挑战.近年来,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PM2.5的贡献日益凸显.因此,深入认识复合污染条件下SOA生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进一步降低PM2.5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实验室模拟是深入认识SOA生成机制的关键途径,也是模式模拟参数化方案的可靠来源之一.主要综述了我国多污染物共存条件下典型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SOA生成研究进展,包括汽油蒸气VOCs、生物质燃烧VOCs和含氧VOCs形成SOA过程中,前体物浓度、芳香烃含量、无机气体、种子气溶胶和相对湿度(RH)等不同因素对SOA生成的影响;阐述了实际大气VOCs的SOA生成潜势及其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目前在SOA机制研究方面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7.
建立了顶空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中甲醛、乙醛、丙烯醛的方法。目标化合物连续测定9次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01,1.89,3.54;检出限分别为0.03μg/L,5.68μg/L,10.3μg/L,实际水样加标回收率在98%~101%。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基体干扰小。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和工业废水中甲醛、乙醛、丙烯醛的同时、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38.
39.
40.
北京城区夏季O3化学生成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取2007年7月1日—8月31日中的21个晴空日,利用观测资料和光化学箱模式计算了北京城区测点的O3生成速率G(O3)和O3生成效率OPE.结果表明,21个晴空日中G(O3)日最高小时值分布在(18~82)×10-9h-1之间;在O3污染和非污染日G(O3)最高值的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且与Ox浓度之间不存在一致的对应关系,表明O3化学生成过程不能全面解释地面O3浓度的累积,物理传输过程对测点O3实测浓度有显著作用;各个化学过程对G(O3)的贡献率对比结果显示,HO2 在 NO向NO2的转化中贡献最大;OPE值分布在2.8~5.8之间,总体水平为4.1±0.1;OPE值与NOx浓度之间为非线性关系,OPE值随NOx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表明消减测点附近VOCs排放能有效降低O3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