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6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257篇
安全科学   244篇
废物处理   58篇
环保管理   114篇
综合类   1029篇
基础理论   178篇
污染及防治   98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66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2000年9月的一个静朗之夜,五个男人在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威伯恩镇附近的一个油田里,彼此紧紧地握手,然后打开一个阀门,将一股CO2气流注入一根管道。就这样,世界上最大的CO2储存与监控工程启动了。现在,它已蔓延180平方公里,至大草原区的表层土下1400米深处。  相似文献   
992.
大气中CO2含量升高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因此CO2是温室气体减排的重点。本文介绍了固定空气中CO2的微藻种类及其固定CO2的效果,探讨了微藻固定空气中CO2的机制,分析了进气中CO2浓度、温度、pH值及光照等因素对微藻固定空气中CO2的影响,并展望了微藻固定CO2的发展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3.
非光合CO2同化微生物菌群的选育/优化及其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从海水及其沉积物中分离、筛选,并结合电子供体和无机碳源结构的优化以期获得不用光照与供氢的高效固碳微生物菌群;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比对等手段研究非光合固碳微生物菌群的结构,以期为优化群落配置,进一步提升固碳效率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通过分离和长期驯化可从海洋中得到在普通好氧、厌氧条件下具有固碳能力的非光合微生物菌群.添加硫代硫酸钠、硫化钠和氢气作为电子供体可有效提升菌群的固碳效率,在以硫代硫酸钠为电子供体的好氧、厌氧条件下,该菌群的CO2同化效率分别可达10.44 mg/L和12.56 mg/L.该固碳菌群对混合无机碳源的同化效率显著高于单一碳源,在以CO2、碳酸氢钠及碳酸钠为混合碳源情况下,菌群好氧、厌氧固碳效率(以CO2计)分别可达110 mg.(L.d)-1,和72mg.(L.d)-1,接近氢氧化细菌的水平.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不同电子供体后,固碳微生物菌群的优势种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发现的16个优势菌种中,11个是不可培养微生物,即其只能以共生方式存在.菌群混合培养时的固碳效率可能是多种菌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优化固碳微生物菌群的结构和配比将有利于其固碳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994.
在无氧环境中,当温度加热到300℃以上时,线路板中的粘接材料(溴化环氧树脂)就会发生热解反应,这是利用热解法回收废旧线路板的理论依据.在超临界CO2流体环境中,当温度达到260℃时,线路板中的环氧树脂也会发生不完全热解反应.本文建立了高温高压下线路板的热分析模型,并对线路板内部的热应力进行研究,发现其对整个反应过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95.
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草地碳通量研究是草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由于草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征,使得草地碳通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草地温室气体特别是CO2和CH4的释放水平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通量变化与许多外部因素相关,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地利用方式等。本文对近年来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变化以及影响碳通量相关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还讨论了草地碳通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6.
工业燃料煤气的应用与CO2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几种常用的工业燃料煤气在燃烧应用过程中,产生的CO2过程排放量的对比,说明煤气燃烧产生的CO2最多,其次是煤气生产、净化和输配过程耗电产生的间接CO2排放,燃烧辅助系统耗电产生的间接CO2排放量最少。同时指出,几种煤气中,以焦炉煤气单位热量的CO2排放强度最低,约为天然气的89%,结合中国~次能源结构形势,发展以煤为原料生产富含氢气的人工煤气技术,符合中国能源安全和温室气体减排战略。  相似文献   
997.
为了增强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整体认识,采用稻田FACE(Free Air CO2Enrichment)试验(位于江苏省江都市,始于2004年)方法,研究了2006年位于江都市的稻田水体中总有机碳、总氮、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提高了稻田水体中以上各指标含量(p<0.01),其中各有机碳的增幅均大于相应的氮.与对照相比,FACE田块水体中总有机碳、总氮、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氮分别平均提高了31.2%、25.9%、28.3%和25.6%.不同生育时期各指标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上述结果还表明,大气CO2浓度增高不仅会通过富营养化稻田水体来影响水稻安全生产,而且还会提高其中可溶性碳氮含量,进而可能通过田间排水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暴雨导致的洪涝来增加稻田碳氮向周边水域的输送,从而影响到稻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和土壤生产力.  相似文献   
998.
999.
小分子有机碳对土壤中六氯苯厌氧降解及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翠英  余贵芬  蒋新  王涛 《环境科学》2008,29(5):1418-1424
采用密封培养瓶装置,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和乌栅土在添加乙酸、葡萄糖、柠檬酸时六氯苯(HCB)的厌氧降解行为,同时分析了土壤pH变化、碳源转化过程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及六氯苯的挥发.结果表明,8周内红壤性水稻土中HCB减少了约20%~44%,加入乙酸抑制HCB的降解,表明低pH条件不利于脱氯反应,加入葡萄糖和柠檬酸在前期抑制后期则促进HCB的降解;乌栅土中HCB减少了约21%~23%,加入小分子有机质对其降解没有明显的效果;六氯苯降解的主要产物为五氯苯(PCB),最终检测到红壤性水稻土中PCB为23~96 μg/kg,乌栅土中为64~92 μg/kg; HCB的降解与CH4和CO2的释放量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种土壤中,外加小分子有机碳均减少了HCB的挥发作用,且红壤性水稻土中HCB的挥发比乌栅土中更强,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HCB挥发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00.
文章以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水热合成了介孔分子筛SBA-15,以3-丙胺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氨基化剂,采用浸渍法将其嫁接到SBA-15孔内,形成氨基化的SBA-15用于吸附电厂尾气CO2。通过氮等温吸附-脱附、XRD、TEM等测试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改性前后SBA-15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前后的SBA-15对电厂尾气中CO2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改性的SBA-15比合成的SBA-15吸附性能要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