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37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荷叶铁线蕨孢子随采随播或贮存后次年播种均有良好的萌发力。不同播种期播种后感受不同光温,其发育速度不等。三月中旬播种,前期在室内用日光灯辅助光照,五月下旬出室在廊檐下感受自然光温的处理发育较快,从播种到出现第一株孢子体幼苗仅需110天。原叶体的分栽有利于提高孢子体幼苗的产苗量并促使其健壮生长。首次采用孢子繁殖的幼苗成功地进行了露地畦栽,繁殖后代产生的孢子具正常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   
92.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LAS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对彭泽鲫的联合毒性影响。结果表明,LAS对彭泽卿的24h,48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0 20,8 73,8 43mg/L,AE对彭泽鲫的24h,48h,96h的LC50分别为87 98,72 54,68 90mg/L。LAS和AE共存对彭泽鲫联合毒性的24h,48h和96h时的相加指数AI分别为0 025,0 475,1 34,皆大于零,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3.
本文总结了红花檵木树桩盆景快速成型制作技术流程,利用广布的檵木资源,红花檵木较强的萌芽性、一年多次抽梢及生长旺盛,以及红花檵木与檵木间极强的亲和力等特点,通过精选树桩、合理剪栽,高接换头、当年催根定植、多次摘心、促发侧枝、培养雏形、次年诱导、缠扎、修剪、第三至四年定型、出圃.为红花橙木盆景的产业化、规格化生产提供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94.
云南野生鲤鱼种类为全国之冠。过去在渔业生产中,它们的产量曾占一定比重;现在种群数量普遍减少,亟待保护。文中讨论了种质资源保存的意义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的植被恢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小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var. microphylla)是干旱河谷地区的优势乡土灌木,并作为当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重要备选物种,因而进行小马鞍羊蹄甲种群在土壤贫瘠的干旱河谷的养分限制研究十分必要。针对性地进行施肥将影响到小马鞍羊蹄甲幼苗存活、生长和定殖,而如何有效提高该物种的存活和生长速率对于干旱河谷植被恢复将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野外调查与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干旱河谷地区3个典型群落(干旱河谷的核心区——飞虹,干旱河谷灌丛与亚高山森林的过渡区——北部的石大关、干旱河谷灌丛与温性森林的过渡区——南部的蓝新镇)中小马鞍羊蹄甲幼苗叶片的化学计量特征,和施肥试验[w(有效氮)分别为100、280、460 mg·kg–1、w(有效磷)分别为12、24、48 mg·kg–1、w(氮)分别为40、70、100 mg·kg–1、w(磷)分别为12和24 mg·kg–1]中叶片化学计量特征及幼苗生长参数(叶片数、基径和株高)和各器官(根茎叶)生物量。结果表明:在野外各演替阶段的小马鞍羊蹄甲幼苗生物量和营养元素质量分数都随着磷肥的增加而增加,表明磷素是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同时N∶P比均大于16,也暗示其受到P养分的限制;在室内施肥试验中,施加N肥没有促进小马鞍羊蹄甲生物量的积累,反而抑制了幼苗生长;施加P肥促进了幼苗生物量的积累,表明幼苗缺乏P元素,养分限制类型为P限制。  相似文献   
96.
水体铜对黄河鲤Na+-K+-ATP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的水体铜对黄河鲤Na -K -ATP酶活性的影响,采用ρ(Cu2 )为0.01,0.05,0.10,0.30,0.50,0.70和1.00 mg/L的试验液分别刺激黄河鲤1,3,5和7 d后,测定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结果表明:Cu2 对黄河鲤的96 h LC50为1.67 mg/L;低浓度Cu2 (ρ(Cu2 )为0.01和0.05 mg/L)对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且随着ρ(Cu2 )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促进作用也越明显(P<0.05);黄河鲤暴露于0.10 mg/L的Cu2 溶液时,鳃组织Na -K -ATP酶活性5 d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和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高浓度Cu2 (ρ(Cu2 )为0.30,0.50,0.70和1.00 mg/L)对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有抑制作用,且随着ρ(Cu2 )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也越明显(P<0.05或P<0.01).提示黄河鲤鳃组织、肝胰脏和肾组织Na -K -ATP酶活性对铜的污染均具有指示作用(其中最为灵敏的是鳃组织Na -K -ATP酶活性),且存在计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可以用来指示低剂量重金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97.
以生物化学手段测定了高速公路建设中牡荆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并用统计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监测样方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即均川最高,柳林次之,钱场最低,这可能与各监测样方受到高速公路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不同有关。同时,高速公路的建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对叶绿素含量产生较大影响,使各监测样方的叶绿素含量随时间变化有下降趋势。本研究为高速公路的生态破坏和恢复监测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8.
黄河流域秦岭主要林分凋落物的水文生态功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水量平衡场和收获法研究了秦岭松栎林带主要林型凋落物在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营养循环中的功能。26龄锐齿栎林、24龄油松林和24龄华山松林凋落物现存量平均值为17.475t/hm2,排序为华山松林>油松林>锐齿栎林。3种林分年凋落物平均值为4.179t/hm2,前者是后二者的1.4倍,但凋落物现存量不及后二者一半。生长季节,3种林分凋落物层蓄留量平均值为44.81mm,占同期大气降水量的4.47%,阔叶林较针叶林高。地面蒸发量及其蒸发率为:无林裸地>阔叶林地>针叶林地,无凋落物覆盖>凋落物覆盖;针叶林地表蒸发季节变化相对稳定,阔叶树的变化较大。3种林分凋落物N、P、K、Ca和Mg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08%、0.07%、0.37%、1.37%和0.21%,锐齿栎林较大,油松林和华山松林则差异不大。凋落物主要营养元素积累量平均值为502.5kg/hm2,排序为:油松林>华山松林>锐齿栎林。锐齿栎林、油松林和华山松林5种营养元素年吸收量、归还量分别为334.4kg/hm2和147.2kg/hm2,195.5kg/hm2和66.9kg/hm2及138.8kg/hm2和80.4kg/hm2,不同林分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和归还量也存在一定差异。锐齿栎林不仅对林地营养元素要求较高,而且循环较快。  相似文献   
99.
江蓠对对虾排出氮磷的吸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来自斑节对虾养殖水和人工配方2种不同来源的氮、磷对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下斑节对虾氮磷排出率与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对氮、磷吸收率这2种代谢率之间的关系,探讨江蓠对对虾排出氮、磷的利用和水质净化时江蓠与对虾的定量关系.在不同营养来源的生长实验中,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日生长率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其粗蛋白含量也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相同可溶性无机氮、磷浓度下,不同营养盐来源间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日生长率及藻体的成分组成没有差异(p>0 05).这表明,对虾养殖水中影响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生长的主要营养盐形式是可溶性无机氮、磷.而对虾排出氮磷与藻吸收的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虾的氮排泄速率升高,而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对氮的吸收速率在20~28℃内变化不大,在32℃时明显比其它温度下的小(p<0 05).在20,24℃时斑节对虾的磷排泄速率小于细基江蓠繁枝变种对磷吸收速率,在28,32℃时则相反.吸收1g虾排出的氮所需的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量由20℃时的1 93g上升到32℃时的13 17g;吸收1g虾排出的磷所需的细基江蓠繁枝变种的量由20℃时的0 55g上升到32℃时的1 17g.因此,采用该藻处理养殖水时,参考水中氮、磷动态来确定藻投放量是提高净化效果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00.
氨基酚对不同生物细胞微核率影响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氨基酚类化合物属于有毒有机化合物 ,在环境中对动物和人类造成潜在的危害。为了全面评价其遗传毒理学效应 ,采用不同的生物材料 ,不同的组织细胞 ,对 3种氨基酚类化合物进行微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3种氨基酚类化合物均能引起 3种细胞微核率的增加 ,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 <0 .0 1 ) ,且有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提示 3种氨基酚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致突变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