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122篇
基础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Making Capacity Building Meaningful: A Framework for Strategic Ac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aims to give practical meaning to ‘capacity building’ through (a) identifying a suite of practical measures, such as mentoring or best practice guidelines, that have been shown to or are considered to build human, social, institutional, and economic capital; (b) placing these measures within a broader systems framework; and (c) exploring stakeholder feedback on specific measures to inform framework implementation. The 29 measures described provide actors, whether government or nongovernment, with a suite of practical investment choices for building capacity. These measures are then clustered into eight groups according to their primary purpose and placed within a systems framework. The framework provides a tool for actors with responsibilities for or an interest in capacity building to inform more holistic and strategic targeting of effort and investment. Stakeholder feedback gathered through surveys and workshops is subsequently reported to further inform implementation of specific measures within the framework’s eight groupings. The framework presented may be built upon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and inclusion of further capacity building measures. The research is conduct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fo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RM), with specific focus on Australia’s recently formalized 56 NRM regions and their community-based governing boards as an informative arena of learning. Application of the framework is explored in the Australian setting through the identification and comparison of measures supported and most preferred by four major stakeholder groups, namely board members, regional NRM organization staff, policy/research interests, and Indigenous interests. The research also examines stakeholder perceptions of capacity issues, and whether these issues are likely to be addressed through implementing their preferred measures.
Lisa RobinsEmail: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内外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总结了现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在体制机制、技术体系、应用支撑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十四五"期间农村环境质量监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指出"十四五"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根据环境管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要求,构建了包括村庄、区域和流域3个层次及涵盖空气、地表水、饮用水、土壤、生态、污染点源和面源等监测内容的"十四五"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以期为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污染源监测报告(数据)的有效性是保证环境执法严肃、公正的重要条件,也是是守法企业展示良好社会形象的基本保证。依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并结合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探讨污染源监测报告的有效期问题,以利于相关各方严肃、科学、合理地使用污染源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软件在北票市的实际应用,以北票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为实例,建立了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计算机处理系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规划环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规划环评及其工作程序的研究成果,提出使用戴明循环理论对现阶段的规划环评工作程序进行改进,使程序层次化、工作细分化,增强整个规划环评工作的可操作性,使规划环评工作落实到单位和人,明确责任,减少部门间冲突.戴明循环理论的引入,提高规划环评的评价效果和效率,为规划环评提供了一个有效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助于规划环评的顺利开展,使环境问题从源头上得到控制,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就沈阳冶炼厂污染问题提出了一次性全部搬迁到郊外,尽快完成异地改造的若干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行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本文探讨了如何更经济更合理地实施控制计划,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实际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8.
民国年间河南灾荒现象异常突出,虽与当时整体气候背景及河南特殊的地理特征相关,但灾荒背后的社会原因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其主要表现为:一、社会经济乏力,百姓抗灾能力低;二、政治腐败,体现在政府的赋税名目繁多、政府官员失职渎职以及挪用、贪污河防公款等几个方面;三、战争与灾荒;四、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  相似文献   
9.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虹 《环境科技》2004,17(4):32-34
公众参与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中存在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在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有效性、信息发布的有效性、参与对象的有效性、参与方法的有效性以及结论有效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连云港市地处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是沿海十四个开放城市之一,国家定位是将其建设成为连接太平洋沿岸与中亚地区的国际商贸中心和全国性的旅游城市。而目前的山丘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化,与国家定位目标和连云港市发展目标相差甚远。因此在制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时,必须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这条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存条件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坚持长期综合治理,方能实现“山川秀美”之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