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140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0 毫秒
81.
石家庄市主要农作物灌溉节水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田间作物灌溉试验数据,对作物单产产量与需水量的关系进行了模拟,并据此以县域为单元,计算了1984~2001年石家庄市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获得逐年实际产量的理论总需水量、理论灌溉总需水量、实际灌溉用水量,测算了3种作物灌溉节水的空间。结果表明,1984~2001a。按照节水高效试验所得的产量需水模式。获得石家庄市3种主要作物产量的理论需水总量为23-29亿m^3/a,理论灌溉需水总量为8.8-13.8亿m^3/a,实际灌溉用水量平均约为17亿m^3/a,农业年均超采地下水5.67亿m^3/a。按照目前的种植结构和产量水平,石家庄市今后作物灌溉节水的理论上限为9亿m^3/a。即使加大节水投入,实现最大节水潜力的一半。仍不能弥补目前地下水的超采量。在2010年实现南水北调,部分城市用水归还农业用水,且实现最大节水潜力的一半的情况下,水资源方能勉强维持平衡。因此,石家庄市今后应一方面加大农业节水投入和管理。另一方面,也应根据水资源承载力适当减少高耗水的冬小麦播种面积,同时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2.
文章根据天津市饮用水受氟化物影响较大的现实情况,以物元可拓法为基本方法,利用偏好熵设置权重,一方面在无偏好情况下客观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进行水质评价,另一方面重点考虑了氟化物对水质的影响再进行评价,分析水质评价结果对氟化物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在无偏好情况下,文章涉及的两个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较好,多为Ⅰ类水和Ⅱ类水;而在对氟化物偏好设置的情况下,2005~2006年初的水质评价结果偏差,说明此阶段水质评价结果对氟化物比较敏感,而后至2007年末则并未表现出此特征。  相似文献   
83.
高新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建设规划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我国已开展了较多传统行业的生态工业园规划研究与实践,但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生态工业园规划研究还相对薄弱。基于循环经济理念,选择上海市闵行区在产业结构上存在关联的两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案例,对其生态工业园的构建方案进行初步规划探讨。研究认为,构建循环经济虚拟产业园是高科技研发型园区建设生态工业园的主要形式,而以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为主导行业的出口加工区则可以通过构建主导产业绿色供应链保障其生态工业园建设目标的实施。文章还尝试提出高新技术开发区构建生态工业园的环境管理对策,以期为未来国内高新技术开发区构建生态工业园的相关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4.
上海浦东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典型地区,尤其1990~2001年,是浦东新区快速城市建设和扩展时期。依据1990、2001年两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运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监督分类,提取了浦东新区两时相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浦东新区1990~2001年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和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特征,探讨土地利用的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效应。研究表明:①11年间浦东新区农业用地和水体急剧减少,其中农业用地减少了58.16%,水体减少了 17.4%;②1990~2001年浦东新区城市扩展用地55%由农业用地转化而来,35.26%由水体转化而来;③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引发了水资源面积减少、水体污染加重和需水量增加,以及大气污染加重、大气温度上升和地面热中心面积扩大等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5.
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类型地域,伴随着剧烈的土地利用竞争和矛盾,土地利用变化迅速的特征。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发现1987-200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强度持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增加,农用地和淡水水域面积减少。矩阵转移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由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农用地是城市化过程中最容易受到侵占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变化与非农业人口、总GDP,第二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利用外资、房地产投资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农用地面积变化与非农人口、总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实际利用外资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集美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政策、经济结构调整、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  相似文献   
86.
东北老工业区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我国东北老工业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东北老工业区的概况,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的现状入手,对其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在地区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立足于系统科学的角度,从社会、经济、环境3个系统方面,为东北老工业区提出了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建议。  相似文献   
87.
采用TSP大流量采样器对成都市东区进行连续采样,对该区域大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污染情况以及其中的重金属铅、镉、铜、锰、砷、汞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东区总悬浮颗粒物的超标率达到37.5%,存在中度的大气污染;TSP中重金属元素平均浓度的大小顺序为:As>Mn>Pb>Hg>Cu>Cd;TSP中重金属的含量虽未超过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值,但随着人类活动及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其排放量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88.
孙焰  祁士华  张莉  邢新丽  杨丹  胡天鹏  瞿程凯 《环境科学》2016,37(10):3714-3722
2014年6月12日~7月22日,在武汉市洪山区进行PM2.5采样,分析了夏季PM2.5及其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PM2.5中多环芳烃(PAHs)浓度进行测定,探讨其污染来源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PM2.5质量浓度为36.41~220.02μg·m-3,平均值为97.38μg·m-3,超标率为59.26%,气象因素中风速对其影响较大,随着风速的增加,浓度呈降低趋势;SO2-4、NO-3、NH+4和K+是PM2.5的主要组成成分,占PM2.5质量浓度的40.67%,气溶胶偏酸性;对SO2-4、NO-3的形成过程分析发现其所受的影响因素不同,PM2.5中NH+4主要以NH4HSO4和(NH4)2SO4的形式存在.PM2.5中PAHs日均质量浓度为11.30 ng·m-3,主要是以4、5、6环为主.对PM2.5来源进行分析表明工业废气及汽车尾气的排放为主要污染源,其中燃煤及汽车尾气占83.90%,石油源占10.17%,炼焦排放占5.08%.PAHs总毒性当量浓度(TEQBa P)值为0.22~11.19ng·m-3,平均值为1.74 ng·m-3,日均超标率7.41%.  相似文献   
89.
随着遥感影像时、空、谱、辐分辨率和数据处理能力的提升,综合多维影像特征已成为提高土地利用分类精度的关键.目前并非所有特征均有助于分类,且传统分类仍拘泥于单一特征,因此,急需有效的特征优化选择方法.基于光谱指数、穗帽变换、最小噪声分离、高斯滤波、灰度共生矩阵等变换提取了Landsat TM/ETM+/OLI影像的31维特...  相似文献   
90.
研究农村生活用能的区域分异,对于优化用能结构、制定合理的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关中临渭区为例,采用实地问卷调查、能源利用区位商、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平原地区、黄土台塬与丘陵山区农村生活用能的分异特征及成因,得到以下结论:①平原地区具有区位优势的生活能源为煤炭、玉米棒芯、液化气、蜂窝煤、电能和太阳能,煤炭的区位商达2.671;黄土台塬为沼气、太阳能、作物秸秆、蜂窝煤、液化气和玉米棒芯,沼气的区位商达3.465;丘陵山区为薪柴,区位商为1.142。前两者用能多元化,商品能源较多;丘陵山区用能结构单一,木柴为主的非商品能源居多。②区域用能分异特征突出。平原地区市场化导向明显,多种能源互补利用;黄土台塬地区政策导向明显,沼气利用较多,用能组合多样;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影响,薪柴为主,其他燃料为辅。农村生活用能的区域分异取决于自然环境、生产结构、经济环境以及外界环境,是收入水平、温度、发展条件、政策影响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③平原地区人均收入高(7 056元),人均商品用能多(204.15 kgce);条件恶劣的丘陵山区人均收入低(5 750元),人均商品用能少(45.38 kgce)。人均非商品用能受人均收入影响小,相对稳定。人均有效耕地和人均耕地越多,人均商品用能越多,人均非商品用能越少,且人均有效耕地变化引起的用能类别的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