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43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16篇
综合类   107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1.
为了分析钻井隔水管紧急解脱失效动态风险,保证深水钻井隔水管紧急解脱安全运行,通过辨识隔水管紧急解脱相关风险因素,以及隔水管紧急解脱失效的潜在后果,采用模糊事故树和事件序列图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隔水管紧急解脱失效后果模型;基于映射准则,将模型转换成贝叶斯网络,进行深水钻井隔水管紧急解脱风险的定量分析;研究了紧急解脱动态失效概率和关键致因,并从钻井隔水管系统设计、钻井作业、紧急解脱测试和操作等方面提出预防措施,以降低紧急解脱失效概率;以南海8号钻井平台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年内隔水管紧急解脱失效的概率区间为0.075 7至0.105 0;台风、不合理的解脱时刻、过提力不足、井口倾角大和内波是导致紧急解脱失效的主要原因;该模型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该方法可用于钻井隔水管紧急解脱失效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212.
为了探究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变形、失稳、破断的演化特征,结合潘二矿1212(3)工作面地质与工程条件,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大倾角煤层开采覆岩变形破坏规律,探讨了巨厚砂岩直覆和无坚硬岩层2种条件下大倾角煤层开采顶板破断失稳形式。研究结果表明:受倾角影响直接顶冒落、滑移,充填下部采空区,基本顶中上部挠度最大而发生断裂,破断裂纹逐渐向基本顶两侧及相邻岩层演化;大倾角煤层倾向岩层间的联动时序性破断是形成非对称拱形承载结构的主因;预裂爆破巨厚砂岩顶板、充填开采软弱岩层工作面可促使关键块体组成的拱形承载结构形成,保证大倾角工作面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213.
The metabolic fate of 14C-phenyl-labeled herbicide clodinafop-propargyl (14C-CfP) was studied for 28 days in lab assays using a sediment–water system derived from a German location. Mineralization was 5.21% of applied 14C after 28 days exhibiting a distinct lag phase until day 14 of incubation. Portions of radioactivity remaining in water phases decreased at moderate rate to 18.48% after 28 days; 62.46% were still detected in water after 14 days. Soxhlet extraction of the sediment using acetonitrile released 35.56% of applied 14C with day 28, while 33.99% remained as non-extractable residues. A remarkable increase of bound 14C was observed between 14 and 28 days correlating with the distinct increase of mineralization. No correlation was found throughout incubation with microbial activity of the sediment as determined by dimethyl sulfoxide reduction. Dissolved oxygen and pH value of water phases remained almost constant for 28 days. Analyses of Soxhlet extracts of the sediment and ethyl acetate extracts of water phases by radio-TLC and radio-HPLC revealed that CfP was rapidly cleaved to free acid clodinafop (Cf), which was further (bio-) transformed. DT50 values (based on radio-HPLC) were below 1 day (CfP) and slightly above 28 days (Cf). Further metabolites were not detected. Fractionation of humic and non-humic components of the sediment demonstrated that CfP's non-extractable residues were predominantly associated with fulvic acids up to 14 days of incubation (3.36%), whereas after 28 days, the majority of radioactivity was found in the humin/mineral fraction (13.30% of applied 14C). Due to high-performance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of the fulvic acids fraction derived from assays incubated for 28 days, this portion of 14C was firmly, possibly covalently bound to fulvic acids and did not consist of CfP or Cf. Using an isolation strategy comprising preincubation of sediment with CfP and mineralization of 14C-CfP as criterion, a microorganism was isolated from the sediment examined. It grew on 14C-CfP as sole carbon source with evolution of 14CO2. The bacterium was characterized by growth on commonly used carbon sources and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Its sequence exhibited high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Nocardioides aromaticivorans strain H-1 (98.85%; DSM 15131, JCM 11674).  相似文献   
214.
利用等效电荷法计算多线路并列架设空间工频电场。结果表明,并列架设输电线路之间的工频电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叠加或削减,进而影响线路下方工频电场的强度和变化趋势。提出了多线路并列架设的线路空间布置建议,为输电线路环境影响评价模拟类比线路选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15.
研究了 190 0年以来我国东北北部地区浅源中强震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 ,地震活动具有突发性、成组性和序列地震数量少的特点。应根据本区地震活动特点 ,开展震后早期趋势预测 ,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216.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传统的转移矩阵方法只能在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之间相互比较而不能总结长期整体的变化规律,频繁项集不能导出变化序列。针对这些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序列模式的土地利用变化序列分析模型。首先给出土地序列数据库的定义,然后根据土地序列数据实际特点和垂直格式的序列模式SPADE算法,给出土地变化序列模式的计算过程和方法。在以中国广西为实例的研究中,计算了1970s—2015年共7期22种二级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序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林地之间,部分林地转换为厂矿、采石场、交通道路等建设用地类型;城镇用地主要由旱地和水田转换而来;在研究期内没有任何一个土地单元转化成水田。  相似文献   
217.
文章旨在探索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3种菌株、6种培养顺序在添加铁、铝、锰氧化物情况下对混有木质素白浆土腐殖质组成的差异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法,在针铁矿、三羟铝石和δ-MnO_2参与条件下,通过6种菌株培养顺序的设置,探讨其对木质素白浆土混料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针铁矿添加条件,在以巨大芽孢杆菌为Ⅰ期培养菌株时更有利于白浆土腐殖化系数(CHA/CFA)的促进.而在针铁矿和δ-MnO_2添加条件下,A.niger→S.griseus→B.megaterium的培养顺序更有利于白浆土胡敏酸(HA)向富里酸(FA)的转化.基于三羟铝石添加条件,灰色链霉菌为Ⅰ期培养菌株时更有利于白浆土CHA/CFA的促进,而以巨大芽孢杆菌为Ⅰ期培养菌株时可使CHA/CFA降低;除S.griseus→A.niger→B.megaterium外的5种菌株培养顺序,δ-MnO_2均能有效促进白浆土HA的降解、使其分子结构更加简单;无论哪一菌株培养顺序,针铁矿均有利于微生物对混料胡敏素(Hu)的矿化,δ-MnO_2可使混料总有机碳(TOC)发生较大程度矿化;与对照相比,δ-MnO_2亦可促进微生物对混料水溶性物质(WSS)的消耗,且对可提取腐殖酸(HE)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18.
混沌理论在事故分析及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在对江苏常州市某公司安全事故资料进行大量调查与统计的基础上,应用混沌理论分析了该公司安全事故的混沌特征,指出了事故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和事故的长期不可预测性。应用重构相空间理论对安全事故次数的时间序列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同时,还对安全事故统计资料进行了R/S分析,得出该时间序列以2 0 0 1年6月为界限,存在两个Hurst指数,H1=1.6 82 8和H2 =0 .2 936 ,表明在以3个月为时间统计尺度的条件下,事故发生次数在前一时间段整体表现为持久相关性,而在后一时间段表现为反持久相关性。预测与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符合较好,表明应用混沌理论进行事故分析与预测是可行的,反映了事故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19.
自回归模型在井水埋深预测中的应用及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立井水埋深的预测模型时,首先采用差分的方法把季节性时间序列变成平稳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再用动态数据系统方法的传统F检验定阶法进行分析。由于样本的随机性可能过早地退出对模型的循环检验,从而不能找到合适的预测模型。笔者在用自回归模型建立井水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改进的建模方法,提高了预测精度,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20.
酚醛树脂生产废水处理工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贺启环  方华 《化工环保》2003,23(4):216-220
对于COD高达246000mg/L、挥发酚达11000mg/L的酚醛树脂生产废水的处理试验研究表明,采用树脂提取--二次缩合--催化氧化--SBR生化工艺是可行的。100℃下通过9h的延时缩合,可回收树脂25kg/m^3,COD和挥发酚去除率分别为。75%和66%;95--100℃下投药二次缩合4h,COD和挥发酚去除率分别达81%和99%;常温常压下投加二氧化氯1.2kg/m^3,催化氧化4h,COD和挥发酚去除率分别为41%和78%;脱氯混凝后,废水按1:4稀释(降低Cl^-浓度),控制COD在600mg/L以下,经PAC--SBR生化工艺处理可达标排放。工程实践证明,废水处理效果达到预期目标,其经济技术指标具有先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