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140篇
基础理论   19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耦合协调度表征土地经济效益,采用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浙江省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揭示其演化机理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浙江省各县(市)土地经济效益均提高,但空间自相关性降低;土地经济效益县域间差异扩大,空间分布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东-西方向上;空间分异朝多峰值演化,高值区面积缩减,低值区面积扩张;浙江省土地经济效益主要驱动因素是建成区比重、非农业就业人口、地形起伏度和第三产业比重。分析表明,为提升浙江省土地经济效益,应促进城镇化发展中土地和人口、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提高建成区经济要素投入,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相似文献   
16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the paper takes 12 island counties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pplies the method of factor analysis to study their com- petitiveness. The resu...  相似文献   
163.
对我国生态市(县)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生态市(县)的建设现状、建设指标的修订情况及建设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从组织领导、建设规划、建设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生态市(县)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4.
阐述了后发优势理论的源起、发展和应用于旅游业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休宁县为例,从六个方面对该县的旅游后发优势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基于后发优势的休宁县旅游业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5.
为探索浙江省中部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水溶性离子的组成特征及其季节变化,采集了兰溪市市区和近郊两个站点2016年4个季节的PM2.5样品,利用双通道离子色谱对水溶性无机离子(Cl-、NO3-、SO42-、Na+、NH4+、K+、Ca2+、Mg2+)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兰溪PM2.5中离子总浓度存在明显的冬季高、夏季低的季节变化趋势,年均值为21.19 μg·m-3,约占PM2.5质量的45%;SO42-、NO3-和NH4+是水溶性离子中最主要的组分,年均浓度分别为8.11、5.92、3.87 μg·m-3.Cl-和NO3-浓度的季节变化最为显著,冬/夏浓度比接近10,其半挥发特性是导致兰溪PM2.5中离子组成呈现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兰溪PM2.5中NO3-/SO42-比值的冬季平均值为1.18,说明流动源对兰溪PM2.5有很大贡献;夏季(以及春、秋季)时NO3-/SO42-比值较低,且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与矿物尘结合的硝酸根离子的较大贡献可能是导致夏季PM2.5浓度较低时NO3-/SO42-比值较高的主要原因.阴阳离子平衡、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矿物尘对兰溪市PM2.5的酸度及离子赋存状态有较大影响;冬季及春、秋季兰溪的PM2.5具有一定的酸性;NO3-和SO42-主要与NH4+结合,但部分可能与钙等其他组分结合;Cl-和K+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但K+的年均浓度仅为0.31 μg·m-3,说明生物质燃烧对兰溪PM2.5的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166.
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组成整个国土空间功能系统,分析国土空间功能质量状况,揭示它们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实现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发展状况,分析其质量分布特征,以西南喀斯特典型区广南县为例,基于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借助综合评价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对国土空间的功能质量与空间特征进行了评估,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状况。研究发现:(1)城镇和农业功能质量以低值为主,生态功能质量以高值为主,综合功能的高低质量的数量结构较平均,不同功能质量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2)四种国土空间功能质量均具有正相关性,以“高—高”和“低—低”集聚为主,并呈地域分布差异;(3)喀斯特地区各类功能相互影响较大,低耦合区和高耦合区分布差异显著,在建设用地中耦合度最低;(4)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功能的耦合协调关系可分为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轻度协调,它们的空间分布差异与综合功能质量相似,国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区管控措施的提出可有效推动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土空间功能质量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和优化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7.
石飞  杨庆媛  王成  江娟丽  胡蓉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11):2892-2912
近年来,中国将石漠化等生态退化区作为休耕的主要试点类型区之一,该区域人地矛盾突出,休耕试点中多以村委会为休耕管护主体。立足于探索在生态退化区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休耕管护主体的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其适用的运行条件,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以国家第一批休耕试点的松桃县为案例区,选择5个片区(7个村)为样本,围绕不同休耕试点阶段遇到的主要问题,解析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下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以及不同休耕管护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性。结果表明:(1)松桃县休耕试点形成了四种休耕管护模式,即模式Ⅰ(种植大户管护)、模式Ⅱ(农民专业合作社管护)、模式Ⅲ(公司/企业管护)和模式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管护);不同休耕管护模式下的行动者网络转译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并且遇到了9个方面的休耕问题,导致试行阶段的行动者网络不太稳定和调整阶段的行动者网络出现了分化,其中“休耕补助大幅减少和现行统一的休耕补助标准”是造成行动者网络分化的主要原因;应当制定有梯度、有弹性的休耕补助标准,加强休耕资金管理,创新投融资方式,加大机械化投入。 (2)休耕行动者网络中,人类行动者的理性行为是休耕试点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休耕管护模式及其策略。模式Ⅰ适合农业基础条件较好的坝区,但需要酌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模式Ⅱ适合任何区域,但需要合理分配休耕补助和酌情提高现有补助标准,在做好风险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可以种植花生等利润相对较高的作物;模式Ⅲ适合石漠化程度较严重的区域,但需要资金雄厚和与休耕有产业上下游关联的公司/企业参与管护;模式Ⅳ适合土地流转费较低、村干部管理能力较强的偏远落后山区,但休耕区域必须符合休耕要求。(3)无论何种休耕管护模式,在生态严重退化区选取休耕区域,关键在于找准提升地力与农民增收的结合点,同时,严格筛选休耕片区和管控休耕时长,保障复耕后可持续利用休耕地以及做好休耕户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此外,应当完善乡镇政府、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村支两委和风险防范体系等休耕相关行动者,进一步提高休耕行动者网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8.
简要介绍了全国县级市"创模"的概况,结合贵州省4个"创模"县级市的实际情况,从指标考核范围、指标考核标准、城市发展战略、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了贵州省县级市创模的优势与压力。  相似文献   
169.
本文通过对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2011-2013年规模企业节能减排监管情况的全面评估,探索出了一条县域工业集中区节能减排精准化管理的新模式,为政府环境管理、决策提供了详实、准确的科学依据和计算方法.在县域工业集中区节能减排和基层环境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0.
从农业区域系统的角度分析农作物的空间集聚和专业化,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提供决策依据.以西藏粮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和饲草4类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20年西藏农业统计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分析西藏农作物种植面积时序变化,基于1995-2018年统计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和74个县域空间单元,综合运用重心模型、基尼系数、区位熵及空间自相关模型,通过ArcGIS软件分析西藏作物种植空间变化及专业化格局.结果显示:(1)西藏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比历年均占绝对优势,但呈逐年下降趋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整体呈波动性小幅上升,蔬菜和青饲料种植面积逐年明显增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含油料作物和蔬菜)、饲料作物比例从1995年的86:12:2调整到2020年的68:17:14.(2)1995-2015年间西藏粮食和油料生产重心较为稳定,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地理迁移,其他农作物重心迁移距离较大,从东南向西北迁移416.7 km.(3)西藏农作物均呈现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和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但在研究期内生产集聚及专业化水平呈下降趋势.(4)将西藏粮食、油料和其他农作物划分为绝对优势区、比较优势区、优势衰退区、潜力优势区、不具优势区、优势退出区、可种植区和无种植区8种类型.本研究表明西藏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明显,基于生产格局及演变趋势划定了专业化分区,可引导农作物生产布局优化,对有效保障西藏地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图6表5参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