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9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618篇
安全科学   72篇
废物处理   63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1091篇
基础理论   342篇
污染及防治   244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建立一种土壤中壬基酚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土壤样品经二氯甲烷索氏提取、旋转蒸发仪浓缩蒸干后,用色谱流动相溶解。以色谱甲醇与高纯水(体积比为85:15)为流动相,经C18色谱柱分离,在检测波长277nm进行紫外光检测。土壤样品中4-壬基酚的捡出限为20ng/g,4-壬基酚混合标准检测相对标准偏差范围在2.39%-4.56%之间。加入标准溶液后,土壤中壬基酚的加标回收率为98.73%~101.78%,标准偏差小于2.97%。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可靠,适用于土壤样品中环境类激素4-壬基酚的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992.
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草地碳通量研究是草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由于草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特征,使得草地碳通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草地温室气体特别是CO2和CH4的释放水平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通量变化与许多外部因素相关,包括土壤微生物、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地利用方式等。本文对近年来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变化以及影响碳通量相关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还讨论了草地碳通量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3.
根据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每月对青木关地下河水的监测,利用~(15)N 同位素示踪技术并结合水化学指标,分析地下河硝态氮来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河出口S2硝态氮浓度(20.35 mg/L)比入口D1(3.20 mg/L)高6倍多.受农业生产施肥和降雨冲刷稀释效应的影响,地下河水硝态氮浓度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较低且比较稳定,2008年4月至7月较高但受降雨冲刷稀释影响变化较大,2008年8月至9月随降雨减少,土壤中残留的化肥造成地下河水硝态氮浓度偏高.根据NO_3~--δ~(15)N 值识别出了地下河硝态氮来源变化特征为:D1处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以及2008年7月至10月NO_3~--δ~(15)N 值为-0.857‰±2.01‰(n=9),其硝态氮来源为稻田中残留的化肥;2008年4月、6月中下旬NO_3~--δ~(15)N 值为2.50‰±0.29‰(n=3),其来源为稻田中施用的化肥与土壤有机氮的混合;2008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NO_3~--δ~(15)N 值分别为-3.74‰和0.52‰,其来源为稻田中施用的化肥.S2处硝态氮不仅来自上游的化肥,更主要的是来自中下游的耕地、林地土壤渗透水或侧向裂隙水带来的土壤有机氮与化肥,其中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以及2008年7月至10月NO_3~--δ~(15)N 值为4.77‰±0.73‰(n=9),其硝态氮主要来自于土壤有机氮;2008年4~6月NO_3~--δ~15N 值为3.16‰±0.39‰(n=5),其硝态氮来自于土壤有机氮与化肥的混合.  相似文献   
994.
钙基吸收剂液相氧化法协同脱硫脱硝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CaCO3作为吸收剂,利用单隔板喷射鼓泡实验装置研究了NaCl02作为氧化剂的协同脱硫脱硝效果,并与KMnO4进行了对比.考察了不同试验条件对NO和SO2脱除效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NaClO2的脱硫脱硝效果优于KMnO4;低pH值有利于NaClO2氯化脱硝,但对于KMnO4氧化脱硝,pH值无明显影响;提高SO2浓度或降低NO浓度均可提高NO脱除效率,NaClO2的氧化脱硝特性较KMnO4显著;提高氧化剂加入量和喷射管浸没深度均可以提高脱硫脱硝效率.  相似文献   
995.
The effect of permanganate preoxidation on organic matter removal during the coagulation with aluminum chlorid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annic acid as a model compound. Results showed that a small amount of KMnO4 (0.75 mg/L) increased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annic acid up to 20%, as compared to the process of coagulation by aluminum chloride alone. The key factor enhancing 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tannic acid in preoxidation process was the in situ formation of a reductant manganese dioxide. The complexation model was used to describe the reaction between MnO2 and tannic acid. Under weak pH condition, tannic acid was difficult to be adsorbed by MnO2 due to the static electrical repulsive forces. The presence of Ca2+ served as a bridge to hold the negative charged MnO2 and tannic acid together, which could be a crucial factor influencing tannic acid adsorption by in-situ manganese dioxide.  相似文献   
996.
小分子有机碳对土壤中六氯苯厌氧降解及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翠英  余贵芬  蒋新  王涛 《环境科学》2008,29(5):1418-1424
采用密封培养瓶装置,研究了红壤性水稻土和乌栅土在添加乙酸、葡萄糖、柠檬酸时六氯苯(HCB)的厌氧降解行为,同时分析了土壤pH变化、碳源转化过程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及六氯苯的挥发.结果表明,8周内红壤性水稻土中HCB减少了约20%~44%,加入乙酸抑制HCB的降解,表明低pH条件不利于脱氯反应,加入葡萄糖和柠檬酸在前期抑制后期则促进HCB的降解;乌栅土中HCB减少了约21%~23%,加入小分子有机质对其降解没有明显的效果;六氯苯降解的主要产物为五氯苯(PCB),最终检测到红壤性水稻土中PCB为23~96 μg/kg,乌栅土中为64~92 μg/kg; HCB的降解与CH4和CO2的释放量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的相关性;2种土壤中,外加小分子有机碳均减少了HCB的挥发作用,且红壤性水稻土中HCB的挥发比乌栅土中更强,表明土壤有机质是影响HCB挥发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997.
条子河四平段水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1~2010年条子河流域水文水质和污染源数据的统计分析,掌握该流域水环境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研究表明:ρ(COD)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ρ(NH3-N)波动性较小,总体趋势为缓慢下降;二者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此外,流域内点源有降低的趋势,而非点源却在逐年增加;降水对ρ(COD)有稀释作用,却增加了河水中NH3-N的量;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仍需提高。  相似文献   
998.
测定高氯废水CODcr的方法探讨——硫酸汞添加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学需氧量是评价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的重要指标,通常采用CODcr来表示。在其测定过程中氯离子是影响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氯离子的干扰,高氯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测定误差较大,尤其对于高氯低化学需氧量的水样,其干扰更为严重。本文对高氯废水化学需氧量的测定方法以及原理进行了阐述,针对不同范围的化学需氧量,对应采用高浓度重铬酸钾氧化法、低浓度重铬酸钾氧化法来测定,最终确定了一种最直接、简便、准确的方法-硫酸汞添加法来测定高氯废水的CODcr。  相似文献   
999.
基于理论分析,提出CODCH4/COD值作为废水厌氧可生化性的评价指标,确定了CODCH4/COD值表示厌氧可生化性的数值界限。同时,在BMP分析的基础上,采用CODCH4/COD值考察了垃圾渗滤液的厌氧可生化性,并与BOD5/COD值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显示,CODCH4/COD值与BOD5/COD值用于垃圾渗滤液可生化性的评价,得出的结论具有相似性,但CODCH4/COD值大于BOD5/COD值。究其原因:好氧条件下,总的生化耗氧量(BOD)u小于理论完全需氧量(COD);厌氧条件下,有机物完全去除时CODCH4(理)等于理论完全需氧量。此外,BOD5测试时间仅5 d,而BMP测试时间一般在30 d以上,从而使微生物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废水水质,故能较好地反映废水的可生化性。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气流轨迹大气输送对大连市酸雨形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HYSPLIT-4后推气流轨迹模式,对辽宁省大连市2007年的降水来源进行气流轨迹模拟,再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得到气流的平均轨迹分布,从而分析大连市降水的来源及各方向气流对酸雨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大连市酸雨污染主要由西-南、西北和北-东-南3个方向气流形成。在季风影响下,6-10月的雨季,来自西-南方向气流多经过河北、京津、山东、我国东部沿海等工业发达地区或朝鲜半岛;起源于北绕行东-南方向气流仅在辽宁省内行12小时后,也途经山东或朝鲜半岛及南部海域,这2个方向的气流运行高度低,地面污染贡献大,携带大量致酸前体物,在大连形成酸性降水频率高,导致其酸雨污染严重。而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经过蒙古、内蒙古、辽宁西部等工业欠发达地区,且多在高空运行,气流相对干净,很少形成酸性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