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09篇
综合类   332篇
基础理论   97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141篇
灾害及防治   1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9 毫秒
801.
利用SuperMap公司的Objects5组件构建了辽宁省污染源信息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开发原理、数据内容、功能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02.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 a newly-developed decision-making support tool, has been used in many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predicting and evaluating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olicies, plans, and programs (PPPs), as well as for providing alternatives to avoid, mitigate, or compensate for these impacts. Unfortunately, due to the complexity and flexibility of SEA, to date there has been no consensus on a system which could be suitable for the contexts of different regions or countries. Different requirements and practices are observed in the different typical stages of SEA. Controversial areas include the appropriate indicators to apply in the early baseline setting stage, suitable methodologies for the impact assessment, and appropriate procedures for the SEA process. Given this, it is important to review and refine the SEA system specific to the context but informed by internationally agreed norms. As an illustration, this study reviews and proposes steps to refine the SEA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an economically powerful province of China, aiming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pported by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handong Province employed SEA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ly economy-oriented decision-making and incorporate considera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into government deliberation on proposed PPP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procedures, and legal support for SEA in Shandong Province. By analyzing five SEA cases carried out by Shandong Provinc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ureau (SEPB) and Shandong University, problems in the SEA system were identified, and recommendations were made for improving the SEA system not only in Shandong Province but also other similar regions or countries.  相似文献   
803.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运用生态城市理论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对山东省17个生态城市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DPS计算机软件进行了聚类分析,获得各城市的当前生态信息,再针对山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04.
采用人口重心模型,在GIS技术支持下着重对1989-2005年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人口重心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山东省人口重心接近几何中心,人口重心自东北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明显,其移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曲折和波动。山东省人口重心迁移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05.
鲁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业旱灾的频发区,该地区的旱灾具有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尝试构建合理的旱灾恢复力评估模型来对该地区农业旱灾灾后恢复力进行综合测评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减灾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运用AHP通过建立相对完善的指标体系,从自然环境、国民经济、社会援助和政府组织四方面对鲁西北地区旱灾恢复力进行分析评估,创建起比较符合实际的评估模型,以期为鲁西北地区抗旱行为提供辅助决策.图1,表5,参7.  相似文献   
806.
基于MOD16 遥感数据集,在ERDAS IMAGINE 2013 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的支持下,通过空间建模,计算蒸散多年年平均值和月平均值,并生成图像;结合陕西省矢量边界图、土地利用矢量图,统计不同时间尺度统计行政区域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蒸散值.在ARCGIS 10 系统中,制作陕西省2000-2013 年年、月平均蒸散分布图.利用线性回归进行蒸散时间趋势分析,采用相关系数的统计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趋势检验.进而研究了陕西省2000-2013 年蒸散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类型下蒸散量的差异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省年蒸散量在波动中缓慢上升,波动范围为448.0~533.3 mm·a^-1,年平均值493.3 mm·a^-1.各月蒸散量的年际变化具有季节分异特征,秋末至仲春的月蒸散具有减少的趋势,春末至仲秋的蒸散具有增加的趋势.年内蒸散量呈单峰型分布,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蒸散主要集中在5-9 月份,最高、最低值分别出现在8 月和11 月.(2)多年平均蒸散空间格局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规律,高植被覆盖区蒸散量较大.蒸散变化趋势不明显的面积占77.2%,蒸散显著、极显著增加的像元主要分布在陕北地区、关中地区西部和陕南丘陵浅山区,蒸散显著和极显著减少的像元主要分布在关中城市群.(3)土地利用特点影响着陕西省蒸散量的分布状况,蒸散强度大小按类型排序依次为森林〉草地〉农田〉荒漠.研究结果对于陕西有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解决、旱涝监测和预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07.
为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实现对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的精准监管,分析了河南省排污单位用电监管系统建设现状。针对用电监管在承建单位水平、安装建设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保障、数据应用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严格筛选承建单位,加强质量控制和制度保障,提高数据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为排污单位用电监管工作提供借鉴,助力打好蓝天保卫战。  相似文献   
808.
简述了江苏省土壤修复市场发展情况及土壤修复技术发展现状。从营商环境、市场竞争力、标准法规建设等方面分析存在的市场问题,提出应规范市场环境、培育企业竞争力,加强标准制定、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建议。针对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有待提升、地下水修复技术研发工作投入不足、修复后土壤监测和安全再利用问题突出等技术问题,提出,应完善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加强土水修复材料、装备与工艺研发,提升长期监测及修复再利用研究的建议。以期为土壤修复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09.
通过调研2018年四川省37条水泥生产线活动水平数据,结合企业污染治理技术,分析该省水泥工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水平。结果表明:2018年四川省水泥行业SO2、NOx、PM2.5和PM10的排放量分别为1.2万t、5.5万t、3.9万t和6.5万t,其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污染物的产生系数和去除效率。四川省水泥生产企业各工序排放的颗粒物、SO2和NOx浓度总体上均低于现行标准,部分工序颗粒物超标主要受布袋的去除效率影响。  相似文献   
810.
张豪  汤洁  梁爽 《生态环境》2013,(12):1899-1903
水稻土是中国主要的耕作土壤,在陆地土壤碳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对吉林西部水田土壤的特征,将无机碳库纳入土壤碳库研究,以典型灌区前郭县为例,野外采集盐碱地和已开发5、15、25、35、55年的5种不同水田表层土壤,建立实验样地,在水稻生长的幼苗期、分蘖期、长穗期和结实期采集土壤样品,用TOC仪分别测试表层土壤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分析其季节动态规律和开发年份特征。结果表明:吉林西部盐碱水田土壤有机碳呈现“减-增-减”的季节变化规律,水稻生长的幼苗期和分蘖期有机碳含量下降,长穗期含量上升,结实期含量下降,碳酸盐季节变化规律与其相反,二者季节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经历一个生长季后,开发5、15、25、35、55年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98%、3.53%、3.66%、2.72%、2.30%,碳酸盐含量分别增加了4.07%、2.15%、1.08%、1.61%、11.36%,说明研究区水田生长期具有碳汇作用;与未开发盐碱地相比,开发的5、15、25、35、55年生长季土壤平均总碳量分别增加了89.81%、121.03%、137.22%、188.28%,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了284.28%、392.00%、456.37%、559.08%、666.06%,碳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13.49%、22.84%、32.23%、43.53%、62.40%;开发年份越长,水田土壤总碳和有机碳含量越高,碳酸盐含量越低;总碳的增加来自有机碳的增加;盐碱地开发有利于土壤碳汇。水稻生长期温度和降雨量影响土壤有机碳和碳酸盐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