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86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75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51.
利用耦合了污染源在线追踪模块的化学传输模式NAQPMS (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System),结合地面细颗粒物(PM2.5)的小时观测数据,模拟了2014年1、4、7、10月4个月份武汉地区PM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量化了本地、武汉城市圈及远距离地区对武汉PM2.5浓度贡献.研究发现,2014年武汉市PM2.5年均浓度为85.3 μg·m-3,污染天(PM2.5日均值≥75 μg·m-3)占全年总天数的47.9%.细颗粒物的月均值呈现出季节性特征,即冬季污染最为严峻,1月均值为199.1 μg·m-3,PM2.5浓度超标持续一整月;夏季空气质量最好,春秋介于两者之间.模拟的PM2.5平均浓度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城区高,郊区低"的分布态势.污染物区域来源解析发现,武汉市本地排放源贡献在1月最低,为34.1%,表明外来源贡献对长期灰霾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7月本地源影响最显著(65.7%),和毗邻城市源(23.1%)一起成为夏季污染物的主要来源.4月和10月本地排放贡献比分别为49.1%和42.1%.4个月份,武汉城市圈对该市PM2.5浓度的贡献差异不大,范围在20.8%~24.1%.受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远距离传输贡献率趋势与本地来源相反,占10.6%~35.3%.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气团跨界输送对武汉不同季节PM2.5浓度有重要贡献.在冬季大范围污染背景下,污染物区域大范围协同控制才能有效减缓武汉PM2.5污染问题;而夏季对本地及近周边城市的减排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武汉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52.
Wastewater-based epidemiology(WBE) has emerged as an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surveillance tool in monitoring fecal-oral pathogen infections within a community. Congruently, SARS-Co V-2, the etiologic agent of COVID-19, has been demonstrated to infect the gastrointestinal tissues, and be shed in feces. In the present study, SARS-Co V-2 RNA was concentrated from wastewater, sludge, surface water, ground water, sediment, and soil samples of municipal and hospital wastewater systems and related envi...  相似文献   
153.
黑碳(BC)作为最重要的吸收性气溶胶,其辐射强迫显著地改变大气边界层结构和近地面大气污染物的累积。基于2008~2018年武汉市BC和气象要素的观测数据,结合CWT潜在来源模型,分析了BC的时间演变特征和潜在来源分布。结果表明武汉BC平均质量浓度为6 926.4±4 090.6 ng/m3,Ångström指数(AAE)和液体燃料源对BC贡献占比(P)的平均值分别为0.98±0.44和76.6%,BC主要来自液体燃料的燃烧。2014~2017年BC质量浓度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液体燃料对BC的贡献逐年增加。BC的季节分布为冬季(8 537.3 ng/m3)>春季(7 513.2 ng/m3)>秋季(6 820.2 ng/m3)>夏季(6 161.9 ng/m3),BCliquid占比为秋季(80.0%)>冬季(77.3%)>春季(76.2%) >夏季(72.9%)。不同季节BC日变化特征不同。四个季节BC日变化在2008~2013年均以单峰型分布为主,而在2016~2017年则为双峰型分布。不同季节BC的潜在来源分布存在显著区别。潜在来源高值区在2008~2010年主要分布于武汉市的西南部,范围较小;而2016~2017年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周边地区,范围变大。潜在源区的演变反映了周边城市群对武汉市BC的影响逐渐变大,这可能是造成武汉市BC质量浓度日变化的年际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4.
汉江流域资源开发型产业发展刍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汉江流域地处我国中西部结合与过渡地带,经济地理位置重要,是我国重要的待开发区域之一,也是需以资源市场导向开发先行的区域。其资源开发型产业的发展,宜突出优势资源利用,进行系统综合开发,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实施集约规模经营,原料商品生产相对分散以物尽其用和加快山区农村脱贫致富,资源加工工业发展适度集中以构筑起规模经济效益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5.
武汉市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耕地非农化现象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根据武汉市1988-2002年来耕地资源变化的详查数据资料,分析其耕地资源非农化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88-2002年武市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耕地面积16394.57hm^2,占耕地资源减少面积的48.75%,耕地非农化成为耕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②近年来城市非农建设基本上是占用质量较好的耕地,以灌溉水田和菜地为主。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非农化的速度在加快。④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明显,主要集中颁在城市主城区的新区及城郊区。⑤耕地非农人的区域指向性变化明显,主城区扩展的建设用地主要以城市、建制镇、村庄等居民点用地为主,城郊区以交通用地及工矿用地为主。  相似文献   
156.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城市水环境破坏严重.政府部门曾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水环境,但并未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由于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科技部在武汉市汉阳区启动"水专项"寻求有效的治理模式.由于采用新的制度安排,注重科学技术与管理制度的结合,明显改善了汉阳地区的水环境."武汉水专项"的试验显示出市场机制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这类公益项目中同样是有效率的.构建更加有效的城市水环境治理运作机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构建城市水环境治理运作机制的核心是在确保水环境改善的公共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水环境治理投入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城市水环境治理可以成为具有广阔市场和丰厚盈利的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57.
武汉市主要年气候要素及其极值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武汉市1951~2007年57年间主要气候要素及其极值的年序列(共17个),通过趋势分析和年代际比较分析,揭示武汉市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当地城市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武汉市5项气温均表现出一致的升温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最明显,1970年代中后期升温速度加快; 4项降水要素变化均不显著,只有年降水日数接近信度01的显著性,其中年降水量为弱的增加趋势,同时有明显的年代际差异,1950、1980、1990等年代明显偏大(多),年降水日数、最大日降水量为减少趋势,但暴雨日数是增加的;年平均和最小相对湿度均呈现下降趋势,但年平均相对湿度达到极显著程度;平均风速、最大和极大风速以及大风日数一致性极显著减小;日照时数表现为减少趋势;年平均气压为先升后降,上升趋势不明显。可见武汉市各项气温、风速及其极值、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变化显著,降水、气压变化不显著,这些变化是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8.
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对于分析污染来源及成因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能够为城市制定颗粒物源的有效管控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本研究采集和分析了武汉市4个季节8个受体点位的PM2.5浓度及其化学组分数据.结合各点位组分特征及周边污染源分布情况,通过聚类分析讨论PM2.5化学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PM2.5年平均浓度为70.7μg·m-3,其中冬季PM2.5浓度(103.1μg·m-3)显著高于其它季节,秋季浓度最低(52.4μg·m-3).从空间分布来看,东湖高新、沌口新区和青山钢花站点的PM2.5浓度显著高于其它站点.武汉市PM2.5主要的化学组分为OC和SO42-,占比分别为15.4%和14.2%.OC浓度表现为冬季最高,除了与不利的气象条件有关外,还可能受到周边区域传输的影响;而SO42-浓度夏季最高,具有较强的SO2二次转化.武汉市OC/EC年均比值为2.80,其中冬、春季小于夏、秋季;物质重构结果表明无机盐(SO42-、NO3-、NH4+)和有机物(OM)是PM2.5中的主要物质,占比分别为32.34%和20.44%;工业燃煤源及机动车源可能是武汉市环境受体中PM2.5主要贡献源.基于受体组分特征的聚类分析可见,武汉市8个站点可分为3类:其中汉阳月湖、灰霾超站、东湖梨园和黄陂区站为一类,主要特征是各站点组分浓度均较低;沌口新区与青山钢花为一类,NO3-和NH4+组分浓度较高;东湖高新与吴家山为一类,该两个站点不仅工业源污染较重,机动车及扬尘污染也有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9.
国内外典型水治理模式及对武汉水治理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内外典型水治理模式的研究和比较,提出武汉市水治理的对策建议。采用了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对日本、美国以及我国上海、北京的水治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归纳出强制性水污染治理模式、流域性水生态治理模式、景观性水环境治理模式、综合性水系治理模式四大典型水治理模式。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水治理要正确处理好与水生态环境、水污染防治、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经济发展、防汛抗洪的关系的结论。为使武汉市水资源发挥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出保护“水生态”、提高“水质量”、建设“水景观”、丰富“水文化”、开发“水经济”、确保“水安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0.
旅游产品竞争力分析--以黄鹤楼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发展的核心在于旅游竞争力的强弱.为了提升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利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武汉黄鹤楼为例,通过分析比较黄鹤楼与国内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力状况,揭示黄鹤楼市场竞争的优势与不足,为提高武汉市旅游发展竞争力提供一个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