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16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72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38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席玥  王婷  倪晋仁  韩鹏  仪马兰  郑彤  蒋咏  马若绮  崔锋 《环境科学》2018,39(9):4114-4121
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是天然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化学极性及所含的官能团不同,其在水体中的化学行为也不同.本研究以黄河干流宁蒙段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4月采集了下河沿至头道拐沿程7个断面的水样,采用XAD系列树脂将DOM分为疏水性酸(hydrophobic acid,HOA)、疏水性碱(hydrophobic base,HOB)、弱疏水性酸(weak hydrophobic acid,WHOA)和亲水性物质(hydrophilic matter,HYI)这4个组分,探讨了DOM组分含量、荧光峰值及其与Pb、Zn、Cu、Cr、As这5种金属离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河宁蒙段DOM总量由下河沿至头道拐沿程逐渐增加.各断面DOM腐殖化程度较低,以亲水性的蛋白质类小分子物质(HYI)为主,疏水性酸(HOA)次之,这与黄河沿岸排污导致内源作用增强有关.三维荧光光谱中类腐殖质和类蛋白质荧光峰型显著,且类腐殖质峰沿程逐渐增强,进一步证实了内源污水输入的影响.SPSS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DOM与5种金属离子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与Cu离子显著相关;4种组分中HYI与Cu离子的相关性最强,说明二者在迁移转化过程中存在显著相互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芳香蛋白类物质荧光峰强度随Cu离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这可能是Cu与亲水性组分中的芳香类蛋白质发生络合产生荧光淬灭效应,从而导致荧光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32.
污染场地总石油类馏分分段法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某汽车工业污染场地开展土壤与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的推荐模型,采用馏分分段法对总石油类进行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该场地主要污染物为总石油类,土壤污染物中C12~C16脂肪烃的非致癌危害商在敏感用地和非敏感用地两种用地方式下均大于1,地下水污染物中C8~C10脂肪烃、C12~C16脂肪烃、C16~C21脂肪烃、C21~C34脂肪烃、C21~C35芳香烃的非致癌危害商在两种用地方式下均远大于1;2)敏感用地方式下,土壤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 023.92mg/kg,地下水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805 mg/L;3)非敏感用地方式下,土壤中总石油类修复限值为3 292.92 mg/kg,地下水中总石油类的修复限值为11.457 mg/L。  相似文献   
33.
为了降低环己醇、环己酮生产装置产生的含甲酸废水的COD,使其达到排放标准,降低废水排放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根据共沸-分馏间歇操作处理醇酮装置酸性废水研究获得的工艺参数,采用共沸-分馏连续操作处理该酸性废水,并从中回收甲酸。介绍了共沸-分馏连续操作处理醇酮装置酸性废水的工艺过程、操作方法,给出了共沸-分馏连续操作处理该废水并回收甲酸的实验数据,完成了间歇操作改连续操作过程的工艺研究,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工业化生产装置设计奠定了基础。通过研究得出,采用共沸-分馏连续操作处理该酸性废水,废水的COD由1.6×105mg/L降至3.0×102mg/L以下,达此标准水为80%以上,废水的COD去除率达到99%以上,甲酸回收率80%,连续操作实验结果优于间歇操作。  相似文献   
34.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organic properties of waste activated sludge in a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organic matter within sludge was extracted with NH 3 ·H 2 O preferentially,and subsequently fractionated into five fractions using XAD-8/XAD-4 resins.Up to a 63.8%-71.1% of organic matter within the sludge could be efficiently extracted by NH 3 ·H 2 O.Fraction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hydrophobic acid and hydrophilic fraction were two main components among the sludge organic matter (accounting for 32.2% and 48.0% of the bulk organic matter,respectively),whereas transphilic acid,hydrophobic neutral and transphilic neutral were quite low (accounting for 9.2%,5.8% and 4.8%,respectively).Despite that the extractant of NH 3 ·H 2 O showed a relatively higher extraction efficiency of the aromatic components,the relatively low aromaticity of the organic fractions implied that those non-aromatic components could also be effectively extracted,especially for neutral and hydrophilic fractions.In addition,acidic fractions contained more aromatic humic-like components,whereas the neutral fractions had a greater content of aromatic proteins and soluble microbial byproduct-like components.Extraction of sludge organics with NH 3 ·H 2 O and subsequential fractionation using XAD resins could be a novel method for further characterization of sludge organics.  相似文献   
35.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of Cd, Cu, Pb, Fe and Mn in the shallow sediments of Jinzhou Bay, Northeast China, which has been heavily contaminated by nonferrous smelting activiti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 Cu and Pb in sediments were found to be 100, 13 and 7 times, respectively, being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guideline (GB 18668-2002). Sequential extraction test showed that 39%-61% of Cd were exchangeable fractions, indicating that Cd in the sediments posed a high risk to local...  相似文献   
36.
基于批式呼吸计量法的溶解性COD组分划分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批式好氧呼吸计量法结合溶解性慢速水解COD(SH)水解动力学拟合提出了溶解性COD(SCOD)的组分划分方案.上海2个污水处理厂进水的SCOD组分划分结果表明,A厂沉砂池出水(典型生活污水)的SCOD中含有43.5%~58.6% SH、 21.8%~35.2%易生物降解COD(SS)和15.4%~30.9%溶解性惰性COD(SI); B厂沉砂池出水(长距离输送的合流制污水)SCOD中含有34.5%~45.2% SH、 29.3%~37.7% SS和25.6%~31.2% SI. 9组不同水样的试验拟合结果表明,一级动力学能够很好地描述SH的水解过程,A厂和B厂进水SH的水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8.00~39.77 d-1和26.48~29.52 d-1.该组分划分方案能够实现SS积分区域的理论划分,并消除溶解性微生物产物对SI测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广州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存在特征及其农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17  
分析了广州7种城市污泥中Zn、Cu、Pb、Cr、Mn、Ni的含量,研究了其中5种污泥中重金属的形态特征,并利用地累积指数(Igeo)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RI)对污泥农用过程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性评价. 结果表明,广州不同来源城市污泥中Cu、Zn、Mn、Ni含量较高,变化幅度较大,而Pb、Cr含量较低. 除一种污泥中Cu超标外,其他重金属基本符合国家农用控制标准(GB18918-2002),但所有污泥中重金属含量都超过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均值.不同重金属在不同污泥中的形态分布差异较大. 其中,含工业污水污泥中Cu、Cr还原态占很大的比例,Pb、Fe主要以还原态和残渣态存在;生活污水污泥中重金属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存在,酸可交换态中Mn的比例较高,易还原态中Zn的比例较高;5种污泥中Cu、Zn、Mn潜在迁移性最强.Igeo和RI评价结果表明,污泥中Cu、Zn、Mn是潜在的强生态风险元素,污泥在农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生态风险性. Igeo和RI用于污泥农用过程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是可行的,与其它评价方法相比较, RI能更好地反映污泥中重金属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38.
腐蚀电池-Fenton处理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光谱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庆良  卜琳  杨俊晨  王琨 《环境科学》2011,32(8):2378-2384
为了研究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在腐蚀电池-Fenton(CCF)深度处理过程中的去除特性,采用XAD-8和XAD-4树脂将DOM分成5种组分(亲水性有机物HPI、疏水性有机酸HPO-A、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疏水性中性有机物HPO-N、过渡亲水性中性有机物TPI-N),并用紫外和荧光光谱对各组分的降解...  相似文献   
39.
稀土元素分馏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环境中稀土元素的分馏过程以及分馏作用对其在岩石、土壤、植物、水环境中分布、迁移规律的影响,探讨了引起稀土分馏的机理,为稀土的环境化学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40.
对太湖、南四湖、白洋淀三个不同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进行采样,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测定了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Cu、Zn两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初步探讨了重金属各形态与沉积物及上覆水中营养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以白洋淀最高,太湖最低,但重金属污染程度为太湖>南四湖>白洋淀,太湖Cu污染指数为1.34~1.6,白洋淀Cu污染指数仅为0.79~1.17。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Cu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质结合态为主(二者之和占73%以上), Zn则以残渣态和Fe-Mn氧化态占优(二者之和比例达83%以上),含量最少的均为可交换态。不同湖泊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差异较大,太湖残渣态重金属占总量的比例最小(Cu为43%~56%,Zn为49%~63%),南四湖残渣态占的比例最大(Cu为59%~82%、Zn为64%~77%);可交换态比重在太湖中最高(Cu占3.2%~5.6%,Zn为1.3%~1.5%),在南四湖中最低(Cu为1.1%~2.9%,Zn未检出)。从“非稳定态”重金属(除残渣态外的四种形态之和)所占比例看,相较其它两个湖泊,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人为输入的活性态占较大比重,具有较高的二次释放风险。相关性分析得出,重金属Cu的可交换态与上覆水中总氮及总磷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碳酸盐结合态Cu与沉积物中营养盐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可能会增强沉积物中Cu向水体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