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白洋淀沟壕系统水陆交错区生物质磷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液相31P核磁共振的分析方法,研究了白洋淀水陆交错区中生物质磷(Biogenic-P)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陆交错区磷含量差异较大,水陆交错区中间土壤总磷(TP)含量最高,为1342.81~2444.90 mg·kg-1;水陆交错区Biogenic-P含量为437.65~1309.20 mg·kg-1,占TP含量的25.62%~60.26%;使用液相31P-NMR技术共检测到7类磷化合物,其中,Biogenic-P共计检测到6种,包括磷酸单酯(Mono-P)、DNA磷(DNA-P)、焦磷酸盐(Pyro-P)、磷脂(Lipids-P)、多聚磷酸盐(Poly-P)和膦酸盐(Phon-P);水陆交错区Biogenic-P以Mono-P为主,含量为372.94~1086.96 mg·kg-1,TP含量平均值是全国土壤磷含量平均值的3.41倍;水陆交错区界面土壤与中间土壤相较沉积物和边缘土壤Biogenic-P含量更高;从水陆交错区的中间土壤到沉积物,Biogenic-P含量变化趋势与总有机质(OM)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基于液相31P核磁共振技术,本文对白洋淀沟壕系统水陆交错区中Biogenic-P形态特征与分布提出了新的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水陆交错区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为流域磷输入的控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华北农牧交错区错季蔬菜生产对水资源消耗的争议,通过试验和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农业“生产-消费”合作生产背景下区域发展错季蔬菜的耗水效果及其对农民收入、水资源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错季蔬菜生产田间耗水量为农区粮食作物的31.3%~93.3%,而水资源价值为农区粮食作物的4.2~10.7倍;与区域内粮油作物生产相比,错季蔬菜生产少耗水330~754m3/hm2,且其水资源价值为粮油作物的4.0~13.9倍。通过实施粮-菜交换的市场农业战略,区域能用0.175~0.196m3的水交易获得外区域1 m3的水资源,并且实现了研究区用0.93hm2的菜地解决发展错季蔬菜前需要6.9~13.8hm2耕地才能解决的粮食问题。调查表明,通过高效地输出水资源,区域农民收入仅蔬菜一项比全国同期农村人均收入高出了23%。故华北农牧交错区发展错季蔬菜生产是节约和扩大本区域的水资源存量,促进农村脱贫致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区和理想地带。论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多种空间数据信息,利用数字网格模型,通过采用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1989年和1999年的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并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至1999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②1989至1999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③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变化严重地区集中在晋陕蒙宁甘交界处、科尔沁沙地区、青海海东地区3个区域;④在205个旗县中,宁夏盐池县、内蒙古翁牛特旗、陕西定边县、甘肃环县、青海尖扎县、山西汾西县等12个旗县的生态环境变化最为严重,60%以上的面积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4.
Plant life form diversity and its direct gradient analysis on a larger scale climate change gradient were tested, based on the data from Northeast China Transect platfor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ecies numbers, life form richness and life form diversity were relative higher at the eastern forests and the ecotone between typical vegetation, while those on the meadow grasslands and typical steppes were lower.Although plant life forms can reflect the climate variations, life form diversity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major global gradient along the NECT.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在北方农牧带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山西右玉)设置不放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4个不同强度的放牧实验,运用静态-暗箱法测定放牧第一年生长季的温室气体通量,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该地区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CO_2和N_2O在生长季表现出随着温度和水分变化的明显季节动态变化,但是与不放牧相比,第一年不同放牧强度对CO_2和N_2O排放速率没有显著影响;(2)放牧显著降低了土壤含水量(P 0. 05),中度放牧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P 0. 05),中度和重度放牧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P 0. 05);(3) CO_2排放速率和土壤温度、土壤水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可溶性氮、微生物生物量氮以及CO_2排放速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放牧增加了温度与CO_2排放的相关性,但对N_2O排放相反.(4)虽然放牧降低了土壤含水量,但是没有发现不同放牧强度间CO_2和N_2O排放的差异,说明短期内不同的放牧强度尚未对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功能造成显著影响,需要继续进行长期深入地研究,揭示放牧强度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北京西北近郊白家疃村为例 ,分析了乡村景观的现状和动态演变的特征 ,重点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并提出了白家疃村景观规划方案和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7.
镇江滨江带湿地修复对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镇江滨江带50 m×50 m的开放性湿地内进行实验,通过构建高位湿地、架设植物浮巢来改善滨江带湿地生境梯度和生境异质性,营造适宜各类士著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湿地环境,从而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延展性及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目的.结果表明,高位湿地的构建、植物浮巢的架设等生态修复措施对提高研究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有着显...  相似文献   
18.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带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流域内的不同区域,由于物质及能量匹配上不够协调,宏观上表现出不同的脆弱性特征.依据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有关原则,结合塔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筛选出20个指标,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通过构建生态脆弱性指数,综合地反映了塔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结果表明,阿克苏河流域属于生态环境改善区,叶尔羌河流域及塔河上游属于生态环境基本平衡区,和田河流域及塔河中游属于生态环境失调区,而塔河下游属于生态环境严重受损区,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对指导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晋陕蒙接壤区典型生态过渡带景观变化遥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晋陕蒙接壤区是典型的生态过渡带,生态环境具有波动性、脆弱性和敏感性.笔者采用2个时期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形状指数、景观破碎度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对该区的景观要素转换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1988~2000年期间,该区的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景观趋于破碎化.   相似文献   
20.
应用3个时期航空遥感图像为基本信息源,在Arc/Info系统的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应用景观破碎度、分维数、优势度、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等指标,对洞庭湖区景观空间格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陆景观之间的交替变化显著,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达30608hm2,水域面积增加最多,净增48978hm2。20a来整个区域的景观破碎度加重,多样性增加,优势度下降。进一步具体分析各景观类型发现,耕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的破碎度和分离度1980~1990年间表现为增加,1990~2000年则表现为减少,表明湖区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政策已初显成效。由于受泥沙淤积和退田还湖的影响,20a中水域景观的分布质心整体上移动了2.31km,向东南偏离了53.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