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260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78篇
综合类   440篇
基础理论   110篇
污染及防治   73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6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71.
For many years it has been realised that the weathering of stone is not merely determined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but also by biological agents. When the stone in question is a historic building or monument, the damage done constitutes an irretrievable loss of our heritage and history. Laboratory studies have commenced in Paisley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hotoautotrophs on the major sedimentary rock forming minerals, with a view to expanding this work to study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se micro-organisms on heritage masonr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Albite, Calcite, Dolomite, Orthoclase, Siderite and Quartz, using axenic cultures of the following: Chlorella vulgaris, Chlorococcum tetrasporum, Scenedesmus obliquus, Oocystis marsonii, Stichococcus bacillaris. The rock chips were immersed in either water or bolds basal media and exposed to a mix of the micro-organisms listed above and then tested weekly for their pH, fortnightly for the waters chemical composition using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AES) and visually utilising the universitys SEM facilities. Work so far has revealed biologically mediated etching of minerals, a well-defined pH profile over a period of 90 days, as well as a variety of elemental release patterns for the different minerals.  相似文献   
72.
太湖藻类抗逆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生才  陈伟民  高光 《生态环境》2004,13(4):500-502
分析太湖鲜底泥和干底泥中活体藻类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几种太湖水华优势藻类经过低温、低光处理后的变化,探讨了太湖水华中的优势藻类对湖泊不良环境的适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鲜底泥中检测到11种活体藻类。经低温(5~6℃)处理的底泥中检测到8种活体藻类,总细胞密度为2100个·mL-1,比常温(10~28℃)下保存的底泥中的活体藻类种类(4种)更多,总细胞密度(1090个·mL-1)更高。长期干旱处理也不能使底泥中的藻类完全失去生命力;经过低温、无光处理7个月的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和斜生栅列藻(Scenedesmusobliquus)依然保持良好的生长能力,只是微囊藻的对数生长期比对照出现的晚一些。它们在湖泊中广泛存在,在水华中的爆发的特性是与它们对不良环境的适应性和抗性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3.
浙江沿海藻类共生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梯度稀释法,从浙江象山、朱家尖等海域所采集的几种海藻中分离出海洋细菌50株,运用杯碟法研究了其胞外代谢产物活性,结果表明,100%的菌株含有胶原蛋白酶、淀粉酶,96%的菌株含有酪蛋白酶,70%的菌株含有酯酶,30%的菌株含有卵磷脂酶、脲酶,还有6%含微量的壳多糖水解酶。同时将这50株菌分别培养在高温(55℃)、高盐(质量分数5.5×10-2)、酸性(pH4.5)环境中,同样对胞外产物活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外界环境胁迫下,水解明胶、淀粉、酪蛋白和吐温的酶活性仍然存在,但活性有了很大的变化。因胶原蛋白酶、酪蛋白酶能分解胶原蛋白等成分,淀粉酶具分解淀粉、糖原的作用,因此,这些细菌的产物对其他生物有毒害作用,可能是致病菌,也可能对已知致病菌起抑制、破坏作用。本研究为寻找海洋活性先导化合物,为海洋药物的开发等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74.
取代芳烃对绿藻、斜生栅列藻急性毒性的自相关拓扑指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长君  唐自强 《环境化学》2002,21(4):371-375
本文提出新的原子生物活性值 (ai) ,由其建构自相关拓扑指数 ( mL) . 1 6种氯代芳烃对绿藻的急性毒性 ( -lgEC50 )与其0 L ,1L的回归方程为 :-lgEC50 =0 6 1 99+2 6 1 6 3× 1 0 - 6 1L2 5+ 0 0 0 92 0 L ,r=0 936 3. 1 8种苯酚、苯胺类化合物对斜生栅列藻的急性毒性 ( -lgEC50 )可以表示为 :-lgEC50 =1 1 374 + 0 1 4 4 71L0 6+ 0 0 0 2 70 L,r=0 95 35 .用Jackknife法检验 ,以上模型具有总体稳健性 .  相似文献   
75.
在对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二龙山水库相关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水库的总体水质,鉴定和检测了水库的藻类和藻毒素,探讨了水库水体变色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二龙山水库总体水质为V类和劣V类,为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为总氮和总磷,已呈现富营养化状态,可能诱发水库水华的发生。水体的富营养化和铜绿微囊藻等藻类的大量繁殖是水库水体变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6.
滇池水华综合控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水华污染已成为滇池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滇池水华治理被国家列为重中之重的项目而予以高度重视,据多年的监测资料,滇池水华的各类主要是蓝藻门的微囊藻,其次为束丝藻和鱼腥藻。该文从多方面分析了滇池水华泛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滇池水华控制和富营养化治理的综合对策,特别强调了滇池水华必须坚持控制污染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77.
The aquatic toxicity of 1,1,2-trichloroethane, dieldrin, pentachlorophenol and 3,4-dichloroaniline was determined for about 15 marine and fresh water animals and several unicellular algae. Acute, subchronic and chronic tests including reproduction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in five tables.  相似文献   
78.
湖泊、水库等水源的富营养化,使藻类去除成为饮用水生产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采用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气浮除藻,考察了混凝剂、气泡表面积通量和浮选柱高度等因素的影响.试验表明,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气浮可高效地去除绿藻、硅藻和蓝藻,叶绿素a和藻类去除率达95%以上,比传统浮选柱气浮和沉降作业有较大幅度提高.与普通气浮柱比较,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增加了气泡与藻的碰撞几率,防止因大表观充气速率造成的紊流和扰动,使气泡/藻结合体有相对静态的浮升环境,避免了气泡/藻结合体在浮升过程中的脱落,实现对藻类的迅速捕集和转移.  相似文献   
79.
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气浮除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泊、水库等水源的富营养化,使藻类去除成为饮用水生产的重要任务。本研究采用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气浮除藻,考察了混凝剂、气泡表面积通量和浮选柱高度等因素的影响。试验表明,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气浮可高效地去除绿藻、硅藻和蓝藻,叶绿素a和藻类去除率达95%以上,比传统浮选柱气浮和沉降作业有较大幅度提高。与普通气浮柱比较,高气泡表面积通量浮选柱增加了气泡与藻的碰撞几率,防止因大表观充气速率造成的紊流和扰动,使气泡/藻结合体有相对静态的浮升环境,避免了气泡/藻结合体在浮升过程中的脱落,实现对藻类的迅速捕集和转移。  相似文献   
80.
冒泡是甲烷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为量化太湖藻型湖区CH4冒泡通量及其占总通量的比例,本研究采用静态箱-便携式温室气体自动分析仪方法对春、夏季太湖梅梁湾进行了多日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太湖藻型湖区春、夏季CH4冒泡通量均存在白天高于夜间的日变化特征.春、夏季CH4冒泡通量分别为1.843、104.497nmol/(m2·s),占总通量的比例分别为31.2%和68.6%,即冒泡是夏季CH4排放的主要方式,而春季CH4排放则以扩散为主.在小时及日尺度上,CH4冒泡通量与温度(气温、表面水温和底泥温度)和气压显著相关,且随着温度升高、气压降低,CH4冒泡排放分别呈指数增加和线性增加趋势.本研究可为准确估算太湖流域CH4总排放量及明确我国湖泊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