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57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216篇
基础理论   43篇
污染及防治   91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曹海峰  吴萼 《环境化学》1998,17(3):243-249
本文用聚苯乙烯基硫代磺酸钾树脂为选择性试剂与水中卤代物作用,排除水体中其它化合物对结构分析的干扰,采用动态恒温柱法及C-18柱富集法作为该反应发生的途径,结果表明:前一种途径的检测结果由样品反应活性决定,而后者检测结果还受到萃取率的影响,两种方法均可达到10-20mg·l^-1的检测水平。  相似文献   
182.
阳离子交换树脂生产中废酸的回收利用及树脂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盛兆琪  周公权 《化工环保》1996,16(4):222-226
采用 酸套洗工艺代替传统的加水稀释洗涤工艺,成功地解决了阳离子交换树脂生产中废酸的回收利用问题,研究了采用新洗涤工艺后树脂变红的机理和防止对策,结果表明,树脂发红帅微生物的参与而引起的。采以完善洗涤 灭菌措施可防止树脂 ,从而确保了稀酸套洗工艺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3.
以前期工作中合成的树脂PAANa-TE为吸附剂进行重金属吸附测试,考察吸附剂用量、丙烯酸中和度、吸附时间、溶液pH、初始浓度和吸附温度对树脂吸附重金属离子Cu2+、Pb2+、Cr3+和Co2+性能的影响,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树脂吸附Cu2+、Pb2+、Cr3+和Co2+后的残留浓度,树脂对4种金属离子的吸附容量分别为21.59、2.39、5.66和4.98 mmol/g,吸附容量大小为Cu2+Cr3+Co2+Pb2+,吸附速率顺序为Cr3+Pb2+Cu2+Co2+。结果表明,该树脂对高浓度重金属离子有较快速,高效率的吸附,吸附过程在100 min左右吸附容量达到最大,并用不同浓度的酸对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树脂进行脱附处理,脱附量很小,据此可考虑进一步对金属离子进行回收处理。且脱附率较低,因此,可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各种化学形态的重金属水体污染物造成的生态环境和质量问题起到重要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84.
陈奇奇  徐明德 《化工环保》2014,34(4):348-351
采用二次缩合反应预处理高浓度酚醛树脂生产废水。一次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醛加入量0.010 0 mL/mL,Ba(OH)2加入量0.005 g/mL,反应时间3 h,反应温度85 ℃。最佳工艺条件下的一次反应COD去除率为 52.9%。二次反应中,当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3 h、尿素加入量为3 g/L时,二次反应COD去除率最高,为31.5%。COD=85 000 mg/L、ρ(挥发酚)= 12 000 mg/L、ρ(甲醛)=6 740 mg/L的废水经两次缩合反应处理后,出水中COD=27 400 mg/L,COD的总去除率为67.8%;ρ(挥发酚)=2 400 mg/L,挥发酚的总去除率达80.0%;ρ(甲醛)= 980 mg/L,甲醛的总去除率达84.9%。处理1 t废水还可回收酚醛树脂6.75 kg。  相似文献   
185.
以废弃羊毛为主要原料,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了羊毛角蛋白接枝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树脂。详细探讨了羊毛角蛋白含量、丙烯酸比例、反应温度、交联剂和引发剂等条件对合成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当角蛋白占比为5 wt%,丙烯酸比例为70%,反应温度为70℃,交联剂用量为0.1 wt%,引发剂用量为0.8 wt%时,改性树脂吸水倍率最好。另外,采用红外光谱、全质构仪和吸水速率对角蛋白改性前后的产物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羊毛角蛋白的引入可以提高树脂的强度、吸水速率和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186.
采用自制木粉/壳聚糖接枝丙烯酸-丙烯酰胺吸附树脂R1、R2、R3对二元金属离子Cu2+/Pb2+和Zn2+/Pb2+溶液中的吸附性能进行了较系统考察。Pb2+离子溶液中存在竞争离子Cu2+、Zn2+时,随竞争离子浓度增加,3种吸附树脂R1、R2、R3对Pb2+的吸附量明显下降,而竞争离子吸附量显著增加。二元溶液中各金属离子浓度相同时,3种树脂对竞争离子Cu2+、Zn2+的吸附量大于对Pb2+的吸附量;各溶液中分别加入NaCl及NaNO3、尿素后,对Pb2+离子的吸附量下降迅速。随吸附树脂用量增加,竞争离子Cu2+、Zn2+的吸附量逐渐减小,Pb2+的吸附量在吸附树脂用量0.10 g/L(Zn2+/Pb2+溶液)或0.15 g/L(Cu2+/Pb2+溶液)时出现最大值。溶液pH值对树脂吸附性能有显著影响。3.0  相似文献   
187.
分别采用低浓度和高浓度剩余污泥对剩余污泥中微生物絮凝剂(MBF)的多种提取方法(超声法、树脂法、超声-树脂法、树脂-超声法、超声-树脂-超声法和树脂-超声-树脂法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复合形式的提取效果均优于超声法或树脂法单独使用的提取效果.在各种复合形式中,以树脂-超声法所提取MBF的含量最高且絮凝效果最好.此外,所提取的MBF浓度与污泥浓度正相关.从剩余污泥中直接提取MBF,在降低MBF生产成本的同时实现了污泥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88.
汤茜  温福雪  迟赫 《化工环保》2013,33(1):10-14
研究了大孔树脂NKA-II对双酚A(BPA)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热力学及树脂的再生性能。BPA溶液呈弱酸性,不需调节pH可直接进行吸附。BPA在大孔树脂NKA-II上的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很好地描述。树脂对BPA的吸附是吸热反应,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吸附过程属于可自发进行的物理吸附。BPA的吸附过程中同时存在着溶剂的解吸。大孔树脂NKA-II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新树脂的平衡吸附量为10.44 mg/g,再生20次后平衡吸附量仍为10.43 mg/g。  相似文献   
189.
为了提高废水生物处理过程的脱氮性能,设计了树脂-气升式环流生物反应器,通过实验考察了该反应器连续抗氨氮冲击的能力,并验证了反应器中吸附铵离子的强酸阳离子树脂生物再生的可行性,分析了生物再生机理。结果表明,原水中铵离子之外的阳离子的存在是实现树脂生物再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0.
Sun Y  Takaoka M  Takeda N  Wang W  Zeng X  Zhu T 《Chemosphere》2012,88(7):895-902
An activated carbon (AC) containing a high concentration (374 mg g−1) of Fe was prepared by carbonization of an ion-exchange resin. To examine its chemical reactivity as a catalyst to decompose 2,2′,4,4′,5,5′-hexachlorobiphenyl (PCB-153), the decomposition parameters of temperature and time were varied under air or N2. Decomposition at 350 °C was achieved within 15 min under air and 30 min under N2, and the efficiency of PCB-153 decomposition was 99.7% and 98.0%, respectively. An analysis of inorganic chloride ions revealed that PCB-153 was mineralized effectively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The Brunauer-Emmett-Teller (BET) surface area and pore volume of the AC were measured to assess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before and after the decompositi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ecomposition under air and N2 reflect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BET surface and pore volume measurements. A decomposition pathway was postulated, and the rea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lorine atoms loaded on the benzene rings followed the order of para meta ortho, which agrees with the calculated results from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