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2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15篇
安全科学   41篇
废物处理   68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470篇
基础理论   82篇
污染及防治   114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8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负载量的[HPMo][OTAC]2/SiO2,通过红外光谱、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对[HPMo][OTAC]2/SiO2进行表征,考察负载量、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模拟柴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掺杂后的催化剂保持了Keggin结构,[HPMo][OTAC]2/SiO2在最佳反应条件下,苯并噻吩的脱除率达到48.3%,二苯并噻吩的脱除率达到67.2%。  相似文献   
82.
为评价物料混合对危险化学品热化学行为的影响,采用热分析-红外/质谱联用技术(TA-FTIR/MS)研究硝酸铵、柠檬酸和蔗糖的混合物的热化学行为。通过对硝酸铵及其混合物的分解温度和分解过程中逸出气体的分析,发现硝酸铵、柠檬酸和蔗糖的混合物热分解温度分别降低至135℃和153℃,而硝酸铵与甲基纤维素的混合物分解温度与硝酸铵基本相同为201℃,且各混合体系的气相分解产物均有氮氧化物(NOX),H2O和CO2。结果表明,混合物受热后其中的硝酸铵首先分解为硝酸和氨气;酸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由于对硝酸的分解反应有催化作用,使得混合物的热稳定性下降。  相似文献   
83.
应用膨润土吸附阿莫西林,探讨了4种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并以改性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盐(DK1)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投加量、初始质量浓度和温度等因素对有机膨润土吸附溶液中阿莫西林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pH值条件下,DK1的吸附剂效果最佳,且吸附在15min内快速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同时符合Freundlich、Langmuir和Temkin型等温吸附方程,是个吸热的过程,Langmuir理论最大吸附容量在30℃时可达27.86mg/g。对等温方程的研究表明,DK1对阿莫西林的吸附呈单分子层形式,吸附性能良好,易于进行。  相似文献   
84.
磷酸铵镁热解循环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磷酸铵镁结晶技术的药剂费用。同时,在磷酸铵镁热解过程中添加Mg(OH)2碱促媒介,能阻止磷酸氢镁向焦磷酸镁的转化,并降低热解产物氨氮去除过程中上清液磷酸盐的残留。在Mg(OH)2∶NH+4摩尔比为1∶1,热解温度为110℃条件下,热解产物沉氨效率接近84%,上清液磷酸盐残留量为0.02 mg/L。  相似文献   
85.
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厌氧氨氧化是废水生物脱氮研究的新领域,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影响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厌氧氨氧化过程的启动、运行的稳定性和处理效果,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根据厌氧氨氧化反应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反应过程对反应器的主要要求;通过对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气提式反应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等反应器的运行参数和运行结果的比较,分析了各种类型反应器的主要优缺点,并对反应器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表2参37  相似文献   
86.
稻田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定量评价土壤对铵的矿物固定作用在土壤对肥料氮的保持作用中的相对贡献,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分析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发育的水稻土对添加铵的矿物固定作用及其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结果表明:土壤对外源铵的矿物固定是土壤重要的保氮机制之一,但不同土壤对保氮作用的相对贡献大小不一,以河沙泥的固铵作用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最大,固铵量占总保氮量的51.5%,红黄泥最低,固铵量仅占总保氮量的17.1%,其余五种土壤的固铵作用对土壤保氮作用的贡献大小顺序依次是黄泥田(43.7%)、湖潮泥(35.5%)、紫泥田(35.4%)、灰泥田(25.0%)、麻沙泥(20.8%)。  相似文献   
87.
曝气生物滤池快速启动和活性保持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处理生活污水时各级的快速启动和在低负荷下活性保持的能力,考察了出水中主要污染物和生物滤池内生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碳氧化生物滤池从低负荷恢复时,所需要的时间与活性保持时的负荷大小有关,负荷越小,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在极端情况下,恢复时间接近一次完全启动的时间,因此碳氧化生物滤池的低负荷维持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而硝化生物滤池在低负荷下活性保持良好,重新启动仅需要完全启动1/10的时间,这就有可能以低成本实现硝化生物滤池的活性保持。  相似文献   
88.
阐述了新型无机吸附共沉淀剂——聚合磷硫酸铁对废水中铬的富集的研究情况,以铬(Ⅵ)的去除率为参数,确定了聚合磷硫酸铁用量、温度、pH值及铬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实验表明该絮凝剂能有效地分离废水中的铬,使处理后水质指标符合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9.
铵根离子可以和镁盐、磷酸根在适当的条件下生成磷酸铵镁沉淀,利用这一反应可以去除水中的氨氮.本文从磷酸铵镁的性质、反应机理、反应条件及沉淀剂循环利用等方面,对这一方法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并对今后该技术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0.
A Triassic sandstone aquifer polluted with a mixture of phenolic hydrocarbon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high-resolution groundwater sampling. Samples taken at depth intervals of 1 m have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 diving pollutant plume with a sharply defined upper margin. Concentrations of pollutant phenols exceed 4 g/l in the plume core, rendering it sterile but towards the diluted upper margin evidence for bacterial sulphate reduction (BSR) has been obtained. Groundwaters have been analysed for both delta34S-SO4 and delta18O-SO4. Two reservoirs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distinct sulphate oxygen isotope ratios. Groundwater sulphate (delta18O-SO4 = 3-5/1000) outside the plume shows a simple linear mixing trend with an isotopically uniform pollutant sulphate reservoir (delta18O-SO4 = 10-12/1000) across the plume margin. The sulphur isotope ratios do not always obey a simple mixing relation, however, at one multilevel borehole, enrichment in 34SO4 at the plume margin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sulphate concentration. This and the presence of 34S-depleted dissolved sulphide indicate that enrichment in 34SO4 is the result of bacterial sulphate reduction. Delta34S analysis of trace hydrogen sulphide within the plume yielded an isotope enrichment factor (epsilon) of -9.4/1000 for present-day bacterial sulphate reduction. This value agrees with a long-term estimate (-9.9/1000) obtained from a Rayleigh model of the sulphate reduction process. The model was also used to obtain an estimate of the pre-reduction sulphate concentration profile with dep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is and the present-day profiles then gave a mass balance for sulphate consumption. The organic carbon mineralisation that would account for this sulphate loss is shown to represent only 0.1/1000 of the phenol concentration in this region of the plume. Hence, the contribution of bacterial sulphate reduction to biodegradation has thus far been small. The highest total phenolic concentration (TPC) at which there is sulphur isotope evidence of bacterial sulphate reduction is 2000 mg/l. We suggest that above this concentration, the bactericidal properties of phenol render sulphate-reducing bacteria inactive. Dissolved sulphate trapped in the concentrated plume core will only be utilised by sulphate reducers when toxic phenols in the plume are diluted by dispersion during mig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