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8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100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苯酚、苯胺对两种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标准试验方法,研究了苯酚、苯胺对藻类、卤虫急性毒性,得出苯酚、苯胺对小球藻的24-96hEC50为82.9- 110.74mg/L,44.40-61.08mg/L,并且在48-72h之间毒性作用最强;苯酚、苯胺对卤虫的48hLC50分别为27.88mg/L和0.794mg/L。对各剂量反应方程进行了X2检验,均符合精度。卤虫对两种物质的敏感性远大于小球藻,可以考虑其用于海水的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82.
硝基苯和苯胺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含有的大量硝基苯、苯胺类物质及其衍生物。这些物质的生物可降解性较差,并对生物具有毒性。对含硝基苯和苯胺的废水采用ClO2催化氧化技术进行处理后,硝基苯和苯胺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5%以上,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0%;出水中硝基苯、苯胺和COD的浓度分别降到2.5mg/L、1.5mg/L和100mg/L以下。  相似文献   
83.
采用水热合成—高温碳化—涂饰的方法制备了介孔碳修饰石墨电极,并将其用于模拟硝基苯废水的电化学处理,考察了废水pH、电流密度、电解质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修饰电极表面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因而比石墨电极具有更高的硝基苯去除率和苯胺生成量。实验结果表明,在废水pH为7.0、电流密度为15 mA/cm~2、电解质硫酸钠投加量为1.775 g/L的条件下处理初始硝基苯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模拟废水,电解3.0 h时的硝基苯去除率高达99.6%,苯胺生成量最高达45.54 mg/L。  相似文献   
84.
分别从台州和衢州某化工厂的好氧池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苯胺降解菌TZl和JH1,经16SrDNA测序鉴定为Comamonassp.TZ1和Pseudomonassp.JH1,均具有较强的苯胺降解能力,培养24h后,可使初始浓度为800mg/L的苯胺去除率达到96.4%~98.4%。在此基础上,按体积比l:1将2株菌液进行混合构建了混合菌体系,进而对比考察了苯胺初始浓度、pH、盐度和重金属等环境因子对单一菌和混合菌生长量及降解苯胺效果的影响,重点探讨混合菌对不适宜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及其对苯胺的降解特性。通过单一菌和混合菌对比实验发现,在适宜苯胺初始浓度、pH和盐度条件下,混合菌的生长量略高于单一菌;在不适宜生长的高浓度苯胺、pH和盐度条件下,混合菌也表现出了更强的适应性和苯胺矿化能力。Zn2+和Cr6+耐受实验则表明,对于Cr6+混合菌表现出了更强的耐受能力,而对于zn2+并没有表现出更强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85.
高铁酸钾降解苯胺废水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高铁酸钾投加量、初始pH及苯胺初始浓度对苯胺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苯胺废水的COD去除事随高铁酸钾投加量和苯胺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升高,而初始pH对COD去除率影响不明显.对高铁酸钾降解苯胺废水后的产物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GCIMS)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高铁酸钾降解苯胺的机制.  相似文献   
86.
以盐酸和硫酸作为改性剂,对粉煤灰进行改性。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改性粉煤灰制备条件为:V(盐酸)∶V(硫酸)=1∶5,浸泡时间6h,活化时间6h,活化温度250℃。在初始苯胺质量浓度为200mg/L、氯化钠质量分数为15%、吸附时间为60min的条件下,采用在最佳条件下制备得到的改性粉煤灰对苯胺进行吸附,吸附量可达4.16mg/g。采用Freundlich方程可更好地对改性粉煤灰吸附苯胺的过程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87.
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动态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苯胺初始浓度、流速、初始pH值和吸附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进行探讨,采用BDST模型和Thomas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研究了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麦草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苯胺,随着吸附床高度增加,穿透时间延长;而随着苯胺初始浓度、流速和pH值的增大,穿透时间急剧缩短。BDST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新的操作条件下的穿透时间,误差均〈5%;Thomas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麦草对苯胺的动态吸附动力学,由Thomas模型获得的麦草吸附柱对苯胺的动态吸附量与实验值相符。对吸附饱和后的麦草可用0.6mol/L盐酸进行解吸。  相似文献   
88.
多种污染物混合特别是低浓度下的混合对生物的联合毒性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选择了3类污染物苯酚、间甲基苯酚、苯胺、对硝基苯胺、硝酸铅,采用美国微板光度计测定了它们对发光菌青海弧菌.Q67(Vibrio-qinghaiensissp-Q67)的单一及联合毒性。应用非线性拟合技术模拟了这5种物质及其混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硝酸铅可用Logit模型模拟,其它4个物质能用Weibull模型准确描述,所有拟合相关系数在0.98以上,均方根误差在O.02以下。根据纯物质的EC50值,获得这5个物质的毒性强弱顺序:硝酸铅〉对硝基苯胺〉间甲基苯酚〉苯酚〉苯胺。混合实验设计了各物质在EC50、EC1、无观察效应浓度(noobserved effectcon centration,NOEC)比例的混合。用浓度加和(doseaddition,DA)和独立作用模型(independentaction,IA)对混合物毒性进行预测。IA基本准确预测了这5个物质在各自EC50混合的毒性。DA与队模型都稍微过高地预测了以EC。及NOEC浓度比例混合的联合毒性,但都在毒理学实验容许的范围之内。这5个物质以NOEC混合时对测试生物Q67没有产生明显毒性,但是还不能判定这些物质在此浓度下混合是安全的。污染物在各自的NOEC浓度下混合是否对其它生物有潜在的威胁还需更多毒理学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89.
钛基修饰氧化物电极制备及降解苯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高温热氧化法制备了钛基锡锑铅氧化物电极,得到的电极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并以苯胺为目标有机物考察了电压、电解质的浓度、pH值和电解时间等因素对苯胺去除率和化学需氧量COD等的影响.在外加电压为8 V,电解质硫酸钠的浓度为0.15 mol/L,电解200 mg/L的苯胺模拟废水,40 min苯胺去除率可达100%,180 min时COD去除率达81.76%.  相似文献   
90.
优势菌处理高浓度苯胺工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叙述了从自然界分离选育出能降解苯胺的优势菌种,经人工驯化,构建出具有高效降解性能的微生物体系的试验过程,研究确立了优势菌———活性污泥组合技术工艺,并成功地将其用于含苯胺类工业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