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228篇
安全科学   167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66篇
综合类   558篇
基础理论   92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89篇
评价与监测   74篇
社会与环境   26篇
灾害及防治   2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oxic gas leakage in a tank area can have catastrophic consequences. Storage tank leakage location (particularly for high leakage) and downwind storage tanks potentially influence gas diffusion in tank area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a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a high leakage location and downwind storage tank on gas diffusion based on three (1.05H, 0.90H, and 0.77H, H was the tank height, 22m) leakage field experiments on the leeward side of storage tank, which have been not conducted before. The experiments revealed an unexpected phenomenon: the maximum ground concentration first decreased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eakage height. The simulations illustrated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micro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caused the maximum ground concentration of gas emitted from the roof to be higher than that emitted from the tank wall near the storage tank height. The downwind storage tank 1)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entire diffusion direction but altered the local diffusion pattern; 2) reduced the maximum ground concentration (∼18.7%) and the distance from the emission source (approximately a storage tank diameter); and 3) had strong influences on the concentration, velocity, turbulence, and pressure on the leeward side. The concentration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velocity, pressure, and turbulence in the middle of the two storage tanks on wind centerline. Our results can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gas dispersion in tank area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mitigating loss and protecting lives during emergency response processes.  相似文献   
92.
2020年7月1日,粤北地区出现了一次O3污染过程,其中韶关市录得全省最高值162 μg·m-3.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影响此次韶关地区O3污染过程的主要气象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月28日—7月2日天气形势总体处于静稳状态,地面受到均压场控制,同时副热带高压较强,脊线位于韶关上空,导致中高层有下沉气流,抑制了垂直方向污染物的扩散.6月28—30日(污染积累阶段),风速较大,韶关在外来输送和污染扩散条件的共同作用下,O3浓度上升但未超标.7月1日(污染持续阶段),韶关和清远两地风速减小,污染扩散条件不利;同时气温有所上升,光化学反应作用增强,有利于O3浓度攀升;同时广州和佛山两地的风向从偏南风转为偏北风,韶关市维持偏南风,主导风向的差异是全省只有韶关O3超标的主要原因.7月2日(污染消散阶段),O3外来传输及本地生成作用减弱,全省O3浓度下降.进一步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以及WRF-CMAQ空气质量模式对3个阶段臭氧浓度变化的原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积累阶段污染气团主要来源于广州、佛山和清远,外来输送作用明显;而在持续阶段3地O3浓度低,O3外来输送作用减弱;WRF-CMAQ模型定量过程诊断分析得出污染积累和持续阶段广州的水平平流输送项均为负贡献,分别达30%和18%,输出作用显著,但污染积累阶段较大的风速使得O3在韶关地区无法堆积,韶关地区的水平输送正贡献项占比仅为12%;而在持续阶段,风速减小有利于污染物堆积,此阶段00:00—08:00时水平平流贡献项占比达59%,另外10:00—16:00本地气相化学过程的贡献项占比达56%.因此外地输送堆积以及本地气相化学生成共同造成了此次韶关地区的O3污染过程.  相似文献   
93.
为探究热工艺过程产生的热气流作用下颗粒的迁移规律,基于气固两相离散粒子模型(DPM)对多源浮射流伴生的高温颗粒的扩散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讨论了两相流运动过程中热气流与颗粒群的温度和速度的瞬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对于473K£T0£673K的高温颗粒群,温度衰减趋势类似,颗粒群温度分布呈中心对称;当5μm£dp£20μm时,颗粒与气流之间的跟随性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降低;热羽流随时间经历了独立发展和相互合并的过程,羽流之间涡旋结构的消失导致中心位污染源散发的dp=10μm的颗粒更容易发生沉降.  相似文献   
94.
洞庭湖区是目前我国钉螺分布范围最广且血吸虫病疫情最难防治的疫区。为揭示近年来洞庭湖区钉螺扩散与疫区水情变化的关系,从洪水对钉螺扩散及其孳生地环境淹没时间影响考虑,提出了表征疫区钉螺扩散及孳生地变化的水情指标,选用最能综合反映洪水年水情变化的汛期平均水位作为疫区水情变化的表征指标,并以洞庭湖为例定量分析了洞庭湖区钉螺扩散与以城陵矶站汛期平均水位为指示性指标的疫区水情的相关关系。其结果显示洞庭湖区钉螺面积与湖区汛期平均水位线性相关性显著,其相关关系式为y=0.107 2x+14382(r=0822,p<005),其中y为洞庭湖区钉螺分布面积,x为城陵矶站汛期平均水位。  相似文献   
95.
本文通过大气环境暴露试验,研究了在青岛海洋大气环境中暴露10年5周期的4种磷钒系耐候钢的腐蚀规律。结果表明,四种耐候钢的腐蚀速率的关系为:10CrPV10CuPV10MoPV08PV,耐侯钢的耐蚀性与添加元素类别和添加量相关。平均腐蚀深度数据拟合结果表明,A值大小顺序为:10CrPV10CuPV10 MoPV08PV,而n值的顺序是:10CuPV10CrPV10MoPV08PV。  相似文献   
96.
应用动力通量箱(Dynamic Flux Chamber,DFC)与高时间分辨率的RA-915+自动汞分析仪联用技术,在消落带沉积物出露期,野外现场监测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范围为-6.80±12.35~28.17±36.17 ng/(m2·h)晴天库区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从早晨开始沉积物-大气界面汞的交换通量逐渐增加,到正午左右达到峰值,之后交换通量逐渐减小,但阴天这一趋势不明显。暖季白天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都以释放为主,冷季白天则以沉降为主。暖季晴天,沉积物-大气汞交换通量与气温、沉积物温度、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大气汞浓度都与沉积物-大气汞交换通量呈负相关关系。白天,光照强度和大气汞浓度是影响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的主要因素,而在夜间,沉积物温度和大气汞浓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7.
以钢铁企业管网煤气泄漏为研究对象,以煤气泄漏扩散规律为研究主题,在确定煤气泄漏相似于浮力射流的基础上,建立煤气泄漏扩散的数学模型。采用CFD软件PHOENICS数值模拟气体泄漏过程的速度场及其浓度分布。在已有煤气泄漏检测系统的基础上,选择性实验模拟煤气泄漏浓度与扩散时间、扩散方向的变化。数值模拟和实验模拟表明,虽然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从定性分析角度而言,却能够反映工作场所煤气泄漏后在有限空间内运移扩散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8.
大气气溶胶中元素种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应用化学逐级提取流程对国际原子能机构(简称IAEA)气溶胶、室内和室外气溶胶、煤飞灰中元素的组成和种态进行了分析,应用仪器中子活化法测定了各种态中元素的含量,计算出元素在各种态中的分配比例。按照气溶胶中元素不同种态的环境和生物活性以及主要来源来分类,评述了元素在环境和生态系统中的吸收和转化能力,并对气溶胶中元素对环境的影响作出了初步的探讨。实验数据表明,气溶胶中的不同元素在各种态中的分布是有差异的。地壳来源元素中,Sc,Al,Fe和Ti主要分布在不溶物态中,稀土元素主要分布在氧化物态和不溶物态;不溶物态沉降到地表后不易进行迁移和转化,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氧化物态性质比较活泼,可以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Mn在气溶胶中主要分布在水可溶态和氧化物态,环境可交换性要比Al,Fe,Ti等大得多。人为来源元素的环境可交换态的比例都比较高,这说明它们通过干、湿清除过程沉降到地表后,水可溶态可以直接进入水循环;碳酸盐、氧化物和有机物态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化合物进入生态环境中,对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9.
以动态生成的CaO孔隙网络为骨架,按照不退行随机行走模型(NRRW),模拟气体分子在CaO孔隙中的扩散过程,计算了SO2分子的扩散系数和行走维数,并在SO2非线性扩散反应方程基础上,分析了CaO颗粒孔隙中SO2浓度的分布特性。  相似文献   
100.
Abstract

The volatilization of DBCP from soils, as affected by the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techniques, was studied in a laboratory experiment. The volatilization rate of DBCP applied in water was higher from sandy and silty loam soils than from clay soil. Water added after DBCP application acted as a soil cover, decreasing the volatilization rate. The results obtained with DBCP application in hexane to air‐dry soils, indicate that adsorption could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reducing the volatilization losses.

Diffusion coefficient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volatilization parameters, by using a simplif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volatilization losses and diffusion through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