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8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622篇
安全科学   326篇
废物处理   72篇
环保管理   251篇
综合类   1636篇
基础理论   242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54篇
评价与监测   172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8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3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因事故排放形成的有毒有害蒸气云,有可能造成爆炸、火灾、中毒等危害后果,但危害后果的大小(危害程度),则与事故造成危害的时刻(延迟时间)有关。笔者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虑该因素,并通过引入正态分布假设,时、空变换及误差分析,给出了估算危害程度(特别是延迟爆炸危害)的有效而简便方法,补充了以往危害估算方法(不考虑延迟时间)的不足,提高了危害后果估算精度,可广泛应用于生产安全评价、环境风险评价、风险工程设计、事故应急预案、事故应急救援等工作领域,对于保障环境安全具有显著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2.
杨华 《四川环境》2004,23(1):45-47
以最大信息熵原理为理论基础的熵法估参方法,是一种具有严格物理和数学意义的新型参数估计方法,本文针对珠江广州河段主要污染物含量长年监测数据,对比熵法与传统方法矩法对四参数Г分布的估参结果,并以频率绝对离盖和最小为准则进行判定,结果表明,熵法估参结果与矩法总体上相当接近,且大部分样本的熵法估计参数优于矩法,在环境监测数据频率分析中具有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3.
本文采用家用除湿机作为空气水溶性物质采样器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作为空气水溶性物质采样嚣的可行性。本文通过空气冷凝水化学成分与空气总悬浮微粒(TSP)可溶性化学成分的对比,得到水汽中大部分阴阳离子的含量只比TSP低1个数量级,而水汽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与各种碳的浓度不都比TSP低,TSP中一般检测不出亚硝酸根,而水汽中则检出大量亚硝酸根。  相似文献   
84.
ABSTRACT: Computer programs that model the fate and transport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through porous media typically use Fick's first law to calculate vapor phase diffusion. Fick's first law, however, is limited to the case of a single, dilute species diffusing into a stagnant, high concentration, bulk vapor phase. When dealing with more than one diffusing species and at higher concentrations, the multicomponent coupling effects on vapor phase diffusion and advection of the various constituents become significant. VLEACH, a one‐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model developed for 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EPA), is typical of the models using Fick's first law to model vapor‐phase diffusion. The VLEACH model was modified to accommodate up to 10 components and to calculate the binary diffusion coefficients for each of the components based on molecular weight, molecular volum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and to address the coupling effects on multiple component vapor phase diffusion and its impact on ground water. The resulting model was renamed MC‐CHEMSOIL. At low vapor phase concentrations, MC‐CHEMSOIL predicts identical ground water impacts (dissolved phase loading) to those from VLEACH 2.2a. At higher vapor phase concentrations, however,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dels exceeded 20 percent.  相似文献   
85.
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对安徽及华东地区地震的风险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汪雪泉  李罡风 《灾害学》2004,19(3):30-33,38
本文利用信息扩散模式,分别从年地震频次和年最大震级两个方面对安徽及华东地区的地震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安徽地区ML≥3.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约两年一遇;年发生ML≥3.9地震,则3年可能遇一次.而华东地区ML≥4.0地震,年频次4次以上,大约3年一遇;年发生ML≥4.9的地震,则可能2年遇一次.  相似文献   
86.
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由于自然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及数据资料的不完备性,人们不可能精确估计任何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概率值估不准"是现有超越概率风险区划图的致命弱点.简要回顾了针对这一问题已进行的提高估计精度和进行模糊风险计算的有关研究,并将模糊风险研究引入风险区划图的编制,给出了自然灾害软风险区划图的定义和一个初步的样式.讨论了这种风险图在体现风险值估不准方面,以及在为用户提供更多风险信息,为决策者提供调整余地等方面的优点.研究结果表明,软风险区划图是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图的一个潜在发展方向.为推进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7.
Lyapounov理论在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矿井通风系统的特征参数发生变化时,矿井通风系统的风流状态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否会影响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工作,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确保安全生产.本文根据Lyapounov稳定性理论对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到矿井通风系统在其正常的工作区段,系统特征参数发生一定的变化时,其状态是稳定的;当变化超过一定的界限后,系统变得不稳定,不利于系统正常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88.
哈尔滨冬季大气污染及逆温对污染物扩散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实际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哈尔滨市2000-2003年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状况,和冬季重度污染发生的气候条件,特别指出了逆温持续性、强度、和层厚对大气污染扩散影响的正比关系,即逆温日数越多,超标污染日越多,逆温强度越大,污染越重的规律.  相似文献   
89.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要求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分级要求,提出了针对性的工作要点,以满足大气环境评价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90.
Emitted thermal infrared radiation (TIR, λ= 8 to 14 μm) can be used to measure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s (top approximately 100 μm). This study evaluates the accuracy of stream (50 to 500 m wide) and lake (300 to 5,000 m wide) radiant temperatures (15 to 22°C) derived from airborne (MASTER, 5 to 15 m) and satellite (ASTER 90 m, Landsat ETM+ 60 m) TIR images. Applied atmospheric compensations changed water temperatures by ?0.2 to +2.0°C. Atmospheric compensation depended primarily on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and temperature, sensor viewing geometry, and water temperature. Agreement between multiple TIR bands (MASTER ‐ 10 bands, ASTER ‐ 5 bands) provided an independent check on recovered temperatures. Compensations improved agreement between image and in situ surface temperatures (from 2.0 to 1.1°C average deviation); however, compensations did not improve agreement between river image temperatures and loggers installed at the stream bed (from 0.6 to 1.6°C average deviation). Analysis of field temperatures suggests that vertical thermal stratification may have caused a systematic difference between instream gage temperatures and corrected image temperatures. As a result, agreement between image temperatures and instream temperatures did not imply that accurate TIR temperatures were recovered. Based on these analyses, practical accuracies for corrected TIR lake and stream surface temperatures are around 1°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