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1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77篇
安全科学   9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48篇
综合类   413篇
基础理论   160篇
污染及防治   44篇
评价与监测   33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1IntroductionThesoutheastareasofShanxiProvincestandinthesoutheastoftheLoesPlateauandhaveavariedtopography.Thesoiloftheseareas...  相似文献   
972.
为探究连续周年轮作休耕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坡耕地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法和重铬酸钾-浓硫酸外加热法分别测定水稳性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分析了2020~2022年玉米-苕子-玉米轮作(M-V-M)、玉米-豌豆-玉米轮作(M-P-M)、玉米-冬闲-玉米(M-F-M)和周年休耕(F-F-F)这4个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以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2021年和2022年中,F-F-F、M-V-M和M-P-M处理的> 2 mm团聚体含量较M-F-M分别显著提高了67.01%~100.92%、29.71%~33.67%和29.68%~38.07%;2021年和2022年中F-F-F、M-V-M的团聚体稳定性参数显著高于M-F-M(P < 0.05).M-V-M处理下的> 2 mm团聚体含量、GMD(几何平均直径)和MWD(平均重量直径)及F-F-F处理的R0.25( > 0.25 mm团聚体含量)、MWD和> 2 mm团聚体含量随着轮作休耕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而F-F-F处理下1~2 mm和< 0.25 mm团聚体含量随着休耕年限的增加而降低.绿肥轮作和休耕处理均能够提高SOC含量,且F-F-F和M-V-M处理的SOC含量随年限的延长而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有处理下SOC含量与R0.25呈极显著正相关,与GMD呈显著正相关;F-F-F处理下的R0.25和GMD及M-V-M处理下的GMD和MWD均与SOC含量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连续周年轮作休耕有利于提高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稳定性和SOC含量,可为我国南方坡耕地红壤区推行合理的连续周年轮作休耕模式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3.
东北地区近50年农作物生长季干旱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了东北三省72个台站1960-2008年生长季的潜在蒸散量,进而计算了潜在蒸散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得到各站生长季干燥度。东北三省1960-2008年生长季干燥度总体上表现出从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减小的变化特征,大值区位于辽西地区,小值区位于黑龙江省北部。东北区生长季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相当;东北南部生长季略干,东北北部较为湿润。东北地区生长季干燥度近50年增加趋势通过显著性检验;东北地区干燥度序列在1996年发生了突变。东北三省1973年以来干旱绝收面积、成灾面积占旱作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的增加趋势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以1996年为分界点,1997-2007年成灾面积、绝收面积占旱作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分别是1973-1996年均值的1.99倍和5.58倍,上升幅度非常明显。从而证明了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得到的干燥度公式来评价东北地区生长季干旱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974.
采用农田水量平衡模型,结合GIS技术,通过构建作物水分亏缺风险指数,对汉江流域上游区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的水分生态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就全生育期而言,自然降水不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水分亏缺是汉江流域上游区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就不同作物来讲,水稻多年平均水分亏缺风险指数达23.26%,是全流域生态适应性最差的作物,麻类、薯类生态适应性较强;作物生长发育不同时段,各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差异较大,春旱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75.
Rice-wheat cropping systems of the Indo-Gangetic plains (IGP) occupying 12 million ha of productive land are important for the food security of South Asia. There are, however, concerns that yield and factor productivity trends in these systems are declining/stagnating in recent years. Decrease in soil organic carbon is often suggested as a reason for such trends.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dynamics in the rice-wheat systems. Use of organic amendments and puddling of soil before rice transplanting increased SOC and MBC contents.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showed a seasonal pattern. It was low initially, reached its peak during the flowering stages in both rice and wheat and declined thereafter.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was linearly related to SOC in both rice and wheat indicating that SOC could be used as a proxy for MBC.  相似文献   
976.
玻璃钢夹砂管道具有轻质、高强的性能,耐腐蚀性能较好,水力阻力小,安装方便.埋设深度主要与管材的刚度有关,同时与管道敷设地点的地质条件和设计回填土的密实度有关.  相似文献   
977.
太湖流域种植业肥料施用强度普遍较高,且以化学肥料为主要形态.因肥料投入不适宜,种植业氮、磷流失问题显著.2015年以来,各地区积极对种植业肥料施用策略进行调整,但当前工作主要基于粮食作物系统且仍停留在化肥施用总量削减和有机肥施用面积提升层面上,缺少菜地、果园、茶园作物系统的相关数据以及对农业环境问题的响应.对此,以苏州市吴中区为太湖流域典型农区代表,研究2019~2021年稻田、菜地、果园和茶园这4类作物系统肥料策略调整对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源养分投入强度的调控是决定氮、磷流失的关键;适宜的有机肥替代比例有助于降低氮、磷流失风险,但有机肥施用需考虑时机并尽可能搭配农用机械.肥料效率是兼顾农业生产过程环境友好、生产主体经济效益的核心,也是后期肥料施用策略调整的导向.稻田系统的肥料施用策略调整应重视养分中不同元素配比,菜地系统应以种植结构调整为抓手,茶园、果园系统可从复合系统视角制定同时满足茶、果生长的施肥策略,助力构建满足农业绿色发展需求的作物系统.  相似文献   
978.
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加剧引起区域气候不稳定,高温事件发生频次和持续性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威胁.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一元线性回归法探讨1950~2019年中国季节平均最高气温(AMT)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线性相关、偏线性相关以及小波分析揭示中国各季节AMT与大气环流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各季节AMT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春、夏、秋和冬季AMT上升幅度分别为1.21、0.08、1.81和0.25℃,其突变时间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2)空间分布上,除夏季以外,其它季节AMT平均变化率由南向北逐渐增加,但其增加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春冬季节东北和西北地区变化速率最快.(3)各季节AMT与大气环流因子间存在复杂关系,其能量强度在不同时频域上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太平洋年代际涛动与夏季AMT呈显著负相关,北大西洋涛动对夏秋冬季AMT变化产生较大程度正向驱动,北极振荡对各季节AMT均具有明显正向驱动作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因年份不同对春夏季AMT的短期变化存在显著正向或负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制定科学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  相似文献   
979.
对几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0  
从《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写出发,探讨了多种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应用。利用具体数据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进而提出在目前报告书中宜采用最大值法和算术平均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全国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结合国外环境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对未来报告书的评价模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80.
基于2017—2021年MODIS、VIIRS和Himawari-8等多套卫星的火点辐射能量(FRE)和云量反演数据,使用更高分辨率的火点替代相邻位置低分辨率火点的融合方法,利用晴空的火点分布数据对被云遮蔽的区域进行补偿,核算得到了2 km高分辨率的广西秸秆露天燃烧排放数据,并针对2017—2021年的广西秸秆露天燃烧排放量展开精细的时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2017—2021年广西秸秆露天燃烧的CO、NOx、SO2、NH3、VOCs、PM10和PM2.5的年排放量均值分别为12.91万、0.78万、0.16万、0.17万、2.77万、2.26万、2.21万t,排放高值区域分布在广西中部及西南部。秸秆露天燃烧排放的主要时间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3月),时值晚稻收割期和甘蔗榨季,占全年排放量的60%以上。广西秸秆露天燃烧PM2.5年均排放量是全广西PM2.5人为源年排放量的8.74%,通过逐日排放贡献分析发现,秸秆露天燃烧具有短期排放量较大的特点,2017—2021年,在1—2月有34 d出现秸秆露天燃烧导致PM2.5排放量超过人为源排放量50%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