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9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84篇
安全科学   206篇
废物处理   19篇
环保管理   107篇
综合类   412篇
基础理论   98篇
污染及防治   70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changes in the blood and liver of rats given oral doses of cadmium (Cd) and zinc (Zn). Thirty 3 month old rats were kept six to a compartment in a well-demarcated five compartment cage labeled A, B, C, D, and E. After 2 weeks of acclimatization, and with ad libitum administration of water and feed, group A and B rats were, respectively, exposed to 100 mg CdSO4 and 2200 mg ZnSO4, respectively, mixed with their feed. Group C rats were f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100 mg CdSO4 and 2200 mg ZnSO4 mixed with their feed, while group D rats were exposed to 100 mg CdSO4 mixed with their feed for 48 h, and after they were given 2200 mg ZnSO4 for 96 h. Group E rats served as control and were fed a normal diet. Analysis of blood samples after 5 days showed that in rats of groups A, B, C, and D, WBC count increased from 6800 to 12,400 mm?3 and platelets from 26,000 to 88,000 mm?3. Reduction in blood counts were found for RBC from 13.8 to 4.7 × 106 mm?3, hemoglobin from 15.6 to 11.4 dL?1, and PCV from 47 to 34%. ESR was the same 1.0 mm h?1 in all groups. Severe damage to the liver was also shown by severe degeneration of hepatocytes and increase in Kuppfer cells. The above observations were mildest in the liver of group C rats. A reduction of body weight was observed in all treatment groups. Cd and Zn were found to be hematoxic and hepatotoxic in the Norwegian rat with Cd exhibiting greater toxicity than Zn. Toxicity of Cd was suppressed by Zn only when both metals were admistered at the same time, but a delay in intake of Zn (after 48 h) had little effect on Cd toxicity.  相似文献   
992.
Removal of cadmium(II), lead(II), and chromium(VI)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clay, a naturally occurring low-cost adsorbent,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such as contact time, initial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and pH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e sorption of these metals follows both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adsorption isotherms. The magnitude of Langmuir and Freundlich constants at 30°C for cadmium, lead, and chromium indicate good adsorption capacity. The kinetic rate constants (K ad) indicate that the adsorption follows first order.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free energy change (ΔG o), enthalpy change (ΔH o), and entropy change (ΔS o) show that adsorption is an endothermic process and that adsorption is favored at high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clay is a good adsorbent for the removal of these metals from wastewater.  相似文献   
993.
高度城市化地区碳汇资源基本特征及其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全球碳循环和当前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城市碳汇资源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以高度城市化的深圳市为例,利用IPCC缺省碳汇系数法和相关研究模型,分析了城市碳汇资源的基本特征.结果显示:深圳市2005年碳汇总量约为347.85×104 t,其中林地、耕地、草地、湿地和海洋的碳汇总量分别为317.52×104、4.50×104、2.10×104、12.60×104和11.13×104 t.碳汇资源持续减少、碳汇资源量较低、碳汇品质较差、碳汇资源保护形势严峻、碳汇能力提升压力较大等是当前深圳碳汇资源的主要特征,表明要推动高度城市化地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必须重视城市碳汇资源相关工作的开展,促进碳汇资源持续增加和碳汇品质持续提升.结合深圳城市发展实际,从碳汇资源保护、碳汇资源建设、碳汇品质提升、碳汇服务交易等角度提出了深圳城市碳汇资源提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94.
为获得偶氮二异丁腈(AIBN)在各种热应力条件下的危险参数,通过简化的压力容器试验测试AIBN的热分解激烈性等级,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绝热量热仪(ARC)对AIBN的热分解过程进行研究,用动力学与热稳定性分析软件AKTS计算动力学参数在整个反应进程中的变化情况,并根据ARC测试结果推算自加速分解温度(TSADT)。结果表明:AIBN的热分解激烈性为Ⅱ类,易呈现爆炸特性;其初始分解温度和TSADT很低,分别约为78℃和61℃,且分解放热过程和熔融吸热过程同时发生。因此,在AIBN的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等过程中应加强温度监控,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降温措施。  相似文献   
995.
为研究磷酸活性炭的自燃危险性,以自制的磷酸活性炭(活化温度为300,500和700℃)为考察对象,利用同步热分析仪(STA)对活性炭氧化放热动力学进行试验研究。根据在2,5,10和20℃/min等4种不同升温速率下得到的活性炭DSC/TG曲线,结合Friedman-Reich-Levi动力学方法对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反应机理进行初步判断。研究表明,随着活化温度的升高,活性炭的起始放热温度和最大放热温度随之升高;活性炭整个氧化反应过程中,活化能随着转化率的改变呈现一定规律性变化;碳氧化学反应和气体扩散共同影响活性炭氧化过程,且在不同阶段对氧化的贡献不同。  相似文献   
996.
金属和氧化物纳米颗粒对细菌毒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纳米颗粒的组分、尺寸、形状和表面电荷等性质与毒性的关系,介绍了纳米颗粒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毒性差异,指出了分散介质、暴露方式等毒性试验条件对纳米颗粒细菌毒性的影响,讨论了纳米颗粒对细菌毒性的可能机制,如氧化损伤、破坏细胞壁、作用于蛋白和核酸以及释放出金属离子等。针对目前纳米毒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提出了建立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价方法,加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开展对毒性机制的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997.
天然腐殖酸对柴油在寒旱区黄土上吸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西北寒旱区黄土为供试土样,通过热力学和动力学吸附试验研究了干旱区低有机质黄土对柴油的吸附行为,以及提取的天然腐殖酸对柴油在黄土上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加入腐殖酸,柴油在黄土颗粒上的吸附都符合Freundlich方程,且腐殖酸质量浓度对柴油的吸附量有显著影响。在27℃时,加入10 mL质量浓度为40 mg/L的腐殖酸溶液后,柴油在黄土上的饱和吸附量由12.034mg/g减小为7.407 mg/g,且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表明吸附为自发的放热过程。描述柴油在黄土上吸附动力学的最优方程为Elovich方程,其次为双常数方程。无论是否加入腐殖酸,黄土对柴油的吸附都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对吸附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柴油在黄土上的吸附随溶液pH值的增大而降低;黄土颗粒粒径越小,柴油在土样上的吸附量越大。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评估双(叔丁过氧基)二异丙苯(BIPB)的热危害,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多速率的动态扫描C80热分析,用几种简单的热危害评估方法分析其热危害。然后应用模式法、无模式法(Friedman微分等转化率法)分别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得到分解动力学数据,并用ASTM E 698法得到活化能数据,同时用C80、ARC和DSC的试验数据验证分解动力学数据的可靠性。最后利用无模式法的分解动力学数据进行BIPB绝热条件下和非绝热的2m3球形容器中的失控反应模拟,得到类似工艺条件下BIPB的安全控制温度。  相似文献   
999.
某滑坡坝位于某拟建水电站的上游,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其安全性对旅游开发、工程建设和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很大,为了评价该滑坡坝的稳定性,需要对其发生洪水漫坝和渍坝的可能性进行研究,论证其安全性。通过计算的各种工况表明,滑坡坝坝后(坝体靠下游部分)是稳定的,对电站建设和下游居民不会产生威胁,滑坡坝是稳定的,可以进行综合开发。本文研究思路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为分析煤氧化-热解进程的增失重阶段与动力学三因子,根据同一氧体积分数、5种不同升温速率下煤氧化-热解的TG-DTG曲线,探讨了煤氧化-热解进程经历的增失重阶段,基于Popescu法计算了不同阶段的动力学三因子。结果表明实验煤样的氧化-热解进程可分为失水失重、氧化增重、燃烧失重和燃尽恒重4个阶段。失水失重、氧化增重和燃烧失重阶段的反应机理分别为Mample单行法则、三维扩散模型和相边界反应的收缩球体模型;活化能分别为54.128 kJ·mol-1、152.252 kJ·mol-1和134.458 kJ·mol-1;指前因子的自然对数分别为16.832 s-1、32.597 s-1和18.365 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