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272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15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542篇
基础理论   86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1.
本溪大气黑碳气溶胶浓度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本溪黑碳气溶胶浓度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本溪黑碳平均浓度值为6.877 μg/m3,日平均浓度变化范围为0.592~20.577 μg/m3,每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达64.518 μg/m3;黑碳浓度具有明最的季节变化,夏季的平均浓度最低,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1月份,这与冬季取暖...  相似文献   
812.
何卓  郑夏琼  李雁  林春绵 《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34(10):160-163,167
硫铁矿废水预处理除铝后作为二价铁源,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高铁作为三价铁源,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铁黑颜料.通过考察nFe3+/nFe2+( 1.8~2.1)、反应温度(30~70℃)、反应溶液初始pH值(7.5~12.5)和反应时间(0~60 min),探索了资源化利用硫铁矿废水制备纳米铁黑颜料的较优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  相似文献   
813.
丁飞 《能源环境保护》2011,25(1):48-50,59
炭黑为工业发展所需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同时炭黑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随着能源危机以及国际社会对于能源使用造成的气候影响的日益关注,炭黑生产企业面临着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巨大压力。利用清洁生产审核思路就炭黑生产企业内部存在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研究分析,为炭黑生产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14.
太湖藻源性"湖泛"形成机制的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将蓝藻水华引发的太湖水域黑臭水团现象称为藻源性"湖泛",并将其形成过程分为藻源形成、厌氧反应产物"泛"起、黑臭水团聚积3个阶段.针对2007年5月和2008年5月2次藻源性"湖泛"形成过程中气象要素演变的共同特征,结合水动力模型研究发现,适宜的气象条件提供了必要的热力与动力环境,是诱发"湖泛"形成的必要因素之一.第1阶...  相似文献   
815.
藻华聚集的生态效应:对凤眼莲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国锋  何俊  杨轶中  韩士群 《环境科学》2015,36(8):2887-2894
以凤眼莲为研究对象,模拟凤眼莲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变化对不同蓝藻水华聚集影响的应答响应.通过深入研究藻华聚集后对水生植物的生理影响,以揭示藻华规模性暴发引起水生植物消亡的深层机制和更好地发挥植物的水体生态修复功能.结果表明,藻华聚集后2 h内溶氧会耗尽,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值(ORP)降至-200 m V,添加60 g·L-1和120 g·L-1新鲜藻细胞的处理1、2中溶解性总氮(DTN)含量分别高达44.49 mg·L-1、111.32 mg·L-1,溶解性总磷(DTP)含量分别高达2.57mg·L-1、9.10 mg·L-1,植物根区NH+4-N含量增加至32.99 mg·L-1、51.22 mg·L-1,形成厌氧、强还原、高营养盐环境而对凤眼莲产生胁迫作用,植物叶片叶绿素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处理2的叶片光合能力、气孔导度(以CO2计)则呈现快速下降,至实验结束时下降为3.95μmol·(m2·s)-1、0.088μmol·(m2·s)-1,同期对照组叶片光合能力、气孔导度分别为22μmol·(m2·s)-1、0.78μmol·(m2·s)-1,表明凤眼莲对环境胁迫有较强的光合应答响应;实验中发现处理1中老根系脱落、大量白色嫩根长出,处理2中老根系大量死亡、脱落,无白色新根长出,同时叶片发黄、枯焦开始死亡,表明在超过了凤眼莲的抗逆境能力后,就开始出现根系死亡、光合能力受到抑制,植物开始死亡,表明在藻华聚集后形成的水体生态环境恶化对凤眼莲产生重度胁迫,使植物生理功能受到抑制是导致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16.
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EPFRs)是一种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环境风险物质,可能会危害人体健康.本研究利用溶剂萃取方法从西安市大气PM_(2.5)样品中分离出物质,运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技术分析了不同大气污染状况下大气PM_(2.5)样品及类黑碳成分中EPFRs的种类和含量,并分别测定PM_(2.5)和类黑碳成分催化H_2O_2产生羟基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PM_(2.5)中的EPFRs约有85%~90%是由类黑碳成分产生的.可见光照(400~700 nm)前后,PM_(2.5)样品中EPFRs的含量增加10%~20%.此外,实验结果亦表明PM_(2.5)中能催化H_2O_2产生羟基自由基的物质主要是PM_(2.5)中水溶性物质而不是类黑碳.大气PM_(2.5)中的EPFRs没有显著催化H_2O_2产生羟基自由基的能力,也不能将O_2分子转化为活性氧物质.  相似文献   
817.
聚藻区高有机负荷表层底泥已被证实是西巢湖黑臭频发的主要因素,但能否借鉴像控制湖泊内源污染的翻耕方式对黑臭进行预控,则有待于与过程有关的试验研究.基于湖泊底泥再悬浮特征和耕作性能设计的底泥翻耕措施,借助能够模拟湖泊风浪与沉积物再悬浮的大型装置,通过藻体堆积诱发试验,研究黑臭诱发过程中上覆水水色,ρ(Fe2+)、ρ(S2-)的动态,新生沉积物-水界面底泥关键物化指标以及底泥间隙水Fe、S变化对底泥翻耕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①翻耕深度对黑臭影响较大,PT15(15 cm深度的翻耕处理组)达到了对湖泛黑臭的控制,当第8~14天PT2、PT5、PT10(2、5和10 cm翻耕处理组),CK(对照组)和Blank(空白组)相继发生黑臭时,PT15上覆水主要致黑物质为Fe2+和S2-,其质量浓度分别为PT2、PT5、PT10、CK和Blank的68.6%、79.5%、48.1%、46.7%、51.3%和75.2%、65.7%、57.1%、74.5%、75.0%.②PT15可明显提升新生泥-水界面对蓝藻堆积及缺氧环境的耐受力,黑臭诱导模拟后,其底部水体及泥-水界面的ρ(DO)、Eh和pH均远高于发生湖泛黑臭处理组,ρ(∑H2S)却明显低于发生湖泛黑臭处理组,表层底泥间隙水中ρ(Fe2+)为0.54 mg/L,仅为发生湖泛黑臭处理组的25.3%~33.7%,ρ(Fe2+)占ρ(TFe)的比例为25.2%,远低于发生湖泛黑臭处理组(约40.0%),表层底泥中w(AVS)(AVS表示酸可挥发性硫化物)为0.51 μg/g,仅为发生湖泛黑臭处理组的14.6%~17.2%.研究显示,底泥翻耕作为一种底泥物理改良方式,对于聚藻区内底泥,因其将有机污染负荷较重的表层翻转至了下层,阻隔了表层污染底泥中物质迁移供给和对厌氧微生物参与的控制,在藻体大量聚集和死亡的水柱环境中可较好地阻止致黑致臭物的形成,有效控制了湖泛黑臭的发生.   相似文献   
818.
使用AE-33于2019年8月12日至10月4日观测了黑碳(BC)浓度,结合PM、污染气体和气象要素数据、 HYSPLIT模式、 PSCF和CWT模式,分析了BC的时间演变特征、潜在来源及其主要影响区域.结果表明,ρ(BC)平均值为882 ng·m-3,占PM2.5的质量分数为6.08%.ρ(BC)主要集中在200~1 000 ng·m-3,占总样本数的55.9%.在不同BC浓度范围内,均是以BC液态为主,平均占比为86%. BC和PM2.5浓度的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08:00和10:00,峰值浓度分别增加了24.3%和47.2%.BC固态的日变化为双峰型分布,峰值分别位于08:00和20:00, BC液态的日变化为单峰型分布,峰值位于08:00. BC与NO2的相关性较好,与SO2的相关性较弱,说明BC受交通源的影响较大,受工业源的影响较小.影响鄂尔多斯市的主导气团可分为4类...  相似文献   
819.
华北平原南部农村地区黑碳气溶胶浓度及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玲  孔少飞  郑煌  胡尧  曾昕  程溢  祁士华 《环境科学》2022,43(5):2363-2372
华北平原南部地区是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严重区域之一.作为连接南北方大气污染传输的关键区域,其大气环境研究相对薄弱.在华北平原南部某农村点位利用AE-33型黑碳仪,对2018年2~8月的黑碳(BC)气溶胶进行连续监测,采用光度计模型解析了黑碳来源.观测期间ρ(BC)的平均值为(3.51±2.29)μg·m-3,冬季、春季和夏季的ρ(BC)平均值分别为(8.21±3.26)、(3.49±1.69)和(2.37±0.71)μg·m-3.BC的季节性变化由气象因素和排放源的季节性变化共同导致.ρ(BC)日变化在08:00[(4.66±3.24)μg·m-3]和20:00[(4.25±6.73)μg·m-3]出现峰值,与居民做饭时间一致;在14:00[(2.44±3.33)μg·m-3]出现谷值,与边界层高度较高有关.气溶胶波长吸收指数(AAE)在1.08~1.66之间,冬季、春季和夏季的AAE平均为1.41±0.08、 1.28±0.10和1.20±0.06,表明该区域的BC来源以化石燃...  相似文献   
820.
● The physicochem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DBC were characterized. ● The effects of DBC on DBPs and DBPFP generation during disinfection were evaluated. ● The DBPs and DBPFP generation during chlor(am)ination were compared. Dissolved black carbon (DBC) released from biochar can be one of the potential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 precursors in the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pool. However, the physiochem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DBC and the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DBPs and DBP formation potential (DBPFP) during the disinfection process remain unclear. In this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kinds of DBC, namely, animal-derived DBC (poultry litter DBC, PL-DBC) and plant-derived DBC (wheat straw DBC, WS-DBC), wer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kinds of DBC on the evolution of DBPs and DBPFP in chlorine and chloramine disinfection processes were compared with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DBPs concentrations derived from PL-DBC, WS-DBC and NOM were similar during chlorination (i.e., 61.23 μg/L, 64.59 μg/L and 64.66 μg/L, respectively) and chloramination (i.e., 44.63 μg/L, 44.42 μg/L and 45.58 μg/L, respectively). The lower total DBPs and DBPFP concentrations in chloramination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fact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ammonia in chloramine inhibited the breaking of the bond between the disinfectant and the active group of the precursor. Additionally, DBC presented much lower total DBPFP concentrations than NOM in both chlorination and chloramination. However, both kinds of DBC tended to form more monochloroacetic acids and haloacetamides than NOM, which could result from the higher organic strength, higher protein matter, and nitrogen-rich 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 of DB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