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75篇
安全科学   30篇
废物处理   22篇
环保管理   50篇
综合类   389篇
基础理论   6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2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藻源性湖泛发生过程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源性湖泛在春季和夏季均有发生,但湖泛发生的完整过程在野外很难被追踪到.本文利用专利装置进行了春季与夏季藻源性湖泛的室内发生模拟,研究了湖泛发生过程中水体视觉和嗅觉两方面特征指标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湖泛在春季比夏季需要更长的酝酿时间方可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春季湖泛发生时水体真色度与悬浮固体含量均要高于夏季,且波动更显著;夏季湖泛致臭物质的变化较春季更明显,具有迅速、持久的特点;春季与夏季藻源性湖泛过程均具有嗅觉特征先于视觉效果显现的现象,即呈现先臭后黑的特点.  相似文献   
92.
杭州黑碳气溶胶污染特性及来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7月~2012年6月对黑碳气溶胶(BC)、PM2.5、污染气体及气象因子进行同步观测,以评估杭州市BC污染特征、来源分布及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市大气BC日均浓度范围为1.3~16.5μg/m3,年均值达到(5.1±2.5)μg/m3.BC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秋冬季高,夏季低.BC也呈典型的日变化趋势,交通高峰期高,下午低,同时与NOx呈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城市中BC受到机动车尾气排放的重要影响;而BC/CO低于其他城市则表明生物质燃烧排放可能是杭州BC的另一大重要来源.BC随风速下降呈上升趋势, BC超过10μg/m3的高浓度事件中,风速基本低于2m/s,北-西北-西风对高浓度BC的输送作用明显.观测期间BC的吸收系数为(44.8±23.0)Mm-1,占到总消光比例的10.4%.灰霾和重度灰霾天气下,吸收系数分别为(66.2±30.1),(100.2±49.2)Mm-1,达到非霾天气的2.2和3.4倍, 表明BC吸收消光作用是影响杭州市大气能见度下降和灰霾天气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3.
In this study, the removal of methylene blue (MB) by the coupling of black carbon (BC) and TiO2 was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such as catalyst dose, sorbent, initial concentrations of dye, pH of the solutions, recycles on discoloration, and chemical oxidation demand (COD) reduction of MB were monitored to optimize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discoloration and COD conversation rate of MB obtained by the coupling process were 100% after 90?min irradiation.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B-adsorption on BC followed by degradation through TiO2 photocatalysis was proved by FT–IR spectrophotometer. The BC as by-product of natural materials is a promising adsorbent for waste wa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94.
通过均匀设计实验,对造纸黑液进行湿式氧化处理,数据回归得到CODCr、吸光度、浊度的回归方程,各回归方程显著,氧分压对造纸黑液各指标影响最大;研究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氧分压、进水pH值、进水浓度、搅拌强度、反应时间对造纸黑液湿式氧化(WAO)处理的影响,6因素优化的操作条件依次为:180℃、3.0MPa、7.25、5500mg/L、500r/min、60min;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造纸黑液的CODCr、CODCr去除率为1661mg/L、69.8%,吸光度、脱色率为0.63、96.3%,浊度、浊度去除率为661NTU、74.8%.均匀设计法在造纸黑液WAO处理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in China is a land area of 1,200,000 ha with rich natural resources. Advers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low rainfall and high salinity, promote the dominance of black locust trees for afforest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CO2 in the atmosphere, this forest and others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become valued for their ability to sequester and store carbon. Forests store carbon in aboveground biomass (i.e. trees), belowground biomass (i.e. roots), soils and standing litter crop (i.e. forest floor and coarse woody debris). There are well-developed methods to sample forest ecosystems, including tree inventories that are used to quantify carbon in aboveground tree biomass. Such inventories are used to estimate the types of roundwood products removed from the forest during harvesting. Based on standard plot inventories and stem analyses, carbon sequestration estimates of trees were 222.41 t ha?1 for the Yellow River Delta region accounted for 67.12% of the whole forest. Similarly, carbon storage by herbaceous matter and soil was 0.50 and 50.34 t ha?1,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forest ecosystem was performed by most of the forest, which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sequestering carbon as the stand grows.  相似文献   
96.
以油页岩渣及其二氧化钛改性材料为吸附剂,探究它们去除水溶液中亚甲基蓝和六价铬的能力.通过实验,控制溶液的pH值、温度、初始浓度和接触时间,观察吸附效果变化特征,研究其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实验表明,改性油页岩渣吸附亚甲基蓝和六价铬的吸附率是未改性的2—3倍,且改性油页岩渣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可达97%,对六价铬的吸附率不到25%.吸附亚甲基蓝时,pH值越大,吸附效果越好;而吸附六价铬时,最适pH值为4.改性油页岩渣吸附亚甲基蓝实验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方程,计算得反应活化能为13.29 kJ.mol-1,表明此过程主要是物理吸附.在热力学方面,由范特霍夫方程计算得ΔG〈0、ΔH〉0,表明此过程自发吸热,可见此过程还伴有化学吸附.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数据拟合甚佳,R2=0.9999,说明改性油页岩渣吸附亚甲基蓝是单分子层吸附.二氧化钛改性油页岩渣经7次回收利用后,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仅减少约1.5%.  相似文献   
97.
采用多步连续-湿法-化学方法,分离提纯了于2010年7月和12月在厦门近海采集的沉积物样品,获得3类高分子有机质,即腐殖酸(HA)、干酪根和碳黑(KB)和碳黑(BC)。以扫描电镜(SEM)作为有效的辅助手段,观察沉积物原样及高分子有机质的形貌特征,结合稳定碳同位素(δ13C)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厦门近海沉积物中高分子有机质的来源。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原样沉积物中存在多种海源物质(如钙质硅藻和圆筛藻/冠盘藻);而在KB样品中同时发现类似于陆地植物的木质碎片以及来自海洋的藻胶鞘,暗示了其来源是海源与陆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表明厦门湾近海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以陆源影响占优势,其比例在58.32%至84.45%之间;δ13C值整体上显示为夏季的贫于冬季的,这与研究区域的生态系统中陆源C3植被和海源水生植物的繁殖生长有关,同时还有排海污水及化石燃料煤燃烧后或者运煤船只洒落的碎屑的贡献。  相似文献   
98.
为评价不同环境条件下黑土胶体在地下水多孔介质中的运移,采用离心法对采自于黑龙江海伦黑土样品中的胶体颗粒进行提取. 通过胶体在石英砂填充柱中的淋溶试验研究了pH、离子强度和溶解性有机质等环境因子对胶体在多孔介质中运移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pH在4~9的范围内变化时,MR(回收率)和k(沉积速率系数)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即其对胶体运移能力影响不显著. 随着离子强度从0.001 mmol/L升至1 mmol/L,黑土胶体穿透曲线MR降低,k值升高,说明高无机离子强度使胶体易于沉积在石英砂表面,运移能力降低. 当溶液中含有溶解性有机质HA(胡敏酸)和FA(富里酸)时,MR降低,k值增加,表明胶体运移能力受到抑制,并且FA对胶体颗粒运移的抑制作用比HA强. 溶液离子强度、HA和FA含量对黑土胶体在饱和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过程影响较大,是影响地下水中胶体运移过程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9.
虽然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但大量工业和自然排放也导致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大气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黑碳是其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归类为2B类致癌物。黑碳可以吸附其他致癌物质,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黑碳暴露对人类的危害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空气中黑碳的水平与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都有关系;黑碳主要通过引起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诱发基因突变等一系列损伤。虽然现今对于黑碳健康效应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研究多数处于起步阶段,且仅针对黑碳本身进行单独研究,未来还需要加强开展对黑碳和其他污染物联合毒性效应及机制的研究。本综述主要针对近年来已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100.
黑水虻处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餐厨垃圾的有效资源化方法,但由于黑水虻的生理特性,油脂类物质经常不能被彻底降解和去除,残渣仍有酸败气味,需堆肥化二次处理.为了提高油脂类成分的降解效率,提升黑水虻富集油脂的资源化能力,本研究拟以含钙矿物和微生物为主要辅助手段,通过向餐厨垃圾中添加湿重比例为0~10%的CaCO3、0~10%的Ca(OH)2、5%CaCO3和菌液的混合物及6种不同菌液,研究含钙矿物和微生物对于油脂减量化和虫油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向餐厨垃圾中添加含钙矿物,能够显著调节和缓冲黑水虻处理过程中的环境pH值,但对增加油脂的去除效率和黑水虻油脂的转化能力没有显著作用.而且添加7%~10% 的CaCO3对于餐厨垃圾的减量化率和黑水虻的虫产率有负作用,添加5%~10%的Ca(OH)2会导致显著的幼虫死亡率.同时添加CaCO3和菌液对于油脂的去除不利.仅添加微生物菌液是提高垃圾油脂减量化率和黑水虻油脂富集率的最有效方法.枯草芽孢杆菌NJZ菌株、地衣芽孢杆菌NY菌株、植物乳酸杆菌RS72菌株和粪肠球菌L102菌株,是提高黑水虻油脂转化效率的有效菌株.添加微生物后,黑水虻的虫油产率由对照组的10.4%提升至12.8%~14.4%,虫油富集率由对照组的93.9%提升至116%~130%.虫油富集率超过100%,说明餐厨垃圾中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非油脂成分的一部分转化为黑水虻的体脂,而微生物的辅助降解可能是强化这一过程的主要因素.但即使在接种微生物以后,虫沙中仍然有29%~44%的油脂在处理结束时剩余,说明餐厨垃圾中的油脂较难被彻底降解和利用.未来研究中,可以继续筛选高效降解油脂的微生物,与黑水虻共同处理餐厨垃圾,实现油脂成分的资源化全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