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9篇
安全科学   69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68篇
综合类   222篇
基础理论   3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37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生态足迹方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中部6省大区域框架下,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中部6省1989—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部6省1989—2011年的生态承载力较为平稳,其中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4省的生态承载力略有上升,而山西、安徽两省的生态承载力有下降趋势。中部6省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的消耗远大于生态系统本身的承载能力,并且这种差距正在不断增大,导致生态赤字不断增大。考察期间,山西省生态赤字的绝对值最小,平均生态赤字为0.49 hm2 cap-1,湖北省生态赤字最大,平均值为1.15 hm2 cap-1,其次为河南和湖南,生态赤字增长最快的是山西省和河南省,增长倍数分别达到了7.38和4.27倍。中部6省6种生态生产性土地的生态足迹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平均来看,6类生态生产性土地在中部6省总的生态足迹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化石能源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林地。耕地生态足迹是生态足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总的生态足迹中所占比重最大,中部6省耕地的生态足迹时间序列数据比较平稳,在考察时间内从1989年的0.4241上涨到2011年的0.5851,上升趋势较平稳,但由于耕地生态足迹所占比重大,尽管增长速度缓慢,但对中部6省生态足迹总的影响较大。建筑用地和林地生态足迹虽然增长幅度较大,但由于基数小,因此建筑生态足迹和林地生态足迹对中部6省生态足迹总的影响较小。草地、水域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足迹基数大,增长幅度也大,加上耕地生态足迹,共同决定了中部6省人均生态足迹的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2.
甘肃黄土丘陵地区冬季温度多处于0 ℃以下,农户取暖水平低。论文通过实地观测记录获取数据,建立趋势面模型,核算采暖期累计温差和实际用能消耗,提出以16 ℃的室内温度为小康取暖标准。参考国家相关标准,比较实际用能和应用节能技术下用能的热效率。结果表明,陇东长官村和陇中河畔村农户采暖期累计温差分别为23 002 h·℃和36 390 h·℃,实际取暖能耗分别为926 kgce/a和1 199 kgce/a。农户取暖用能数量虽不少,但目前只解决了小康水平下39.6%和46.6%的取暖需求。取暖用能的综合热效率只有17%左右。如果应用节能技术,能耗会大幅降低,提高综合热效率的潜力巨大。因此,通过住房的节能改造和用能设施的改善来提高房屋的保暖性、降低单位面积的热损耗是今后解决取暖用能问题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3.
中国与欧美寒冷地带采暖耗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分别采用我国目前采暖标准和欧美国家的较高采暖标准,对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8个城市的采暖耗能及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与欧美国家同纬度地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使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较世界同纬度地区更为寒冷而漫长,居民基本的生存采暖耗能需求高于世界同纬度地区。无论采用中国、德国、美国哪一种采暖标准,中国严寒和寒冷地区采暖强度远高于同纬度的欧美城市,有的城市要高于同纬度欧美城市1倍以上;目前中国严寒和寒冷地区的采暖标准属于维持基本生存必需的较低标准,中国要达到与欧美相同的热舒适水平必然比其他国家增加更多的采暖消耗;即使像目前这样,中国采取较低的采暖标准,而欧美国家采用较舒适的德国或美国标准,中国8个城市中有5~6个城市的采暖强度仍明显高于同纬度欧美城市。  相似文献   
84.
对马鞍山市60户住宅冬季能耗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住宅建筑、采暖设备等的内容与特点,统计了冬季电、天然气和水的消耗,得出马鞍山市住宅冬季能耗相关指标;并比较了马鞍山市与长沙、上海等城市住宅的能耗调查结果,比较结果表明:虽然马鞍山市冬季平均能耗比同气候地区的大城市低,但采暖电耗并不比大城市低。  相似文献   
85.
以张掖市甘州区城区采暖期2008—2012年5年环境空气质量数据为主,对采暖期污染物变化状况及污染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张掖市冬季采暖主要以燃煤为主,能源结构不合理、锅炉污染严重、工业企业结构不合理以及交通污染等原因,使得冬季采暖期间张掖市甘州区城区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氮,采暖期间污染物浓度随时问呈正态分布特征。结合污染特点,提出调整能源结构、利用清洁能源、加大监管力度等建议,以期改善张掖市采暖期的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86.
文章对大功率电磁加热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进行了分析,针对系统中的主要电磁干扰源,从传导干扰以及辐射干扰的角度对这些干扰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分析。从电路布局设计、屏蔽技术两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抑制干扰的方法与原则。可为大功率电磁加热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生物质慢速热解工艺的新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慢速热解作为生物质气流床气化的前处理工艺在国内为首创。慢速热解方法不仅可以脱除生物质内的氧元素提高能量密度,而且可以改变生物质的物性有效解决生物质气流床气化过程的输送问题。文章分析了不同生物质种类热解后固体产物、液体产物和气体产物的特性,并且粗略衡算了热解过程的吸热量。结果表明:在热解温度<500℃时,液体产物和气体产物的热值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为得到高固体产率和能量产率的半焦作为气化原料,热解温度不宜>500℃;从能量衡算角度分析而得,热解过程的吸热量很少。  相似文献   
88.
中部六省区制造业地理集中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部六省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采用Eillison和Glaser设计的公式计算了中部六省区制造业17个行业从2007-2010年间的地理集中指数.通过对地理集中指数的分析发现,中部六省区制造业存在“小范围小幅度集中,大范围大幅度扩散”现象,且集中主要存在于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从制造业17个行业扩散大于集中的现象可见,中部六省区目前还处于聚集效应的下降阶段.  相似文献   
89.
利用现场采样与实验分析的方法,对集中空调系统内的积尘进行了粒径分布、水溶性碳物质及离子含量的分析,以评估集中空调系统内积尘对微生物滋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集中空调系统除新风段外的6个采样段,积尘平均粒径介于6—20μm之间,新风段积尘平均粒径为41.30μm;沿送风方向,微粒的平均粒径减小,单位积尘量所含的水溶性离子和有...  相似文献   
90.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研究我国中部地区的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使用2012—2019年NPP-VIIRS夜光遥感数据计算中部地区的碳排放量,结合地理探测器对碳排放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山西省碳排放量居中部地区首位,河南省次之,安徽省碳排放量位居第三,后为湖北省和湖南省,江西省碳排放最低;②2012—2019年在中部地区碳排放量聚集程度逐年减弱,高高聚集面积从210742.9 km2减少到153999.3 km2,低低聚集面积由148249.2 km2减少到103804.0 km2;③通过地理探测器分析的结果得到:对中部地区各省份碳排放影响因子解释力较大的为经济要素: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生产总值;中部地区各省份碳排放因子解释力较高的双因子交互多为经济要素.研究显示,中部地区各个省份碳排放分布及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时应考虑到不同地区碳排放的差异,本研究为中部地区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