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9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54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The Hamilton-Zuk hypothesis states that females choosing males with more developed secondary sexual traits, i.e. brighter males, achieve greater fitness if variability in brightness reflects heritable variation in resistance to parasites. However, several factors will affect the likelihood that parasites play a role in sexual selection in given species. Here, using simple models, we show that because of parasite aggregation on a few hosts, only few breeding males would suffer from reductions in brightness due to parasites. Only in cases where parasites are abundant and show low levels of aggregation among their hosts would there be sufficient variability in brightness among breeding males for female choice of bright, resistant males to evolve. In addition, sufficient parasite-induced variability in brightness among breeding males will only occur in host-parasite systems where pathology is linearly related to the number of parasites per host. The presence of males that are uninfected and bright but genetically susceptible to parasites will also influence the fitness advantages obtained by females choosing bright males. If genetic immunity against parasites is rare in the host population, females can probably only benefit from choosing bright males if parasites are common and little aggregated among males. These results greatly limit the generality of the Hamilton-Zuk hypothesis, and suggest that only a small fraction of host-parasite associations could promote the evolution of host mate choice for resistance based on brightness. Correspondence to: R. Poulin  相似文献   
102.
魏萍  袁林江  陈希  王骞  袁林杰 《环境科学学报》2020,40(11):3848-3857
为揭示碳源种类在细菌形成菌胶团中的作用,在好氧批式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以4种有机物作为人工废水中的碳源,培养污水中细菌从完全游离到凝聚为絮体的过程.结果显示,当以小分子有机物(乙酸钠或葡萄糖)和大分子有机物(蛋白胨或可溶性淀粉)作为碳源时,分别培养大约48 h和24 h即出现直径大于30 μm的絮体.碳源为大分子有机物时,絮体形成过程中絮体的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与多糖比值达到极值所用时间较以小分子有机物为碳源要短.以蛋白胨为例,这些指标在培养开始24 h时即分别达到了最大接触角(64.91°)、最小Zeta电位(9.21 mV)和最大PN/PS值(6.25),但用乙酸钠培养时,达到最大接触角(53.52°)、最小Zeta电位(12.2 mV)和最大PN/PS值(8.03)所需时间为36 h.研究发现,絮体的PN/PS比值与接触角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7,p<0.05),但与Zeta电位绝对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5).大分子有机物作碳源时,细菌EPS中蛋白质的合成相比多糖更快更多,增加了细菌表面EPS的疏水性,从而使细菌个体间静电斥力降低,导致游离细菌易于因搅动和相互碰撞凝聚成团.  相似文献   
103.
西北农村地区小城镇人口集聚与人居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西北农村地区人口集聚与人居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现状。西北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在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后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城乡之间的互动关系,但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仍将长期居住在乡村;人口集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小城镇由外延粗放型发展向注重质量的集约型发展;目前农民住房建设发展阶段为迅速发展时期,并且具有现阶段的迫切性和时间上的长期性的综合特点。据此,提出了西北农村地区小城镇人口集聚与人居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4.
结合声环境质量业务数据处理的实践,阐述了开发部署SQL CLR聚合函数的意义和关键步骤,并通过实际场景应用展现了SQL CLR聚合函数在复杂数据计算中具备的高效性、高可复用性,展望了该项技术在其他环境业务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5.
以多壁碳纳米管(MWNTs)稳定悬浮液为对象,研究了腐殖酸(HA)对水中MWNTs凝聚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DS超声分散法制备的MWNTs稳定悬浮液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投加电解质可通过压缩双电层机制使其发生凝聚,并符合经典的DLVO理论.HA存在时,可通过增大MWNTs颗粒间的空间位阻效应和亲水性,抑制凝聚反应发生,从而提高其在水中的稳定性.Ca2+可与HA发生络合桥联作用,导致MWNTs颗粒粒径的大幅提高,强化凝聚发生.水中MWNTs的分散和凝聚性质将受到有机物性质和电解质种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6.
离子对氧化铁纳米颗粒水中聚集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电解质(NaCl、CaCl2、KCl、K2SO4和K2CrO4)对氧化铁纳米颗粒(Fe2O3NP)聚集作用的影响,并用聚集效率来衡量聚集作用变化,用DLVO理论对各因素的影响进行解释.实验表明:浓度和价态的升高会显著增强NP的聚集作用;阴离子对NP聚集作用的影响强于阳离子(以KCl为对照,K2SO4引起了比CaCl2更显著的变化);K2CrO4的影响显著大于其他离子(0.5mmol/L的K2CrO4即可引起剧烈的聚集).通过DLVO理论发现:离子在较低浓度增长或价态的上升,会同时降低ζ电位和双电层厚度以促进聚集作用;阴离子和K2CrO4较阳离子,会更显著地降低ζ电位,从而加速聚集作用;浓度在较高区间变化时ζ电位相对稳定,此时双电层的压缩是促进聚集作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7.
张瑞昌  章海波  涂晨  骆永明 《环境化学》2014,(11):1821-1827
本文初步探讨了不同pH、离子强度及电解质种类对纳米氧化锌(ZnO NPs)稳定性(聚集沉降和溶解)的影响.沉降实验表明,pH越靠近零电荷点(~pH9.2),ZnO NPs聚集体尺寸越大,沉降速度越快,稳定性越低;中性pH条件下,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ZnO NPs ζ电位绝对值减小,聚集体尺寸相应变大,沉降速度加快,稳定性降低.中性pH时ZnO NPs ζ电位为正值,阴离子较阳离子更易使ZnO NPs聚集沉降,且SO2-4的影响远大于Cl-.溶解实验显示,pH2—11,Zn2+都会释放到溶液中,pH>7.5,ZnO NPs溶解量<5%;pH<6,超过60%的Zn2+释放到溶液中.中性条件下,离子强度越高,ZnONPs越易溶解,且Ca2+对纳米氧化锌溶解的促进作用强于Na+.这表明离子对纳米氧化锌溶解的促进可能源于阳离子与颗粒表面的离子交换机制.  相似文献   
108.
为解决飞机结冰防御系统能力评估中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基于不确定语言的评估方法。在介绍区间数和语言评估标度的基础上,给出将语言评估标度转化为区间数的方法,并阐述不确定语言变量的定义及运算法则。建立飞机结冰防御系统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区间数特征向量法确定各指标的区间数权重,并利用区间集结(IA)算子和区间加权矢量和法实现指标的聚合。最后,分析某飞机结冰防御系统,以区间数评估其结冰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09.
以富勒烯(C60)和多壁碳纳米管(MWNTs)纳米颗粒悬浮液为对象,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对比研究了电解质、有机物等环境因素对其在水中凝聚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存在下,可通过压缩双电层作用使水中碳纳米材料发生凝聚反应,凝聚过程均符合经典的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MWNTs较C60稳定性弱、更易凝聚;两种纳米颗粒悬浮液对应的Na+、Mg2+ 和Ca2+的临界凝聚浓度均远高于其在天然水体中的含量.Na+和Mg2+凝聚体系中,腐殖酸(HA)可通过空间位阻作用抑制凝聚发生,且对C60的抑制作用更强.HA可与Ca2+发生络合,强化纳米颗粒凝聚反应,并对MWNTs具有更强的强化凝聚作用.不同碳纳米材料和环境因子存在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影响其在水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0.
随着人们对分形理论研究的深入,其在混凝研究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分形理论的出现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了混凝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现象及无规则形态,从而为今后对混凝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该文不仅对分形理论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并且还对其在絮体形态学和混凝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应用进行了阐述,同时列举了分形维数在混凝工艺中的具体应用实例,最后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自己的见解.图1,参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