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0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85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381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74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01.
综述了采用常规氧化、光强化氧化以及超声波辅助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降解甲基叔丁基醚(MTBE)的降解机理及研究进展。并介绍了MTBE与醚类、苯系物以及可吸附卤化物共存的复合污染物的氧化降解研究进展。指出今后研究的重点是利用光、声、电能量的摄入来降低氧化剂加入量,提高矿化程度以减少毒性较大的叔丁基团的含量,研发更易于固液分离、稳定性更高和寿命更长的高效催化剂及共存体系将是持续热点。  相似文献   
702.
选取再力花、美人蕉、水烛、旱伞草、梭鱼草、慈姑、菖蒲、水葫芦和大藻9种植物作为实验植物,构建成以高效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为主要功能的组合式水生植物高效净化系统(人工湿地+生态浮床+水生植物塘3个处理单元串联而成),研究不同处理单元中水生植物对重金属Cu、Pb和cd的去除能力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净化系统经过为期60d的连续运行,对Cu、Pb和Cd的去除率较为稳定,可分别达到Cu93.5%~96.1%、Ph94.5%~95.2%和Cd95.6%~97.4%,3种重金属出水浓度均可达到GB3838-2002Ⅲ类水排放要求;其中人工湿地单元对重金属去除贡献率最高,Cu、Pb和Cd分别为54.15%、33.61%和44.84%,其次为生态浮床处理单元,Cu、Pb和Cd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38.61%、51.42%和38.56%,而水生植物塘主要起到深度处理作用,对Cu、Pb和cd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7.24%、14.97%和16.6%。9种植物在系统运行期间,生长状况良好,且重金属累积量较高,尤其是生物塘系统中的水葫芦和大藻,实验期间其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BCF)均在200以上。所选植物不同部位对3种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均表现为根最强。  相似文献   
703.
为了解决水体中铁锰季节性超标的问题,提出一种既能够减少化学试剂的使用又能有效去除铁锰的经济有效的方法。研究了单一方法(二氧化氯氧化法、接触催化氧化法)及两者联合对铁锰的去除效果,提出用二氧化氯氧化-锰砂过滤联合方法解决。研究表明,用ClO2氧化去除水中Fe2+的反应先发生、速率较快且效果较好,而与Mn2+反应则较慢并且不能完全转化为沉淀。单纯接触催化氧化法需要较长时间,过滤层才能达到稳定且较好的处理效果,培养过程中其除锰效果并不理想。两者联合时,利用过滤层的吸附作用去除部分铁锰,减少了氧化剂的使用。初期3个柱的除Mn2+效果都比较好,去除率均大于80%;然而采用石英砂或纤维束滤料的滤柱去除Mn2+的效果随时间变差,但采用锰砂的除锰效果在实验期间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04.
李亚峰  高颖 《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233-1237
实验研究主要影响因素对超声波/Fenton试剂处理苯酚废水效果的影响,确定工艺参数。以人工配制的模拟苯酚废水为实验水样,通过静态实验研究p H值、Fe SO4·7H2O投加量、H2O2投加量和超声时间对苯酚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苯酚浓度为200 mg/L,COD为476.6 mg/L苯酚废水,在实验用水量为1 000 m L,p H值为6,Fe SO4·7H2O投加量为800 mg/L,H2O2投加量为Qth,超声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苯酚去除率可达到92.27%,COD去除率可达到82.48%,处理后苯酚浓度为14.80 mg/L,COD为83.50 mg/L。p H值、Fe SO4·7H2O投加量、H2O2投加量和超声时间对超声/Fenton工艺处理苯酚废水均有较显著地影响,工程应用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05.
选取再力花、美人蕉、水烛、旱伞草、梭鱼草、慈姑、菖蒲、水葫芦和大薸9种植物作为实验植物,构建成以高效净化重金属污染水体为主要功能的组合式水生植物高效净化系统(人工湿地+生态浮床+水生植物塘3个处理单元串联而成),研究不同处理单元中水生植物对重金属Cu、Pb和Cd的去除能力及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净化系统经过为期60 d的连续运行,对Cu、Pb和Cd的去除率较为稳定,可分别达到Cu 93.5%~96.1%、Pb 94.5%~95.2%和Cd 95.6%~97.4%,3种重金属出水浓度均可达到GB3838-2002Ⅲ类水排放要求;其中人工湿地单元对重金属去除贡献率最高,Cu、Pb和Cd分别为54.15%、33.61%和44.84%,其次为生态浮床处理单元,Cu、Pb和Cd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38.61%、51.42%和38.56%,而水生植物塘主要起到深度处理作用,对Cu、Pb和Cd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7.24%、14.97%和16.6%。9种植物在系统运行期间,生长状况良好,且重金属累积量较高,尤其是生物塘系统中的水葫芦和大薸,实验期间其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BCF)均在200以上。所选植物不同部位对3种重金属的吸收富集能力均表现为根最强。  相似文献   
706.
为探索稀上元素镧与酸雨对大豆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复合影响,以大豆幼苗为试材.采用水培法培养,模拟酸雨和镧处理试材.结果表明,在酸雨(AR_1/pH=3.0,AR_2/pH=4.0,AR_3/pH=5.0)单独作用下,各项生长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稀士La(RE_1/20 mg·L~(-1),RE_2/60 mg·L~(-1),RE_3/100 mg·L~(-1))单独作用下,生长指标呈现明显的"低促高抑"规律.RE+AR复合作用影响下,RE_1和AR复合对大豆幼茵生长抑制程度低于AR单独作用,表现为拮抗效应,RE_2、RE_3与AR对大豆幼苗的复合影响表现为协同作用.大豆幼苗的Chl含量和P_n,与其他乍长指标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AR、RE及AR+RE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其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07.
太阳光下Fenton氧化-混凝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经生物处理后难以进一步生物降解的垃圾渗滤液,提出采用太阳光下Fenton氧化-混凝法进行深度处理.比较了直接混凝法、太阳光下Fenton氧化法及其联合处理技术对垃圾渗滤液COD_(Cr)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进行直接混凝处理的效果不理想.COD_(Cr)的去除率仅为17.8%;太阳光可有效地催化Fenton试剂对垃圾渗滤液COD_(Cr)的去除效果,但要其COD_(Cr)低于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则需消耗H_2O_2的浓度大于600 mmol/L.导致其处理成本较高;而采用太阳光下Fenton氧化-混凝联合处理技术.垃圾渗滤液低于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只需投加H_2O_2的浓度为170 mmol/L,比单纯采用太阳光下Fenton 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可节约H_2O_2用量2.53倍以上.  相似文献   
708.
基于最优加权的道路交通事故组合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各种单一灰色预测方法存在的局限性,建立了一种基于最优加权的灰色组合预测方法。根据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发展情况,建立了GM(1,1)模型和Verhulst模型相结合的组合预测模型,运用最优加权法确定了组合预测模型的权重系数。利用2001—2007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数据死亡人数数据,对建立的灰色组合预测模型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组合预测模型比单一的GM(1,1)模型和Verhulst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09.
生物滴滤-生物过滤组合工艺处理汽车喷漆废气中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中试规模的生物滴滤-生物过滤组合工艺设备处理某汽车厂喷漆车间废气,研究了组合式反应器对废气的净化效果和2处理单元对污染组分的去除能力及微生物特性.该汽车厂喷漆车间废气中的主要组分为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醇、丙酮和甲基丙基甲酮.组合式反应器对废气中的污染物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但不同的污染组分在不同处理单元...  相似文献   
710.
光催化电化学联合降解水中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电化学、光催化联合工艺降解水中苯酚,在对其降解机理、反应动力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了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及溶液pH等控制因素对降解速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和光催化同时作用时,产生了协同作用;以氯化钠为电解质可增强协同作用;光电联合工艺降解苯酚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弱酸性环境有利于降解反应的进行。在电流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