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91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17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农田土壤是大气光化学活性气体一氧化氮(NO)的主要人为源之一.为定量研究有机物料还田对NO排放的影响,利用静态暗箱法对关中平原26 a长期定位施肥夏玉米-冬小麦轮作农田NO排放通量进行周年(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观测.除对照(CK)处理全年不施肥外,田间设3个施肥处理,冬小麦季分别为全化肥(NPK,165 kg·hm~(-2))、化肥加秸秆[NPKS,(165+40)kg·hm~(-2)]和化肥加牛粪[NPKM,(50+115)kg·hm~(-2)];夏玉米季均施等量化肥(188 kg·hm~(-2)).观测期内,CK处理NO排放通量较小[12.2 g·(hm~2·d)~(-1)];各施肥处理均在夏玉米播种、施肥和冬小麦施肥后出现排放峰,其中NPK处理峰值最高[112.0 g·(hm~2·d)~(-1)].各处理NO年排放总量和排放系数分别为0.13~0.57 kg·hm~(-2)和0.04%~0.12%.NPKS和NPKM处理年排放总量较NPK分别减少17.6%和增加68.0%(P0.05).与NPK处理相比,NPKS和NPKM冬小麦季排放总量降低41.1%~60.0%(P0.05);但夏玉米季增加25.2%~292.1%(P0.05).冬小麦季添加有机物料有效降低NO排放,而夏玉米季NO排放增加则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2.
玉米秸秆生物炭对稻田土壤砷、镉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室内土壤培养的方法模拟稻田土壤环境,研究淹水环境下添加(1%添加量)不同温度制备的玉米秸秆生物炭(CB-300、CB-400、CB-500)对砷、镉复合污染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pH值及不同形态砷、镉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会影响玉米秸秆生物炭的理化性质,热解温度由300℃升至500℃,玉米秸秆生物炭芳香性增加,亲水性和极性降低,灰分含量增加,pH值升高.淹水环境下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处理相比对照(CK)可提高土壤pH值0.20~1.24,升高幅度大小为CB-500CB-400CB-300CK,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H值趋于平衡状态;淹水环境下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均迅速下降,且不同处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生物炭制备温度越高下降效果越明显,培养至第96 d时氧化还原电位降到最低.CK、CB-300、CB-400、CB-500处理组弱酸可提取态镉含量由淹水前的73.55%分别降至63.46%、57.73%、54.50%、53.94%,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中弱酸可提取态及可氧化态镉逐渐向残渣态及可还原态镉转化.土壤pH值与弱酸可提取态镉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淹水环境下土壤可交换态砷含量升高,玉米秸秆生物炭的施加导致土壤交换态、Ca-结合态、Al-结合态和Fe-结合态砷含量逐渐上升,上升幅度分别为75.68%、20.92%、13.49%、48.66%,残渣态砷含量下降;土壤pH值与交换态砷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砷、镉复合污染稻田安全生产与阻控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33.
采用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处理玉米秸秆,分析秸秆纤维组成和纤维结构的变化,并对酸、碱处理后的玉米秸秆进行厌氧干发酵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稀酸处理玉米秸秆的还原糖产率明显高于采用稀碱处理的玉米秸秆;稀硫酸对半纤维素的去除率可达74.27%,稀碱对木质素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3.94%;玉米秸秆经稀酸处理和稀碱处理后进行厌氧干发酵试验,其累积产气率和甲烷含量都有所提高,但酸法高于碱法。  相似文献   
34.
建立了巯基棉预富集、气相色谱-原子吸收联用技术测定水样中痕量丁基锡化合物的方法。研究了巯基棉预富集丁基锡的环境影响因素和解吸方法。三种形态丁基锡均在pH为中性、低盐度时有最佳吸附。三丁基锡和二丁基锡在所研究水体的预富集测定中均有较佳回收率(92.5%~100.8%)。另外,对巯基棉吸附三种形态丁基锡的动力学特征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35.
棉纺织企业存在大量的易燃可燃物质,火灾危险性大,极易引发火灾事故,且火灾蔓延途径多、燃烧速度快,易造成严重后果。该文根据棉纺织企业生产的特点,从人—机—环境系统的角度,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棉纺织企业火灾的成因,有针对性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消防安全管理对策,对提高企业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增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6.
联苯菊酯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和降解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评价为联苯菊酯在棉花上使用的安全性,于2010—2011年在济南、杭州两地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分析方法研究了联苯菊酯在棉叶、棉籽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联苯菊酯在棉叶和土壤中的降解行为均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2-6.7、10.6-16.0 d。联苯菊酯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质量分数均小于最低检出限0.01 mg.kg-1,低于联苯菊酯在棉花上的最高残留限量(MRL)0.5 mg.kg-1。建议10%联苯菊酯可溶液剂防治棉花蚜虫,用药次数1-2次,使用剂量是9-18 aig.hm-2,在棉花上的安全间隔期14 d。  相似文献   
37.
转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棉花对赤子爱胜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给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饲喂在自然状况下可能接受的棉叶最高添加量和2倍最高添加量的转野生荠菜凝集素(WSA)基因棉花(Gossypium hirsutum)叶片,并以其亲本棉花叶片为对照,以牛粪为阴性对照,以农药为阳性对照,研究种植转WSA基因棉花对赤子爱胜蚓死亡率、生长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9 d的试验周期内,与取食亲本棉花叶片的赤子爱胜蚓相比,取食转WSA基因棉花叶片的赤子爱胜蚓的死亡率,体质量,GST、SOD、纤维素酶活性以及蚓茧数和小蚯蚓数均无显著差异,未发现转WSA基因棉花对赤子爱胜蚓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8.
39.
李巧云  李萼  关欣  廖柏寒 《生态环境》2010,26(6):1318-1321
根据模拟降尘的盆栽试验,通过显微技术,研究了受自然降尘影响和未受影响的棉花(Gossypium hirsutumL.)叶片解剖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受降尘影响的棉花叶片栅栏组织排列不规则,部分栅栏组织细胞收缩、变短,甚至弯曲。栅栏组织细胞之间空隙增大,海绵组织细胞中内含物减少;但在出现伤害症状的叶片中,维管束仍保持原状。用石英砂替代降尘处理的和未受降尘影响的棉花叶片的组织结构保持正常。  相似文献   
40.
添加蚓粪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总固体(TS)含量为50g.kg-1,采用中温35℃批式发酵,考察了添加蚓粪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单独发酵时,单位TS产气量为333.3mL.g-1,甲烷产量为202.0mL.g-1,并在反应初期出现酸化现象;蚓粪与玉米秸秆TS质量比为1:1进行发酵时,单位TS产气量为400.0mL.g-1,甲烷产量为269.6mL.g-1,相对于玉米秸秆单独厌氧发酵分别提高了20.0%和35.5%,且反应过程中未出现酸化现象。说明蚓粪适合作为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气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