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16篇
安全科学   276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287篇
基础理论   139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21.
水动力条件对龙须菜N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在室外0.5t的玻璃缸桶内对不同放养密度的龙须菜进行流水和静水的氮吸收比较养殖试验,发现龙须菜可以同时吸收介质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静水导致水体中的pH值升高,最大的上升了1单位以上;龙须菜的吸收造成介质中营养盐的减少,在试验开始3h后,静水组的高放养密度处理中出现氮吸收抑制现象;采用流水方式,水流速度在(160~175)L·h-1范围,养殖介质的条件相对稳定,藻体所吸收的氮量也较多,流水组的2kg和4kg处理分别比静水相应处理多吸收N为5.80、10.25(16∶00)和7.64、11.59mg(18∶00),分别比静水条件增加24、31和18、27%。  相似文献   
922.
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海水溶解氧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2001和2002年在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的观测数据,探讨表层海水溶解氧(DO)浓度的变化特点及与其他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DO浓度在4.52~8.35 mg/L,总体、网箱区外、网箱区内的平均值分别为6.24、6.81、5.89 mg/L,DO季节平均浓度在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分别为7.52、6.66、5.44、5.33 mg/L.t检验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上DO浓度在网箱区内比网箱区外明显降低,冬季明显高于其它季节,春季明显高于夏季和秋季.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水DO浓度按相关程度的高低依次与下列5个环境因子的强度显著负相关(r=-0.945,p=0.025)海水温度>底质硫化物>海水亚硝酸盐>海水磷酸盐>海水氨和铵盐.  相似文献   
923.
增养殖区沉积界面营养物质平衡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1999年在大亚湾海水增养殖区现场的调查资料,分析了上覆水、表层沉积物、柱状样品中的TN、TP含量。结果表明:(1)沉积物中营养物质对水体的贡献或交换,主要来自于表层沉积物。(2)TN的溶出率比TP高,沉积界面N的平衡体系易受破坏,沉积物中N对水体作出的贡献比P大。(3)沉积物对水体中的P有吸附现象,经一系列的地球化学过程后,沉积物中的P释放较难。(4)增养殖区上覆水TP的含量较高,超标现象较多。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议以沉积物中TN的含量作为赤潮监测的因子。  相似文献   
924.
丹参冠瘿组织培养特性及培养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丹参冠瘿组织悬浮培养过程的培养特性及细胞的生长和丹参酮的合成规律,并建立了丹参冠瘿组织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积累的分相动力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丹参冠瘿组织悬浮培养系,由淡黄色、近圆形、d 5~10 mm 的颗粒组成,培养液纯清;丹参冠瘿组织生长周期T=20 ~25 d,3 ~7 d 近似为指数生长期, 比生长速率μ=0 .16 d-1 ,7 ~13 d 近似为恒速生长期,生长速率dCXdt = 0.69 g L-1 d-1 ;13~21 d 为减速生长期.d 21 达最大生物质量浓度CX,max =10.9 g L-1 , 丹参酮积累质量浓度Cp= 8.4 mg L-1 .  相似文献   
925.
砗磲是世界上最大的双壳贝类,与虫黄藻共生,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近年来,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砗磲数量骤减,对砗磲进行人工培养、繁育、放流,成为砗磲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此外,砗磲碳酸盐壳体还是一种良好的高分辨率古气候研究载体,但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还存在较大争议,实验室培养也是探讨砗磲地球化学指标环境指示意义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有不少研究开展了砗磲的培养试验,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分析各种环境因子对砗磲生长及壳体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本文就砗磲的培养方法、人工培养条件进行简要综述,并从温度、光照、盐度、p CO2、营养盐、金属离子等多个方面对人工培养条件下,砗磲生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理适应性机制进行总结分析,为后续砗磲的培养保护和地球化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6.
在分析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结果发现,国内外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建立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进行文化生态保护.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探讨和实际建设方面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基础理论、现有经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7.
煤矿企业员工行为对安全生产的影响及安全文化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员工行为视角探讨煤矿企业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提出不规范的个体行为、领导行为和群体行为导致了安全事故的频发。实证分析表明:员工行为是影响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影响程度约占11.2%;煤矿企业员工行为主要是通过安全文化影响企业的安全生产,因此,煤矿企业应当通过安全文化构建纠正员工不规范行为,即构建一种基于员工行为能力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提高组织员工队伍的行为能力,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有效的支持和保障。  相似文献   
928.
发展环境和谐企业文化,是促使环境文化实现整体化、连续化、全面化、系统化的关键.它的建立,将使三大环境主体(政府、企业和公众)均处于环境文化的作用之下,将极大地推进环境文化的统一和实践作用的发挥.着重论述了企业环境和谐文化的定义,环境和谐企业文化的功能,和发展这种文化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929.
A/O生化池首次启动时的生物培养至关重要。大连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场二期工程采用生物接种、微生物的培养和驯化,得出:开始接种后,A、B两个系列A/O池的污泥浓度呈连续上升的趋势,污泥浓度增加到2000~3000mg/L,可以进入培养驯化阶段;控制好A/O池的pH值、碱度、无机盐、氮源、泥龄、污泥指数等运行参数,可以较好地调整控制微生物的生物氧化方向,尽快达到驯化目的。  相似文献   
930.
Forests are essential common-pool resources.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motivations for conservation is critical to improving conservation education. In 2 experiments, we investigated 1086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6–16 years ol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Testing participants in groups, we assessed their motivation for conservation based on collective-risk common-pool goods games in which they were threatened with losing their endowment unless the group donation exceeded a threshold needed to maintain the forest. Extrinsic motivations, rather than intrinsic, tended to lead to successful cooperation to maintain a forest. Certainty of losing individual payoffs significantly boosted successful cooperative conservation efforts across cultures (success rates were 90.63% and 74.19% in the 2 risk-extrinsic conditions, and 43.75% in the control condition). In U.S. participants, 2 extrinsic incentives, priming discussions of the value of forests and delay of payoffs as punishment, also increased success of cooperative conservation (success rates were 97.22% and 76.92% in the 2 extrinsic-incentive conditions, and 29.19% and 30.77% in the 2 control conditions). Conservation simulations, like those we used, may allow educators to encourage forest protection by leading groups to experience successful cooperation and the extrinsic incentives needed to motivate forest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