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13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51.
利用光合细菌处理糖蜜酒精发酵废液中试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厌氧可溶化发酵-光合细菌(UASB-PSB)四级槽法处理糖蜜废液,CODCr和BOD5去除率分别达95.33%和96.12%以上,处理后的光合细菌菌液可以综合利用,具有较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2.
Five dominant bacteria strains(A cetobacter sp., Alcdigenes sp., Micrococcus sp., Arthrobacter sp. and Bacillus sp.) and five fungi strains (Cephalosporium sp. Ⅰ, Cephalosporlum sp. Ⅱ, Aspergillus sp. Ⅰ, Aspergillus sp. Ⅱ and Fusarium sp.) isolated from petroleum-contaminated soil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capability of mineral oil and PAH enhanced degradation separately and jointly using the batch liquid medium cultivation with diesel oil spiked at 1000 mg/L.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on a reciprocal shaker in the darkness at 25℃ to 30℃ for 100 d. The dynamic variation in the activity of microbial inoculators in each treatment and the degradation of the target pollutants during the period of experiment were monitored. Results showed a more rapid biodegradation of mineral oil and PAH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experiment (about 20 d) by dominant bacteria, fungi and their mixture than that of the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s, however, thereafter an opposite trcnd was exhibited that the removal ratio by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s was superior to any other dominant treatments and the tendency lasted till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indicating the limited competitive capability of dominant microorganisms to degrade the contaminants, and the natural selection of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s for use in the removal of the contaminants.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the removal ratio of mineral oil ranged from 56.8 % to 79.2 % and PAHs ranged from 96.8 % to 99.1% in each treatment by microbial inoculators,  相似文献   
153.
微生物菌剂强化处理油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微生物菌剂对油砂的处理效果,并通过第15天和第30天两次追加微生物菌剂和营养物质来加速分解石油类污染物。试验结果表明,经过56d的处理,菌剂强化处理单元最终油去除率达到47.4%;添加营养物质和农家肥的对照单元油去除率为23.6%,证明土著菌种在得到适宜的营养和共代谢基质后降解了部分石油;未做任何处理的原始油砂单元含油量基本没有变化。通过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分析表明,微生物菌剂对于较少碳原子数的有机物质有较好的降解效果。处理单元中随着石油分解过程的进行,系统pH会有一个明显的下降过程。通过对照单元细菌数的检测发现,改善营养物质和氧含量,可以提高土著菌种的石油降解件能。  相似文献   
154.
油烟污染物降解优势菌的驯化培育及其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驯化污水厂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获得以细菌、真菌为主的降解油烟污染物的优势菌种.驯化21d后,细菌的数量由16000cfu/mL减少到1500cfu/mL,种类由8种减少为2种.真菌包含丝状真菌和酵母状真菌,且数量显著增加.对驯化后的菌种进行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为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aginosa)、青霉菌(Penicillum)和红冬孢酵母菌(Rhodosporidiumtoruloides).在30℃,初始油烟污染物浓度为70.6mg/L条件下,铜绿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青霉菌、红冬孢酵母菌的最大油烟比降解率分别为0.627,0.916,2.102,2.453mg/g菌,优势菌群降解能力最高可达到7mg/g菌.  相似文献   
155.
采煤塌陷塘浮游生物对矿区生态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淮南矿区生态环境对塌陷塘水体的影响及不同时序采煤塌陷塘浮游生物的种类变化,探讨了塌陷塘水域浮游生物对矿区生态变化的响应;从中发现塌陷初期硅藻-裸藻占优势,到中期随着营养水平的增加,绿藻-蓝藻成为水体主要藻类,经过很长时间的高营养化水平后,塌陷塘周边环境逐渐稳定,影响因素也趋于单一化,硅藻-裸藻再次成为水体的优势藻类.浮游动物种类则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且优势种也发生变化.这说明塌陷塘的浮游生物演替不同于一般的水库和湖泊.  相似文献   
156.
重庆长江嘉陵江交汇段浮游藻类组成及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重庆长江与嘉陵江交汇段水体中鉴定出浮游藻类6门,45属,85种(包括变种).种群构成比例为硅藻65.9%,绿藻20.0%,蓝藻7.0%,其它7.1%.各监测点藻类细胞密度变幅为0.95×104~3.86×104个/L,硅藻中的直链藻、脆杆藻、舟形藻、桥弯藻等占优势.硅藻随环境因素及水文条件等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其数量与水温基本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7.
云南洱海沉水植被现状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1998年4月对洱海沉水植物进行了全湖大调查,初步摸清了洱海沉水植物主要优势种、群落类型与分布以及春季生物量.结合历史资料,对洱海沉水植被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年来洱海沉水植物种类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群落结构简单化,优势种以较耐污的微齿眼子菜为主,植被资源呈现退化趋势.并从水体富营养化发展与网箱养鱼2个方面对洱海沉水植被动态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8.
垃圾填埋场空气微生物污染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撞击法采集某垃圾填埋场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样品,通过微生物浓度评价不同区域污染状况,并对优势菌落PCR产物经同源性比对分析了空气微生物的优势菌群。结果表明,填埋场的主要污染区域为裸露的填埋区和垃圾运输路段,达到轻微污染程度,其它区域均达到较清洁以上程度。风沙、扬尘大的春季微生物总浓度明显高于夏季。填埋场的空气微生物污染主要为细菌的超标,污染区域空气中的细菌总量比清洁区高13.5倍,空气微生物总浓度相差10.7倍,而霉菌的数量变化相对较小。垃圾填埋场空气中优势细菌以芽孢杆菌属(Bacillu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微球菌属(Micrococcus)为主,其中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和黄金节杆菌(Arthrobacter aurescens)出现的频率较高;优势真菌菌群为青霉属(Penicillium)、曲霉属(Aspergillus)、链格孢属(Alternaria)等。  相似文献   
159.
三峡库区典型支流春季特征及其水华优势种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水库蓄水后,多年来众多支流水华频发引起广泛关注。为研究春季三峡库区不同区域典型支流特征及水华的差异性,选取小江、大宁河、香溪河为研究对象,于2015年春季对三条支流进行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三条支流回水区长度与宽度有所区别,小江、大宁河、香溪河的蜿蜒度分别为2.151、1.384、1.126;长江干流水体以表层倒灌潜入小江,以中上层倒灌潜入大宁河,由中层倒灌潜入香溪河,越靠近库首,其倒灌影响距离相对越远,分别占研究回水范围的61.9%、69.2%和80.7%;温跃层梯度逐渐减小,水温呈现不同的层化结构,回水区上游水温较下游高;三条支流的光混比变化规律相似,水体中的总氮、总磷含量能够为藻类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条件;春季水华的优势藻种及各优势种的分布区域有所不同,回水区上游更易暴发高强度水华,小江水华优势种主要包括蓝藻、绿藻、甲藻、硅藻;大宁河多发生以绿藻为优势藻种的水华,偶尔伴有甲藻、硅藻和隐藻水华,香溪河春季优势共存的水华类型较多见,多发生硅藻、甲藻水华,有时出现绿藻水华。倒灌异重流是三条支流水华暴发呈现分区的主要原因,水温及水动力条件差异是造成三条典型支流水华优势藻种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0.
通过象草、灯芯草、水葱、风车草4种植物人工湿地系统对造纸废水的处理,探讨了湿地系统对COD、NH+4-N和TP的去除能力,考察了湿地植物的净化作用与效果。结果表明,植物的引入能显著提高湿地系统对造纸废水的处理效果;植物人工湿地系统中COD、NH+4-N和TP去除率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4种植物人工湿地系统对COD去除效果均较好,其中水葱湿地系统最佳,COD去除率可达98%以上;水葱和灯芯草湿地系统对NH+4-N和TP的去除效果较好,其去除率分别可达85%和80%以上。综合比较4种植物的综合净化能力,水葱和风车草最好,灯芯草次之,象草最差,水葱和风车草是人工湿地处理造纸废水的适宜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