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6篇
  免费   215篇
  国内免费   437篇
安全科学   396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172篇
综合类   947篇
基础理论   210篇
污染及防治   149篇
评价与监测   63篇
社会与环境   134篇
灾害及防治   15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28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5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小麦产量的遥感动态预估研究──以山东禹城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现代遥感信息、数理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禹城县试验区的小麦单产与卫星遥感信息(绿度)间的关系,并建立了小麦单产与绿度关系的预估模型;阐述了直接利用遥感宏观信息动态预估小麦产量的可行性和这一方法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奈曼旗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两期TM卫片对奈曼旗五个苏木的沙漠化土地动态进行了分析。10年间沙漠伦土地总面积减少了457.82km^2,但同期耕地面积净增加了394.08km^2;同时,流动沙地面积增加了139.62km^2,图斑数降低到了50%,流动沙地明显扩展,斑块间发生合并,集中连片的趋势严峻。不同苏木沙漠化土地变化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其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3.
水质动态评价的马尔柯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斌  陈灿  高登好 《环境工程》2003,21(2):60-62
根据随机过程原理 ,构造了一个新的概率转移矩阵 ,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进步度的概念 ,对河流水质综合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评价。最后给出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24.
A/O-化学除磷工艺中DMBR动态膜成膜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动态膜原理,将0.1mm孔径无纺布为膜材的动态膜反应器(Dynamic Membrane BioReactor,DMBR)应用于A/O-化学除磷工艺之中,在动态膜反应器内完成泥水分离。试验测试了曝气强度、初始膜通量和污泥浓度对动态膜成膜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强度和初始膜通量是影响成膜的关键性参数。当曝气强度≥60m^3/m^2·h或初始膜通量≥70L/m^2·h,2h内均不能形成截留性能良好的动态膜。在VSS/SS较低的污泥系统中,适宜的成膜条件为:曝气强度≤40m^3/m^2·h;初始膜通量≤40L/m^2·h。  相似文献   
25.
膜生物反应器膜污染的水力学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膜污染是影响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因素,采用水动力学方法是控制膜污染的有效方法。在不同污泥浓度条件下。对不同曝气强度下膜污染的发展速率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应于不同污泥浓度均存在一个经济曝气强度,其大小随污泥浓度升高呈线性增加,膜生物反应器在经济曝气强度条件下运行可控制膜污染的发展;并从理论上推导出一个临界污泥浓度,其值为5.15g/L。对应于临界污泥浓度,并且污泥絮体在膜面可形成比较稳定的动态膜,膜过滤压差上升的速率最慢,膜生物反应器在此临界污泥浓度条件下运行膜污染发展最为缓慢。  相似文献   
26.
The release proces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ioactive iodine of kelp are systemically studied by leaching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active iodine of kelp can be released rapidly and the principal form of iodine in lixivium is I^- . There is a dynamic process between the release and absorption of iodine. With the increase of leaching water, the gross amounts of released iodine rise.There also exists a transforming process among I^- , IO3^- and organic iodine in lixivium.  相似文献   
27.
研究了循环式活性污泥法中厌氧生物选择区的停留时间、进水有机物浓度和系统中泥龄、曝气时间等运行参数对选择区内厌氧释磷以及有机物的吸收贮存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区停留时间lh,系统泥龄5d,曝气2h,进水有机物浓度COD/TP=60--70,选择器中释磷效果及微生物的吸附性能最优,可去除进水中78%的COD。而且污泥沉降性能良好,试验运行过程中,SVI一直保持在30--40ml/g左右。  相似文献   
28.
二级出水中磷的混凝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中总磷为去除对象,通过混凝的静态烧杯实验[1],确定了二级出水除磷效果较好的絮凝剂聚合氯化铁(PFC)[2]和Al2(SO4)3[3]混合使用的最佳投药量,使出水中磷(TP)符合再生水水质标准的要求.絮凝剂组合时静态混凝烧杯实验表明:PFC-Al2(SO4)3体积比1∶1时,最佳投药量离子浓度比为:Fe3 /Al3 ∶9.9/7(mg·L-1),此时TP去除率为93%,浊度去除率为33%.PFC-Al2(SO4)3体积比1:2时,最佳投药量离子浓度比为:Fe3 /Al3 ∶4.95/7(mg·L-1),此时TP去除率为88%,浊度去除率为71%.  相似文献   
29.
巢湖底泥磷的释放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02,自引:3,他引:10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DO控制、pH值调节、温度调节、水动力条件等,进行了底泥释磷实验。实验表明:(1)厌氧条件下,底泥中的磷向水体释放,且释放强度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好氧条件下,底泥非但没有向水体释放磷,反而从水体中吸附磷,呈“负释放”状态;且pH值越低,“负释放强度”越大。(2)温度升高有利于底泥中磷的释放,最大释放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提前。(3)搅动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量大于静置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量。(4)微生物对磷释放有明显的影响。从本次模拟实验结果看,体系温度升高、减少溶解氧、提高pH以及施以水动力作用,均可使底泥中的磷释放量增加,在常温(25℃)、厌氧、pH=7.5条件下,底泥中磷向水体的释放量将增加17%左右。  相似文献   
30.
太湖水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内源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太湖 2 0 0 1~ 2 0 0 2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与空间数据相结合 ,采用基于因子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太湖的水质参数概括为 5个主成分 ,提取并反证了湖泊水质各个主成分的科学内涵 ,分别为 :水体营养指数 (F1)、富营养化指数 (F2 )、水体溶解氧指数 (F3 )、水体色度指数 (F4)和水体酸碱指数 (F5 ) ;研究了各主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在室内环形水槽内模拟了水动力条件下太湖底泥的起动规律 ,得到了太湖底泥在 3种不同起动标准 (个别动、少量动、普遍动 )下的起动流速 ,并利用泥沙起动的理论模型给予了验证 ,最后得出太湖底泥在 3种不同起动标准下的起动流速分别为 :3 7.9cm·s- 1 ,46 7cm·s- 1 ,5 9 8cm·s- 1 .通过考察上覆水中TN、TP浓度的变化 ,建立了底泥中TN、TP释放率与水体流速的定量化关系 .并将太湖水量水质的同步监测资料应用在数学模型中 ,解决了以往模型中底泥释放率取为常数的不足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