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95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38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41.
论述了阳山县江英乡生态环境特点、土壤类型和各类土壤的肥力特性。着重讨论了生态环境与作物生长的关系,指出了各类土壤种植作物的适宜性,为阳山县江英乡农业综合开发与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2.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生态足迹分析模型是通过对区域人口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测度,确定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采用2004-2007年东源县统计年鉴、历年年初土地面积、2002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相关数据,对重点饮用水源地--东源县14 a(1994-2007年)来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东源县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0.856 1 hm~2·cap~(-1),而实际人均生态空间面积(均衡承载力面积)为1.641 8 hm~2·cap~(-1),人均生态盈余为0.588 7hm~2·cap~(-1).14 a来东源县的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几乎都是大于生态需求(除了1995年、1996年生态需求略大于生态供给外),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且生态盈余呈现稳中增长的趋势,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一种相对可持续状态.其中,林地生态承载量最大,生态盈余最多,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耕地生态承载量次之,生态足迹最大,生态赤字大,生态压力严重;水域和草地的生态压力逐年增大.  相似文献   
143.
拉西瓦水电工程对区域生态影响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利水电工程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开展的时间较短,评价的技术方法尚不成熟。黄河拉西瓦水电站是“西电东送”工程北部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所在区域属生态环境较为敏感和脆弱的青藏高原。论文在阐述拉西瓦水电站区域生态现状的基础上,度量了其所在区域的植物生产力和生物量,并以工程的初步设计为依据,重点分析了工程可能对区域植物生产力和植物生物量、景观格局和生物多样性等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分析结果表明,在采取一定管育措施后,拉西瓦水电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产生的影响是可接受的。  相似文献   
144.
我国中东部水生态环境评价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RS)和地面野外调查手段,对我国中东部地区水生态环境进行了现状调查与评估.结果表明:我国中东部地区农业用水比重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地表水资源干流水质总体稳定,部分流域水质有所改善,主要污染由工业污染向生活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转化;湖泊污染严重,湖泊富营养化现象普遍,赤潮濒发,损失较大;地下水主要以点状和面状污染为主,南方城市污染程度普遍高于北方城市;不合理水利工程干扰了自然水生态过程,加剧河流泥沙淤积,湖泊调蓄洪水生态功能随之下降;水资源利用强度超过了30%~40%的国际警界线,加剧了江河断流;水资源需求增大,地下水超采严重,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泉水干枯等现象.   相似文献   
145.
党的十五大把环境保护问题作为基本国策,并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这表明生态问题已经引起高度重视,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介绍生态工业定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的必要性及其如何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  相似文献   
146.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实证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分析显示,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量要减少40.17%;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稻田面积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百分比与化肥、农药使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 2和-0.979 9。可以看出,在稻-鱼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水体的改善以及有害生物的减少,形成了鱼类对化肥和农药的替代关系,在稻谷产量不变甚至增产以及增加鱼类产出的情况下,农户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实施扶持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策略,是改善稻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7.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形势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极大障碍。文章以新疆昌吉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为背景,以开发农业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合理规划农村产业布局,促进新农村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8.
近15年来长江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长江源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变化最为敏感的地区。基于1986年TM和2000年ETM+卫星遥感数据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GIS软件和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对长江源区近15年来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6~2000年,源区林地和湿地面积减少54.2 %和42.69 %,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增加120 %、43.83 %和21.1 %。全区土地利用的空间位置转换面积大于其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总变化的面积大小依次是草地>未利用土地>湿地>水域>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转化过程以草地转化为未利用土地、湿地转化为草地和未利用地逆转为草地为主要特征。15年里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分维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降低,景观异质性增强。长江源区脆弱的生态体系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强烈,造成水土流失与沙漠化程度加剧,导致大范围高寒草甸、草原植被退化,湿地萎缩。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9.
哈密地区自然条件十分脆弱,长期以来重开发、轻保护,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为把生态保护置于新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地位,提出了生态保护的重点和难点,并对此制定出生态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0.
近年来生态环境需水量成为区域(或流域)水资源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依据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城市等级划分的原则、指标体系和评判方法,其中指标体系由1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和16个单项指标构成,并选择水资源优越的安徽省六安市为研究区.根据2008年统计资料,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城市等级进行了判定,结果为:六安城区所属城市级别为Ⅲ级,即中等城市,符合实际情况,说明该指标体系及其方法科学可行.同时,对影响城市等级的瓶颈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