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76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293篇
安全科学   326篇
废物处理   113篇
环保管理   2222篇
综合类   2471篇
基础理论   759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53篇
评价与监测   148篇
社会与环境   1648篇
灾害及防治   22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189篇
  2016年   192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460篇
  2012年   425篇
  2011年   497篇
  2010年   361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468篇
  2006年   467篇
  2005年   387篇
  2004年   379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357篇
  2001年   285篇
  2000年   305篇
  1999年   242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9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6篇
  1971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科技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以河南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河南为例,对科技资源的存量动态变化、配置效率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2年。河南科技资源存在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但是。科技资源的配置效率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在这个期间。科技资源开发对河南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1%,达到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资源开发对河南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建议河南继续加快科技资源的积累;重点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特别重视大幅度提高对R&D的投入。  相似文献   
952.
辽宁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利用辽宁省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标准差、变异系数、离差、比率、相对发展速度等参数的计算。分析了辽宁省内各地区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并总结了产生区域差异的三个主要因素。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客观因素)、区域战略重点的转移(政策因素)以及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差异。在此基础上.为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53.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合作,另一方面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全球化进程中这种强弱群体的分化,实质上是一个“分裂的全球化”。它给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全球化是人类发展不可逆转的方向。同时,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目标。只有解决分裂的全球化,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54.
三生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与行为准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确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准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理念探讨向实践操作延伸的必由之路,也是进行社会行为选择的依据。在系统分析生活、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后,提出应将“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长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简称“三生共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目标和评价准则,并从理论上对这一命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55.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其文明程度直接体现生态文明程度.生态文明建设给农业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加强农业相关人员的生态文明教育和农业环保法制建设,实施更加科学、文明的农业经营方式将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56.
Can development occur without running down natural resources in an unsustainable way? The concept of natural capital offers a way for those with divergent views (ecologists and economists for example) to discuss this difficult question. Four aspects are examined in detail. First, the role of institutions in facilit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with examples from forestry. Then examples from (eco)tourism illustrate the potential – and limits – of applicability of the concept. Measurement issues for natural capital are then consider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concept is applied to agricultural strategy in fragile lands, where the tradeoff between th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s likely to be most severe.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olicy are developed.  相似文献   
957.
At the 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SSD), world leaders agreed that eliminating un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s one of the three overriding objectiv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hieving that objective should have been a major priority for the WSSD Plan of Implementation. Increases in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over the past decade were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the worsening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trends. Unfortunately, the negotiators of the Plan pai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lessons from 10 years of discussions about the concepts, the available policies and tools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the impacts of those policies o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political commitment of countries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Despite a promising proposal for a new ten-year work programme aimed at bridging the gap implementing the Agenda 21 commitments from Rio, Summit negotiators produced barely more than a muted echo of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ast which have yet to be taken seriously enough by the world's leaders in a comprehensive intergovernmental strategy. In the ten-year review of progres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SPAC), governments quickly skipped past the critical work of examining why things are getting worse, avoiding the task of identifying the obstacles (which in some cases were themselves) and in turn avoiding the commitment to time-bound measurable targets. If nothing else, the WSSD demonstrated that a global strategy to achieve SPAC will come not from a UN consensus of world leaders but from a strategic alliance of responsible governments, civil society and others with a vision beyond the next election cycle.  相似文献   
958.
区域持续发展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协调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两大主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持续发展代表了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和我们从事经济活动的新方法。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具有综合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的能力,为科学决策和实现区域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同时,地理信息系统为在区域持续发展中利用生态学方法、时序分析和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在我国,区域持续发展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与政府部门的重视。应该注意到,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本文主要讨论地理信息系统对区域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探讨建立区域持续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959.
Since 1997whenChinesePresidentJiangZeminadvocatedthereconstructionofabeau tifulareaoftheNorthwest,aheateddriveofeco environmentalconstructionwiththethemesof“ecologicalagriculture”and“ecologicalrehabilitation”hasbeenlaunched .Howisthewesternagriculturetome…  相似文献   
960.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差距状况以及经济低谷地区的崛起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我国是区域发展差异巨大的大国之一,存在着多种尺度的区域发展差异。从中小尺工区域差异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发展差距扩大趋势有其影响,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相对落后的低谷地区。沿海经济低谷地区分布相对集中于香港--珠江三角洲、上海-长江三角洲、京津唐-环渤海三个经济隆起带之间,处于省际交界处。按照类型可以分为黄泛平原区、丘陵山区和沿海库区。东部经济低谷地区区位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交通可达性较差,产业结构单一,城市化水平发展严重滞后,社会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些不利因素制约着该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据崛起机制和途径,低谷地区发展呵以分为资源转换型、非国有经济推动型和外资推动型。建议国家修筑贯穿沿海经济低谷地区的东部沿海铁路大通道,降低沿海经济低谷地区设定标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特殊贫困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从而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