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02篇
安全科学   129篇
废物处理   17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248篇
基础理论   53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occurrence of corncrakes in two Swedish meadow sites managed by mowing and grazing, but also with abandoned meadows. Most corncrakes (58%) on meadows were found in unmanaged areas without subsidies to the farmers (i.e. areas with tall vegetation). Several corncrakes (62%) were found in restored areas, managed for less than 10 of the last 40 years, fewer (38%) in areas under continuous management. Vegetation height was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number of years of management the last 40 years, and the continuously managed areas were avoided by corncrakes. Sites where corncrake territories occur regularly should be managed to maintain tall vegetation suitable for the species, which requires increased use of mowing. However, the results from our study also suggest that yearly mowing might result in a vegetation structure that is avoided by corncrakes.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tall grassy vegetation and prevention of succession to scrub a possible management regime would therefore be mowing at intervals of a few years.  相似文献   
142.
本文报道了新疆核试验场周围地区9个调查区17种主要食品中90Sr、137Cs含量分别为1.1~72.3,0.3~40.7×10-2Bq·Kg-1;3个对照区分别为1.6~68.4,0.6~27.4×10-2Bq·Kg-1。两地区同类食品中90Sr、137Cs平均含量基本一致。调查区90Sr、137Cs所致成年居民有效剂量当量值分别为2μSV(集体剂量当量为30.0人· SV);0.3μSV(4.5人· SV)。对照区分别为2.2μSV(集体剂量当量为20.9人·SV);0.4μSV(3.0人·SV)。可见我国核试验产生的90Sr、137Cs对核试验场周围地区食品没有造成明显的局部污染,所致居民剂量当量负担仅为我国天然外照射所致年有效剂量当量(952μSV)的0.2%和0.03%。对该地区的广大居民健康不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3.
本方法是用固相萃取法萃取水和废水中的多菌灵,取浓缩纯化后的有机相直接进样到高效液相色谱仪,用二极管矩阵检测器检测,根据保留时间外标法定量.  相似文献   
144.
以新型填料上生物膜的微生物种群结构为研究对象,将异养脱硫细菌蜡状芽孢杆菌ZJNB-B3接种到含活性污泥和LEVAPOR新型填料的小试曝气液体反应器,研究此菌在活性污泥及在填料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在属分类水平上的物种分析结果表明,芽孢杆菌属在接种后的填料中相对丰度较高,而在活性污泥样品中相对丰度较低,其在培养了第10d的填料样品中已经达到最大相对丰度.因此该菌与新型填料的亲和性和成膜性较好.将该菌与新型填料应用于生物滴滤塔(BTF)处理屠宰污水站排放的H2S恶臭废气,风量处理能力为2000m3/h.结果表明,经该菌强化的BTF完成启动的时间比使用普通活性污泥接种的BTF缩短7d.强化的BTF在30d的稳定期试验中,当H2S进气浓度为4.92~9.54mg/m3时,对H2S去除率为98%~99%.当进气H2S在1.0~10mg/m3范围波动时,空床停留时间(EBRT)为10,21,30s时,去除率分别为94%、98%、99%以上,且受进气H2S浓度波动的影响不大.当进口负荷为0.60~1.14g/(m3·h)时,H2S去除率稳定在98%以上,H2S气体排放量低于恶臭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45.
在设有水平机械搅拌、高径比(H/D)为1.2的圆柱形鼓风曝气SBR中,考察了活性污泥的颗粒化情况,对成熟颗粒污泥表面所受水力剪切速率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水平搅拌在颗粒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有水平搅拌存在下污泥逐渐颗粒化,形成了均值粒径为1.12mm的好氧颗粒污泥,污泥沉降速度为21.41m/h;计算结果表明污泥表面所受的平均剪切速率为27.25s-1,剪切应力为3.38×10-2N/m2;污泥表面所受平均剪切速率与机械搅拌速率和表观气速均呈正相关关系;实验条件下机械搅拌对剪切速率的贡献要远大于表观气速的贡献,前者指数约为后者的37.48倍.研究认为水平搅拌在反应器中形成的具有足够剪切强度的旋涡二次流是促使低高径比反应器好氧污泥颗粒化的关键水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6.
以柴油为研究对象,搭建了小尺度油罐火实验台,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有风条件下不同液位深度和罐顶开口宽度的小尺度油罐火火焰倾角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火焰倾角随风速的增加先迅速增加,然后趋于平稳。在相同的罐顶开口宽度和风速条件下,火焰倾角随着液位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这是因为火焰微元在油罐开口处的速度随着液位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风速对火焰倾角的影响显著减小。当风速和液位深度一定时,质量损失速率随罐顶开口宽度的增大而增大,火焰倾角随着罐顶开口宽度的增大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47.
为了研究修复植物对原油污染土壤的耐受响应,以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和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4种原油污染浓度的土壤(0.0,6.0,12.0,34.0 g/kg)对植物株高、生物量、光合速率和原油烃修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低浓度处理组可显著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外,其余各处理组均对植物生长呈现显著抑制作用;2)各浓度处理组对2种植物生物量均呈现抑制趋势,紫花苜蓿在高浓度处理组,苏丹草在低、中浓度处理组下生物量受到显著抑制;3)苏丹草叶片的光合速率随着原油污染水平的增加呈降低趋势;4)2种植物均可修复原油污染土壤,不同浓度处理组之间修复效率差异显著,刈割处理后可以提高苏丹草原油烃的修复效率。随着原油污染浓度的增加,紫花苜蓿和苏丹草耐受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148.
制备了锰粉改进的规整化微电解填料,采用电化学辅助改进微电解填料处理初始COD为6 153.6 mg/L、ρ(NH_3-N)为182.6 mg/L的焦化废水,优化了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电化学辅助微电解法处理焦化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电压8 V,填料投加量20 g/L,初始废水pH 6,反应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废水COD去除率为75.3%,NH_3-N去除率为65.4%;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未通过电化学辅助的填料微电解反应的COD去除率为33.0%,NH_3-N去除率为16.2%,电化学辅助后的COD去除率和NH_3-N去除率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49.
低温低湿条件下污泥干燥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污泥在低温低湿条件下的干燥规律,获得表征水分迁移过程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D_(eff))和活化能(E_a),以脱水污泥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污泥低温低湿干燥试验,探讨了温度(30℃、35℃、40℃、45℃、50℃)和相对湿度(20%、40%、60%)对污泥水分比(MR)和干燥速率(DR)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的低温低湿干燥过程属于内部迁移控制,即水分扩散速率决定干燥速率。根据试验数据建立了污泥水分迁移动力学模型,并与6种常用薄层干燥模型进行拟合,通过对决定系数(R~2)、方差(χ~2)和残差平方和(RSS)的比较,得出污泥低温低湿干燥过程可以用Page模型来描述。结合Fick第二定律,得到不同温度(30~50℃)、湿度(20%~60%)条件下污泥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范围为(0.699~1.991)×10~(-9)m~2/s;对传统的Arrhenius公式进行湿度修正,获得了干燥介质温度和湿度对污泥干燥特性影响的数学模型及活化能E_a=23.83 k J/mol。  相似文献   
150.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在土壤多孔介质中的有效扩散系数是土壤气相抽提(soil vapor extraction,SVE)传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笔者以苯为研究对象,采用土柱扩散试验,对不同含水量条件下挥发苯在细砂介质中的有效扩散系数和扩散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吸附型矿物含量少的细砂介质,含水量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挥发苯的扩散过程.含水量在50 g·kg-1时,扩散最快;低于50 g·kg-1时,随含水量增大扩散能力增强;高于50 g·kg-1时,扩散能力则随含水量增大而减弱.同一扩散柱中,随着扩散距离增加,挥发苯的有效扩散系数增大,这可能与其蒸汽分压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