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37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206篇
基础理论   24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1.
赵鹏  肖保华 《地球与环境》2022,50(5):776-786
电动修复技术可能是唯一可行的低渗透性污染土壤原位修复方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尝试总结论述了电动修复技术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了电动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局限性,探讨比较各种强化电动修复技术的方法,包括电极接近法、交换电极法、离子交换膜、电场强化法(垂直电场、交流电场、脉冲电场)、试剂强化法(pH调节、螯合剂、表面活性剂),重点阐述目前新的螯合剂和表面活性剂的开发研究状况,以及电动修复目前主要的联用技术类型(电动-淋洗、电动-植物、电动-微生物、电动-可渗透反应墙)。此外,简要论述了电动修复对变价金属(Hg、Cr、As)的修复效果。最后在回顾总结该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对电动修复技术在去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2.
窄孔径含磷棉秆生物质炭的制备及对四环素的吸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少毅  李坤权 《环境科学》2023,44(3):1519-1527
以棉秆为生物质原料,磷酸为改性剂,一步碳化制备了兼具高比表面积(1 916 m2·g-1)和孔体积(1.398 2 mL·g-1)的窄孔径含磷棉秆生物质炭(CSP),并研究了其对四环素(TC)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磷酸改性制备的窄孔径含磷棉秆生物质炭对TC吸附量高达669mg·g-1,是未改性棉秆炭的43.6倍;红外光谱(FTIR)、 X射线(XPS)和等温吸附研究表明,CSP对TC的高吸附量是表面络合、氢键、孔隙填充和π-π色散等多种吸附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磷酸改性赋予的高活性磷酸酯类基团(P—O—C)与TC分子间的化学络合作用强且贡献度高,是吸附量显著提升的最关键因素.静态等温吸附与热力学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TC在含磷棉秆炭吸附过程中化学吸附起主要作用,吸附过程属于自发的吸热过程.研究结果可为利用棉秆资源定向制备高效吸附TC的高活性磷掺杂生物质炭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简便高效途径.  相似文献   
93.
构建一种改进型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污水静态模拟实验平台,利用该平台研究了3种水生植物黄菖蒲、西伯利亚鸢尾和水竹对水中Cu~(2+)的去除能力及富集特征;同时探究了不同曝气量下,黄菖蒲微曝气生态浮床对水中Cu~(2+)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3种水生植物对水中Cu~(2+)的去除能力依次为黄菖蒲>西伯利亚鸢尾>水竹;当曝气量为7.5 L/min时,黄菖蒲微曝气生态浮床对水中Cu~(2+)的去除效果最好;3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对重金属Cu~(2+)的吸收富集能力均表现为根部最强。  相似文献   
94.
生态护岸是目前河、湖治理与修复过程中削减面源氮营养盐的重要措施之一。而筛选高效、低耗的生态护岸基质材料是其关键环节。通过优化复配矿化垃圾、沸石和砾石,研制一种基于矿化垃圾的新型强化脱氮生态护岸基质材料,并从其透水和持水性、抗剪、抗压和抗冲刷性、生态安全性、植被相容性和氮削减特性等方面对该材料进行了性能评定。结果表明:该新型基质材料的透水(渗透系数为1.31~2.55 cm/min)、持水(持水度为5.87%~8.02%)、抗剪(抗剪强度大于60 kPa)、抗压(抗压强度大于380 kPa)以及抗冲刷的性能均满足生态护岸基质材料的要求;发光细菌毒理实验证实其生态安全性;该材料适于护岸植被芦苇、鸢尾和麦冬的生长;具有优良的氮削减性能(氨氮和总氮的削减率分别为95%和70%)。静态经济评价表明,该材料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该新型材料的研制对于生态护岸脱氮功能拓展以及解决河湖治理中面临的"氮超标"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5.
针对农田退水中NO3--N占比高、碳氮比低的问题,提出PS-SFW(Phragmites australis and sulfur combined 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芦苇碳源-硫耦合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其强化农田退水脱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与SFW0(无芦苇碳源-硫填充的常规表面流湿地)进行对比,重点研究了HRT(水力停留时间)为3、2、4 d条件下S/C(质量比,分别为0.32、0.56)对PS-SFW脱氮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RT为3 d(第29~40天)时,PS-SFW0.32(S/C比为0.32)、PS-SFW0.56(S/C比为0.56)和SFW0的w(NO3--N)分别为55.9%±11.0%、66.0%±10.0%和7.0%±3.0%,w(TN)分别为36.9%±1.0%、40.3%±3.0%和4.5%±2.0%,PS-SFW0.56对TN和NO3--N去除效能高于PS-SFW0.32,远高于SFW0;HRT为4 d时(第41~81天)及HRT为3 d(第130~149天)时,PS-SFW0.32、PS-SFW0.56、SFW0的w(NO3--N)为66.3%±5.0%、90.5%±4.0%、14.4±4.0%和53.4%±3.0%、62.9%±10.0%、48.5%±5.0%,w(TN)为55.5%±5.0%、75.4%±5.0%、14.4%±3.0%和48.8%±2.0%、57.5%±6.0%、44.1%±5.0%,PS-SFW0.56对NO3--N和TN的去除效能均优于PS-SFW0.32,并且优于SFW0.HRT为2 d(第82~129天)时,PS-SFW0.32、PS-SFW0.56、SFW0的w(NO3--N)为47.7%±7.0%、46.6%±6.0%和26.8%±4.0%,w(TN)为37%±6.0%、36.6%±6.0%和24.0%±3.0%,PS-SFW0.32、PS-SFW0.56对氮的去除效能接近,但仍优于SFW0.研究显示,PS-SFW运行条件应优选S/C为0.56、HRT为4 d.   相似文献   
96.
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促使了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大范围的升级改造,升级改造的主要措施有强化生物处理、深度处理等,具体工程措施需要结合水质处理要求、现有处理工艺、经济发展水平等进行比选。升级改造的出水水质需要结合纳污水体的污染现状和环境容量进行合理确定。升级改造过程中需要重视进水水质水量的设计与监控,加强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97.
污水处理厂出水有机磷污染特征及强化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东  王子文  陈明飞  王燕  王硕  李激 《环境科学》2019,40(6):2800-2806
针对污水处理厂(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WWTP)有机磷(organic phosphorus,OP)污染现状,采用多种方法表征出水OP污染特性,并开展强化去除研究.结果表明,TP、PO_4~(3-)-P、聚磷酸盐(Poly-P)和OP的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0. 62、0. 22、0. 03和0. 37 mg·L~(-1),OP占比达59. 7%.工艺全流程分析结果表明,PO_4~(3-)-P、Poly-P和OP在进、出水中的占比依次是54. 4%、6. 3%、39. 3%和16. 9%、14. 5%、68. 6%. OP和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 65;亲水性和疏水性OP的平均浓度分别是0. 12 mg·L~(-1)和0. 31 mg·L~(-1),疏水性OP的C/P比亲水性低,说明疏水性OP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BA)更高,结果表明OP的BA约为20. 0%,OP以难生物利用组分为主.强化去除研究表明活性焦最佳投加量为20 g·L~(-1),去除率为32. 6%; O_3最佳投加量为30 mg·L~(-1),去除率高达79. 1%,高级氧化技术较物理吸附更适合作为深度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8.
强化浅基质层干植草沟对道路径流的脱氮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段进凯  李田  张佳炜 《环境科学》2019,40(6):2715-2721
搭建6个不同结构和介质组成的浅基质层干植草沟模拟柱,在基质层添加较多发酵木屑,利用进水期的脱氮作用,并设置饱水层提高设施落干期脱氮能力,从而强化设施全周期脱氮效果.以半人工道路径流作为进水,考察各模拟柱运行效果,并结合分层取样水质检测结果和模拟柱内体积含水率、ORP的变化过程,分析氮素在不同模拟柱内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在运行参数相对实际应用环境更为不利的条件下,设置饱水层的模拟柱的TN去除率在67%~78%; TN去除过程主要发生在进水期,且在含较多发酵木屑的基质层即被大量去除;设置饱水层不仅可提高落干期设施脱氮能力,还可保证较浅的基质层在进水期快速达到适宜反硝化的缺氧条件,从而保证进水期设施的脱氮效果;设置持水性过渡层并在其中放置有机质可以有效平衡饱水层碳源补给并控制有机质淋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
增强生物除磷系统中微生物及其代谢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增强生物除磷系统中两种重要微生物——聚磷菌和聚糖菌的厌氧-好氧代谢的基本原理,着重介绍了几种典型的聚磷菌和聚糖菌,以及这两类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分离纯化方法和探针序列的最新进展,接着进一步分析了聚磷菌和聚糖菌基于乙酸、丙酸和混合酸作为碳源的厌氧代谢模型及物质转化关系,最后对增强生物除磷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0.
市政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运行效能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浙江北部10个污水处理厂,调研污水厂生物除磷的运行效能并开展污泥活性以及微生物分布特征及其除磷机理的研究.通过活性污泥批试验表明,厌氧释磷率和好氧聚磷率(以P计)平均为2.4mg/(g·h)和2.2mg/(g·h);反硝化聚磷菌(DPAOs)占聚磷菌(PAOs)的比例为0.0%~80.1%.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聚磷菌(PAOs)比例为2.0%~8.7%,聚糖菌(GAOs)比例为1.3%~22.4%.根据调查结果和生物除磷性能研究,可通过调整污水营养成分和设置独立前置反硝化池等方法改善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