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7篇
  免费   656篇
  国内免费   578篇
安全科学   1826篇
废物处理   127篇
环保管理   1008篇
综合类   2820篇
基础理论   352篇
污染及防治   319篇
评价与监测   325篇
社会与环境   138篇
灾害及防治   41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252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231篇
  2016年   201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404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397篇
  2006年   453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268篇
  2003年   251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177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2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6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5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Abstract:  We examined factors that may independently or synergistically contribute to amphibian population declines. We used epidemiologic case–control methodology to sample and analyze a large database develop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Arizona Game and Fish Department that describes historical and currently known ranid frog localities in Arizona, U.S.A. Sites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of target ranid species ( n = 324) were evaluated to identify locations where frogs had disappear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case sites) and locations where frog populations persisted (control sites). Between 1986 and 2003, 117 (36%) of the 324 sites became case sites, of which 105 were used in the analyses. An equal number of control sites were sampled to control for the effects of time. Risk factors, or predictor variables, were defined from environmental data summarized during site survey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data layers. We evaluated risk factors with univariate and multifactorial logistic-regression analyses to derive odds ratios (OR). Odds for local population disappearance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4 factors in the multifactorial model. Disappearance of frog population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OR = 2.7 for every 500 m, p < 0.01). Sites where disappearances occurred were 4.3 times more likely to have other nearby sites that also experienced disappearances (OR = 4.3, p < 0.01), whereas the odds of disappearance were 6.7 times less (OR = 0.15, p < 0.01) when there was a source population nearby. Sites with disappearances were 2.6 times more likely to have introduced crayfish than were control sites (OR = 2.6, p = 0.04). The identification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rog disappearances increases understanding of declines occurring in natural populations and aids in conservation efforts to reestablish and protect native ranids by identifying and prioritizing implicated threats.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冲击水浴喷雾式除尘器在柳钢焦化厂的应用试验情况,制作安装,调试运行后检测鉴定表明,冲击水浴喷雾式除尘器应用在冶金焦末粉尘上,不但操作简单,维护方便,除尘效率高,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廉,只有电除尘器或布袋除尘器的20%左右。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的昆虫病毒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流域已发现约130种昆虫病毒,其中多数属杆状病毒科。昆虫病毒作为杀虫剂在本地区广泛应用,防治棉花、森林、茶树、蔬菜和牧草上的害虫,克服了化学农药的一些缺点,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还进行了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研究,该系统的研制已用于高水平表达具有生物活性的外源基因产物,获得医药产品,或者组建更有效的基因工程病毒杀虫剂。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对企业特别是海外来大陆投资的企业,缺乏严格的安全管理手段,致使不少企业屡次出现安全事故。为了减少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企业安全度,要求企业在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的基础上。建立“以人为本。以制度和伦理道德为约束的人性化的安全管理系统”。本文给出了该系统的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探讨了相关的几个理论基础,最后给出了人性化安全管理的实质。通过该系统的管理执行,使企业在尊重人权、尊重生命的前提下发展壮大,最终实现安全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方冰雪灾害的特征与城市救灾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对2008年初中国南方所发生的冰雪灾害的损失、影响和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该次灾害具有受灾范围的全面性、灾害过程的发展性和救灾行动的艰难性等特征,阐明冰雪灾害在城市会造成停电停水、交通瘫痪和通讯中断等严重灾情,进而引发断油断粮、物价飞涨和人心恐慌等综合性灾害。通过冰雪灾害对城市救灾行动的总结,指出冰雪灾害给城市政府的深刻启示在于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张必须同时加强防灾救灾的软硬件建设,并提出城市必须采取持久开展防灾救灾知识宜传教育、大力加强防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制订各类灾害的专业性应急预案和努力构建协同联动救灾机制等对策,有效提升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Marincioni F 《Disasters》2007,31(4):459-476
A comparative survey of a diverse sample of 96 US and Italian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ies shows that the diffusion of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T) has transformed disaster communications. Although these technologies permit access to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massive amounts of disaster information with unprecedented speed and efficiency, barriers rooted in the various professional cultures still hinder the sharing of disaster knowledge. To be effective the available IT must be attuned to the unique settings and professional cultures of the local emergency management communities. Findings show that available technology, context, professional culture and interaction are key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knowledge transfer process. Cultural filters appear to influence emergency manag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 roles, their vision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technology to social issues, and their perspective on the transferability of disaster knowledge. Four cultural approaches to the application of IT to disaster communications are defined: technocentric; geographic,; anthropocentric; and ecocentric.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近年来的城市燃气管道事故抢险统计数据的分析与研究,管道事故抢险方案的选择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为了克服应急抢修方案的种种局限,笔者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了城市燃气管道事故应急抢修方案评价选择模型;考虑可靠性、抢修时间、事故损失、抢险费用、社会影响及政治影响等6类影响因素来评判抢修方案的优劣,可以科学合理地选择最佳的管道事故应急抢修方案,达到经济合理、快速可靠的目的;实例验证,评判模型对城市燃气管道事故抢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乡镇工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环境问题的评价分析,提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应按本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乡镇企业的特点,实施分区域、按行业、有重点地进行管理的防治战略。并建议我国环境管理在以城市和大工业为重点的同时,及早将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放在战略高度加以重视,切实加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VOCs排放特征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集成电路等电子器件产量不断增加.在集成电路制造的过程中,大量有机溶剂的使用导致VOCs的产生和排放,从而对大气环境造成影响.为掌握集成电路制造行业VOCs的排放特征,系统分析了其工艺流程和产排污环节,分析了行业废气收集和治理现状,通过对典型企业VOCs的排放监测,获得VOCs排放水平;采用排放因子法核算行业VOCs历史排放量,并基于行业排放特征及减排潜力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结果表明:在集成电路制造中,VOCs排放环节主要集中在光刻、清洗、去胶等过程,1 m2集成电路产量约使用87 g有机溶剂,VOCs产生量较大;通过采取高效的VOCs治理技术,集成电路制造行业有组织排放水平较低,平均浓度为2.1 mg·m-3,但厂界无组织排放浓度相对较高,平均浓度为0.78 mg·m-3,接近国家标准的排放限值.根据排放量核算结果,2011—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VOCs排放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主要受产量增加而相应污染控制技术水平提升有限的影响,无组织排放量比重大,占排放总量的38.1%~45.1%.  相似文献   
20.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病毒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需具备3个相互关联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其中传播途径是一个关键环节.从环境传播的角度,综述了包括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病毒能在多种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一定时间,进而可能通过物体表面进行环境传播,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物体材质、温度、湿度以及病毒载量等因素是影响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过程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病毒的环境传播防控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