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9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55篇
安全科学   307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277篇
综合类   592篇
基础理论   178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40篇
评价与监测   28篇
社会与环境   167篇
灾害及防治   8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The water–energy–food nexus is being promoted as a conceptual tool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rameworks for implementing nexus thinking, however, have failed to explicitly or adequately incorporat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perspectives. This is counterintuitive given that livelihoods are key to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critical review of nexus approaches and identify potential linkages with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theory and practice,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related dynamics between human population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uilding upon this review, we explore the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livelihood security’ – which encompasses a balance between natural resource supply and human demand on the environment to promote sustainability – and develop an integrated nexus-livelihoods framework for exa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livelihood security of a system. The outcome is an integrated framework with the capacity to measure and monitor environmental livelihood security of whole systems by accounting for the water, energy and food requisites for livelihoods at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and institutional levels. We anticipate this holistic approach will not only provi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achieving national and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rgets, but will also be effective for promoting equity amongst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in local and global development agendas.  相似文献   
142.
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农民工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制度不健全,遭遇市场风险的农民工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处境艰难。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提出了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的设想,即以健康保障、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为主体的过渡性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来衔接城乡社会保障。以适应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3.
中国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与现行关联法律配合协调的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安全法律保障关联法律具有基础性、发散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征,成为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建立的基础。资源安全法律保障与关联法律的配合协调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中国法律实现现代转型的需要.是法律体系建设的需要。同时.这种配合协调具有科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4.
为了探索珠江上游少数民族区域经济活动的累积环境效应与生态安全,我们选择三都水族自治县作为定位研究基地.对建国以来区域内经济活动变迁进行历史、现状研究和综合评估,揭示历史时期发展政策、发展模式、重大经济活动等人为扰动因素在区域生态环境系统退化过程中的作用.评估少数民族经济活动的累积环境效应与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5.
Temporal changes in abundance and biomass of picophytoplankton, heterotrophic pico-eukaryotes, and nanoplankton assemblages were investigated along a transect crossing the Adriatic Sea, from the Italian to the Croatian coast. This 15-months (June 1999-August 2000) investigation allowed comparing microbial parameters during summer 1999 (year without mucilage) and summer 2000 when a major mucilage event occurred. Pico- and nanoplankton assemblages display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summer periods. The main differences can be summarized as: (i) presence of cyanobacterial blooms (up to 108 cells l-1) in summer 2000, absent in summer 1999; (ii) an increasing fraction of heterotrophic pico-eukaryotes (up to 5.0 × 106 cells l-1) and heterotrophic nanoplankton (size 2-5 µm) during mucilage event; (iii) a reduced abundance of small-sized (2-3 µm) phototrophic nanoplankton in summer 2000. Changes in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signals of changes in trophic condition of the system, which resulted 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 small sized pico- and nanoheterotrophs. Data presented here indicated that mucilage ev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in ambient water and induced the amplification of 3-step microbial food chain. The potential use of the heterotrophic pico-eukaryotes for describing alterations of the trophic pathways during mucilage event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6.
空间冲突是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矛盾形成与激化的直接原因,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测度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冲突水平,对于优化区域发展模式、 避免区域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分析长株潭近年来空间格局变化的基础上,量化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外部压力值、 生态风险暴露值、 生态风险效应值3个因子,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对长株潭地区的空间冲突水平进行评估。研究表明: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的空间冲突作用强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93—2008年其冲突指数均值由0.264增长到0.323,且严重失控级别空间冲突的区域面积比例增幅最大,达1.07倍;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强度不同,林地、 耕地的空间冲突水平相对较低,建设用地的空间冲突水平较高;城乡过渡地带是空间格局变化最为频繁、 空间冲突最为激烈的区域,其次是城市内部,农村地区的空间冲突强度远远低于城市。  相似文献   
147.
基于PCR-TGGE技术的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负荷下单相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特征,在单相厌氧消化反应器负荷为2.0~8.5kg·m-·3d-1(以VS计)的不同负荷条件下取样,运用16SrDNA的PCR-TGGE技术对反应器内微生物进行动态追踪.同时,运用Dice系统和NMDS软件对PCR-TGGE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负荷为4.0~6.0kg·m-·3d-1时,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不大;负荷为6.0~7.0kg·m-·3d-1时,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较为明显;负荷分别为7.0~8.0kg·m-·3d-1及8.5kg·m-·3d-1时,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最为明显.纵观整个过程,在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反应器有机负荷在2.0~8.5kg·m-·3d-1下厌氧反应器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演替;负荷为7.0kg·m-·3d-1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丰富度最好.  相似文献   
148.
杂质对废塑料裂解产物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垃圾中分选出的废塑料混有大量杂质,杂质对现有废塑料裂解工艺有直接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对混有厨余、纸、织物和渣土等杂质的废塑料裂解产物和污染物排放进行了研究.同时检测和分析了厨余、纸、织物和沙土等常见杂质所含N、Cl、S元素向裂解油、裂解气中的迁移规律.研究表明,厨余的混入将对裂解油的产物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如热值降低至27 MJ/kg,油品的含水率高达25%以及多环芳烃含量大大提高,因而应在分选过程中除去.厨余、织物和纸张等杂质的混入导致裂解气体中污染物浓度的显著上升.渣土的混入对气体产物有有利影响,对油品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9.
餐厨垃圾综合资源化处理技术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淼  刘阳  卢海威  李娟  肖娟 《环境工程》2012,(Z2):321-322,423
在目前餐厨垃圾处理现状基础上,介绍了一种餐厨垃圾处理工艺,采用机械生物处理技术,包括收运系统、粉碎分选预处理、厌氧发酵生物处理、沼气热电联供、有机堆肥、废水处理、除臭系统多个环节,分离出油脂进行回收,垃圾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发电,沼渣进行堆肥,以期实现餐厨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解决"垃圾猪"、"地沟油"问题。  相似文献   
150.
水资源安全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之一,泉州市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论文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及基于因子分析的聚类分析法,对泉州市各县(区、市)2008年的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与分析,并评价了2000-2008年泉州市的水资源安全变化趋势,对2015及2020年的水资源安全进行预测。主要研究结论为:水资源处于安全状况的地区为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基本安全的地区为南安市、洛江区及泉港区;处于不安全的为鲤城区、丰泽区、惠安县;处于严重不安全的地区为晋江市和石狮市。评价年份内,2000年水资源安全保障程度最高,2004年水资源安全程度最低。在P=75%和P=90%的情况下,2015和2020年泉州市面临的水资源压力很大。针对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特征,提出了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程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