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375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27篇
环保管理   293篇
综合类   862篇
基础理论   128篇
污染及防治   102篇
评价与监测   94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10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石油污染地下水中细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采集了某废弃炼油厂的石油污染地下水样品,提取水中微生物总DNA,构建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通过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样品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文库中阳性克隆的16S rDNA序列分属10个细菌类群,分别为γ-Proteobacteria(49.1%)、α-Proteobacteria(12.9%)、β-Proteobacteria(11.1%)、Bacteroidetes(9.2%)、Verrucomicrobia(6.7%)、Acidobacteria(2.5%)、δ-Proteobacteria(1.2%)、Actinobacteria(1.2%)、Planctomycetes(0.6%)、Unidentifiedbacteria(5.5%).在这一生态系统中,γ-Proteobacteria类细菌占据主导地位,接近50%,尤其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微生物在文库中的比例达35.6%.该石油污染地下水样品中细菌与许多其它已知的降解菌亲缘关系较近,如鞘胺醇单胞菌(Sphingomonas)、红球菌(Rhodococcus)和短波单胞菌(B...  相似文献   
112.
为研究焦化厂地下水中美国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点和污染来源,本研究联合使用统计技术、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和风险商值法,深入分析了焦化厂地下水中PAHs的分布规律,定量解析了PAHs的污染来源,并且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科学评价.结果表明,焦化厂地下水中16种PAHs的总检出率较高,达到46.7%.地下水中∑16PAHs的浓度范围是n.d.~444.9μg·L-1,均值为1.88μg·L-1.不同生产车间地下水中PAHs的浓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污染最重的车间位于焦油精制区,地下水中∑16PAHs的浓度为444.92μg·L-1.应用PMF源解析模型,识别出该焦化厂地下水中PAHs有二类污染源:一是石油的燃烧源,二是煤和生物质燃烧以及石油类的泄漏,二种污染源对焦化厂地下水中PAHs的贡献率分别为38.6%和61.4%.焦化厂地下水中∑16PAHs处在高生态风险等级,且有53.4%的地下水采样点单体PAHs的生态风险处在高风险等...  相似文献   
113.
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下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地下水环境影响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在矿区建设生产前必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合某拟建整合灰岩矿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实例分析,确定了保护目标、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矿坑涌水量的计算、预测评价方法的选取等关键技术,以期为相似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4.
The vertical flow of water through horizontal layers of soil is considered using the Method of Lines. Continuity of mass principles are used to develop the interface boundary conditions, by introducing fictitious points at the interface, and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handled using explicit and iterative approximations. Both the pressure based, and the water content based forms of Richards' equation are solved using the Method of Lines. The solutions obtained are compared with some particular analytic solutions obtained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good accuracy can be achieved.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water content model can handle a large discontinuity at the interface when compared against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This result is also confirmed against a numerical example from the literature, and was effective for relatively dry initi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15.
Aquifer recharge,which uses urban stormwater,is an effective technique to control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groundwater overexploitation,while clogging problems in infiltration systems remain the key restricting factor in broadening its practice.Quant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logging process is still very poor.A laboratory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surface physical clogging processes,with the primary aim of developing a model for predicting suspended solid clogging processes before aquifer recharge projects start.The experiments investigated the clo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uspended solid sizes in recharge water by using a series of one-dimensional fine quartz sand colum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maller the suspended particles in recharge water,the farther the distance of movement and the larger the scope of clogging in porous media.Clogging extents in fine sand were 1 cm,for suspended particle size ranging from 0.075 to 0.0385 mm,and 2 cm,for particles less than 0.0385 mm.In addition,clogging development occurred more rapidly for smaller suspended solid particles.It took 48,42,and 36 hr respectively,for large-,medium-,and small-sized particles to reach pre-determined clogging standards.An empirical formula and iteration model for the surface clogging evolution process were derived.The verification results obtained from stormwater recharge into fine sand demonstrated that the model could reflect the real laws of the surface clogg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16.
某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预测及控制模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某危险废物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其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运用Visual Modflow建立填埋场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耦合模型,对填埋场防渗层发生渗漏后,渗滤液中Cr6+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过程以及地面硬化、防渗墙和排水沟3种污染控制措施对污染羽阻隔效果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Cr6+随地下水流方向运移形成污染羽,10 a后污染羽到达水塘边界,运移距离约为1 450 m,但随后10~20 a之间污染羽扩散范围没有明显扩大;地表硬化后,20 a内污染羽未扩散至水塘边界;防渗墙设置到上层含水层底部时,监测井Cr6+浓度高于未设置防渗墙时浓度,设置到下层含水层底部时,Cr6+浓度与设置于上层含水层时监测结果相反;排水沟日排水量达到2 642 m3时能有效控制污染羽扩散,20 a后污染羽尚未污染监测井;地表硬化与排水沟组合控制污染物扩散,效果最佳,同时排水沟日排水量可减少为1 878 m3.因此,当填埋场发生渗漏时,建议采用设置排水沟与周边地表硬化组合的地下水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7.
基于适时监测资料,对塔里木河下游2006年11月第11次输水停止后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化学特征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发现,塔里木河下游上段地下水埋深自2007年3月~2009年9月呈增加变化,地下水主要离子含量以增加变化为主;中段地下水埋深呈增加变化,但主要离子的含量以下降变化为主要特征;下段地下水埋深从2008年8月起呈减小变化趋势,地下水中主要离子含量随地下水位的上升而增加.在各断面距离输水河道远处,地下水埋深变化首先与断面距离水源地大西海子水库的远近有关,距离大西海子水库较近的英苏断面在输水间歇地下水埋深呈增加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喀尔达伊断面地下水埋深在输水间歇以增加变化为主;阿拉干和考干断面地下水埋深在2008年8月以后才开始受到输水的影响,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变化则表现出较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8.
丽江盆地地表-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丽江盆地-玉龙雪山地区采集白水河、三束河、哥吉河、束河河水及流域内地下水样品,使用离子色谱法分析了样品主要阴阳离子含量,研究了岩溶地区地表及地下水体的水化学特征、季节变化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均呈现弱碱性,主要离子组成以Ca2+和HCO3-为主,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54.8%和92.4%;不同季节河水的离子浓度差别较大,季风期离子浓度仅为西风期离子浓度的80%左右,表明季风期丰沛的大气降水输入对河水离子特征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河水离子浓度普遍低于盆地地下水主要阴阳离子浓度;河水和地下水的无机离子浓度都呈现出从高海拔到低海拔离子含量递增的规律.碳酸盐的风化溶解作用是水体离子的主要来源,季风期降水对水体的离子特征也有一定的影响,人类活动对人类聚居区部分天然水体已造成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19.
黄玉洁  张焕祯 《环境工程》2012,30(4):1-3,35
为了提高人造沸石对地下水中铬(Ⅵ)的去除能力,采用氯化铝对人造沸石进行改性。确定最佳改性条件:20%氯化铝溶液,液固比12 mL/g,室温下以180 r/min振荡改性8 h;最佳除Cr(Ⅵ)条件:pH值为4~8,液固比为33.3 mL/g,室温下水浴恒温振荡2 h。改性沸石对铬(Ⅵ)的吸附符合Langmuir及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由Langmuir吸附等温线可得其吸附容量为5.624 mg/g。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水样中铬(Ⅵ)浓度可由5 mg/L下降到0.026 mg/L,低于0.05 mg/L,满足GB/T 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相似文献   
120.
以铬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用零价铁作为反应介质设计了可渗透反应墙(PRB),对零价铁处理铬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和长期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对不同粒径的铁粉处理效果进行对比,发现铁粉粒径越小,处理效果越好。用铁粉作为PRB反应介质,对PRB处理铬污染地下水的长期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采用Fe0-PRB原位技术处理铬污染地下水,铁粉粒径越小处理废水的水质越好,但介质粒径越小,反应器渗透系数越小,处理水量显著减少;且铁粉在处理含铬废水时生成了大量的难溶化合物,容易造成填料堵塞,导致铁粉利用效率不高。因此有必要研制铁粉复合填料,增大填料的渗透性,提高填料处理含铬废水时铁粉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