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8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36篇
安全科学   156篇
废物处理   65篇
环保管理   261篇
综合类   814篇
基础理论   100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68篇
社会与环境   240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新型人工湿地对工业区降雨径流的净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东莞市同沙水库集水区内工业区降雨径流的水质、水量特征,采用新型折流式人工湿地对其进行模拟及实地降雨径流净化研究.对人工湿地不同运行阶段模拟降雨径流的净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COD、SS、TN、TP、NH4+-N以及重金属Pb、Zn、Cu在湿地系统中的沿程变化,探讨它们的主要去除机制.模拟净化研究中,除TN外,湿地系统出水各污染物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质量标准,TN达Ⅳ类标准;且大部分污染物在湿地前端被去除.实地降雨径流净化研究中,COD、SS、TN、TP及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9%、97.0%、83.4%、92.2%、90.0%;重金属Pb、Zn、Cu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4%、94.1%、93.6%,出水均能达地表Ⅲ类水标准.研究表明,折流式人工湿地系统对工业区降雨径流的净化效果显著,湿地系统具有较强抗冲击负荷能力.另外,小幅温度变化对湿地系统中污染物的去除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2.
利用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探寻土壤碳源和迁移转化过程.在北京市首钢烧结厂和通州永乐店分别采集了2条土壤剖面,对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含量和同位素组成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钢工业区烧结厂和城郊土壤样品有机碳含量相差很大,表层土最高含量分别是4.4%和0.8%;首钢烧结厂附近土壤样品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仅...  相似文献   
993.
文章简要论述了国内外工业废水的鱼类急性毒性试验技术的发展和现状。运用3~5种小型鱼类组合技术方法对数十家企业工业废水进行急性毒性测试,可显著提高该技术方法毒性测试的灵敏性和毒性判断的可靠性,并显著缩短试验时间。根据工业废水组分及生物毒性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鱼类对同一毒性和同一种鱼类对不同毒性的敏感反应具有差异性的特点,着重探讨和论述了支持用多种鱼组合(同时)测试工业废水急性毒性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4.
以南方某工业园区为例,研究了水污染预警溯源技术在园区企业污水排放精准监管中的应用。该技术提出污染源“水质指纹”概念,即每种污染源都有其唯一对应的水质指纹,以此进行污染排放源的识别。利用该技术监管企业排污,能准确监测到水质异常并发出预警,快速定位到嫌疑排污企业,从而可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有效提升水环境监管工作效率。利用水质指纹识别技术,不仅可以识别企业超标排放和暗管偷排,而且可以进行污染路径溯源。案例研究表明,这项技术在水污染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5.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ends in industrial water intake, discharge, recycling, and gross water use to see whether or not the 1972 Clean Water Act (CWA) has had an impact on industrial effluent discharge. Quinquennial Census data indicate that the levels of discharge, both generally and per unit of product, have been falling for as long as these data have been gathered. Trends in gross water use and recycling ratios suggest that during the 25 years of record production processes were gradually modified so that less total water was discharged and less was used per unit of output. Untreated discharge as a percent of all discharge fell fairly steadily across all industries until 1973 and continued to fall in 1978 in the major BOD-discharging industries. By 1978, 75 percent of the pulp and paper effluent and 40 percent of the food processing effluent was treated. The consistent increase in treated discharge in the pulp and paper mills, with their large component of BOD-related process discharge, was not matched by parallel trends in the steel, petroleum, and chemicals industries with their relatively smaller amounts (and percents) of process discharge. This suggests that the CWA may have been responsible in part for the change in the former. In the pulp and paper industry, there i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CWA has influenced wastewater discharge. Although, for the century as a whole, pulp and paper mills discharged less water, and more discharge was treated, in 1978 than in 1973, these trends were especially dramatic among firms in the Northeast where controls were likely to have been most stringent. Finally, using the only direct evidence we have, it appears that the drop in discharge levels and the increasing amounts of treatment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amount of BOD discharged to surface and ground water. In 1973 the pulp and paper mills in Wisconsin discharged an average of about 868,000 lbs/day; by 1982, despite increased levels of production, they discharged less than 10 percent of tha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dustrial water use changed over the 25 years of record. Although the evidence is circumstantial, it appears that the CWA and the environmental ethic which spawned it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some aspects of the shifts.  相似文献   
996.
采用MIE-D1.2型最小点火能测试装置及20 L球型粉尘爆炸测试装置,对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碳黑混合体系粉尘的爆炸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过74μm、58μm、47μm孔径筛的粉尘对静电火花敏感,其最小点火能表征值分别为610 mJ、361 mJ、201 mJ。随粉尘质量浓度增加,最小点火能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规律。随粉尘粒径减小,最小点火能与粉尘质量浓度变化关系曲线向低粉尘质量浓度和低点火能量方向偏移,且对应的最敏感爆炸质量浓度从500 g/m~3降至200 g/m~3。随粉尘质量浓度增加,过147μm、74μm、47μm孔径筛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碳黑混合体系粉尘爆炸压力及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在相同粉尘质量浓度下,中位径小于74μm的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碳黑混合体系粉尘,粉尘的爆炸压力增幅明显减小。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碳黑混合体系粉尘爆炸下限质量浓度为25 g/m~3,最大爆炸指数为14.636 MPa·m/s,爆炸危险等级划分为St1。  相似文献   
997.
通过现场采样和过程模型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典型退役工业固废填埋场地(DISWL)原位开发条件下的健康风险及长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近20a的浸出和降解,86%的废物浸出浓度依然处于有害水平,70%的废物不宜直接作为建设用地土壤.直接作为建筑用地开发利用条件下,由于DISWL的性能退化会导致有害组分的浸出和渗漏增加,由此导致地下水水质超标概率经历从无(短期)到有(中期,个别物质如总氰化物T-CN和易释放氰化物F-CN),再到后期的较大概率超标(T-CN和F-CN)的渐变过程;同时,场地利用过程的健康风险也逐步增加,来自于As的致癌风险和自于T-CN的非致癌风险,分别超过风险可接受水平的81~179倍和55.32~224.3倍.上述结果提示DISWL场地开发再利用的风险评估和管控策略应重点考虑长期风险.对于长期风险不可接受的场地,通过降低废物中毒性物质的浸出浓度可实现长期风险可接受,并提出了相应浸出浓度限值的计算框架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8.
石化产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但其大量的碳排放却给环境造成严重负担,因此提倡石化产业低碳发展能有效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与环境绿色均衡发展.基于产业转移视角,分析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现状;运用对数平均迪式分解(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法分解并分析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在三地的作用效果,进而借助产业竞争力系数佐证碳排放量影响因素作用效果在区域间的关联性;最后通过合理调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能源结构,将未调整和调整后的能源结构类型分别设置为基准情境和低碳情境,利用SPSS拟合最优曲线来预测2017-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减排潜力.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386.79×104 t,碳排放强度由0.77 t/(104元)降至0.31 t/(104元).②2007-2016年,能源强度因素使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减少13 663.77×104 t,其贡献率高达148.38%;人均GDP因素促使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增加12 327.10×104 t,贡献率达110.69%.③对于石化产业竞争力系数,北京市由0.03降至-0.02,为三地石化产业转出地;河北省由-0.14增至0.16,为转入地.④在低碳情境下,2020年、2030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分别比基准情境减少502.84×104、528.95×104 t,碳排放强度分别降至0.19、0.17 t/(104元),均达到发展目标的要求.研究显示,2007-2016年京津冀区域石化产业碳排放量逐年上升,承受巨大减排压力,该区域可以通过调整石化产业能源结构来挖掘碳减排潜力,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99.
天山北坡经济带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最大的综合经济带之一,其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模式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区域绿色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引入区位熵的概念,从空间维度对天山北坡经济带各经济区主导行业进行分析,并采用情景分析方法从时间维度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不同经济发展情景下的污染物减排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区位熵分析结果显示,石化、冶金、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煤炭、能源供应等行业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主导行业,占天山北坡经济带工业总产值的84%.②情景分析结果显示,与2014年相比,情景1(现状情景)下天山北坡经济带2020年CODCr和SO2排放量将会增加90.86%和194.26%,情景2(产业结构调整情景)下将分别增加66.48%和84.97%,情景3(科技创新情景)下将分别增加42.34%和113.77%,情景4(生态工业园情景)下则分别降低8.39%和8.77%.③在污染物减排方面,情景4下CODCr和SO2排放量分别较情景1降低52.00%和69.00%.④根据情景分析结果,特别是生态工业园情景下的减排潜力,结合目前天山北坡经济带6个经济区主导行业发展现状,从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产业维度提出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工业绿色发展策略,主要包括积极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开展技术创新等.   相似文献   
1000.
为分析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以2002年、2007年和2012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投入产出表、排水估计量为基础,利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法对各省市数据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对驱动产业排水量变化的因素进行分解及定量评估,包括节水减排效应、投入结构效应、需求结构效应及规模效应.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产业排水量由增长趋势变为下降趋势,2002—2007年排水量增长了16.9%,2007—2012年排水量降低了0.4%,2002年、2007年、2012年产业平均耗水率为46%,上海市、江苏省等省市产业排水量下降趋势明显.②规模效应是驱动各省市产业排水增加的主要因素,其在2002—2007年、2007—2012年带动排水量分别增长了67%和61%;规模效应影响逐渐分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规模效应带动产业排水量增幅逐渐减弱.③节水减排效应是驱动排水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其在2002—2007年、2007—2012年带动排水量分别减少了35%和60%,节水减排效应影响逐渐增强,各省市排水强度明显降低.④长江经济带大部分省市的需求结构效应驱动产业排水量不断减少,其驱动力的绝对值呈增长趋势;投入结构效应对产业排水量的驱动力较弱且变化规律性不明显.建议长江经济带通过技术进步、应用创新等提高清洁生产能力,通过需求及投入结构优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对进一步降低产业排水量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