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17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211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261.
野外模拟扰动方式对太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浮游植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产者,扰动是水体的固有特征.为探究扰动方式对浮游植物的影响,通过野外模拟试验探讨不同扰动方式(持续扰动和间歇扰动)对太湖浮游植物的影响,并在试验期间测定各扰动条件下浮游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对照组、间歇扰动组和持续扰动组中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92、19.42、58.27 mg/L,平均细胞密度为1.06×108、1.23×108、3.48×108 L-1,持续扰动组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间歇扰动组.②在间歇扰动组中,浮游植物优势种始终是微囊藻,其占比平均值为84.61%;对照组和持续扰动组中,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由微囊藻逐渐转变为湖生伪鱼腥藻,其中微囊藻占比从试验开始时的77.84%到试验结束时分别降至4.72%和5.62%,而湖生伪鱼腥藻从试验开始时的0.55%到试验结束时分别升至94.40%和90.52%.③对照组、间歇扰动组和持续扰动组中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1.02、1.03和1.63,持续扰动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间歇扰动组.研究显示,在该试验条件下,间歇扰动有利于维持微囊藻在太湖浮游植物中的优势地位,同时表明扰动方式显著影响太湖浮游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262.
利用3种不同型号激光雷达在广州番禺大气成分观测站开展外场同步对比观测实验.通过全球地基气溶胶监测网(AERONET)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验证了3种激光雷达原始信号反演消光系数的可靠性.同时对比探讨了激光雷达低层反演能见度产品与能见度仪的相关性;对比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同化系统模式(NCEP-GDAS)模拟结果讨论了激光雷达对混合层高度反演的有效性.最后利用个例分析揭示不同天气型下污染物可能的外源输送和本地积累.量化分析结果表明:3部激光雷达反演的能见度与能见度仪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7以上,混合层高度均与NCEP-GDAS模式计算的混合层高度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与模拟结果相比,白天混合层高度在霾天气时相对较低,更能有效的揭示霾天气,亦可反映夜间间歇性湍流特性.应用分析表明:3部激光雷达均能较为一致的监测污染物的输送和本地的累积.外来输送主要以弱冷空气输送型为例,分析个例(2014年11月21~22日、24~25日)表明:后一过程(24~25日)由于夜间混合层高度(MLH)低,导致上层的粒子无法下传,污染物聚集在0.8km,且快速过境了,而前一过程(21~22日)整层输送,导致了近地层相对高的PM2.5浓度;本地累积主要以冷高出海型为例(2014年11月25日20:00~27日20:00),逆温与低的地表通风系数共同造成了前一时段(25日20:00~26日20:00)的消光明显高于后一时段(26日20:00~27日20:00).  相似文献   
263.
间歇曝气下短程硝化耦合污泥微膨胀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污泥微膨胀耦合短程硝化是一种利用低溶解氧(DO)引发丝状菌有限繁殖和亚硝酸盐(NO-2-N)积累来协同提高氮的去除率并降低能耗的新工艺.为分析该工艺启动的可行性和长期稳定性,采用两个间歇式反应器(SBR)并通过调整曝气方式,考察低DO(0.3~0.8 mg·L-1)下污泥沉降性、亚硝酸盐累积率(NAR)、总氮的去除特性、优势丝状菌和硝化菌群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缺氧∶好氧=15 min∶30 min的间歇曝气运行方式下,可以实现NAR约为50%和稳定的污泥微膨胀,污泥体积指数(SVI)稳定在170~200 m L·g-1.实时连续曝气可以实现NAR为95%以上,并且NO-2-N的累积引发了以Type 0092型为优势丝状菌的污泥微膨胀,但无法长期维持.改变运行方式为间歇曝气,运行60 d左右可以实现短程硝化和微膨胀耦合及长期稳定维持,TN的去除率稳定在66%.FISH分析间歇曝气引发污泥微膨胀主要丝状菌是M.parvicella和Type 0092型.Q-PCR对硝化菌群定量分析得出SBR A初期和末期AOB占全菌的比例分别由0.53%提高到2.19%,NOB由17.5%降至3.2%.SBR B里AOB由0.51%提高到1.53%,而NOB由18.05%降至11.01%.  相似文献   
264.
生物炭添加对曝气人工湿地脱氮及氧化亚氮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宁  黄磊  罗星  梁岩  王燕  陈玉成 《环境科学》2018,39(10):4505-4511
尽管增加曝气会提升潜流人工湿地中溶解氧(DO)浓度,改善污染物去除效果,但由于湿地中氧扩散条件差,易引起DO分布不均,导致氧化亚氮(N_2O)的排放.生物炭由于孔隙率大、比表面积大,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传统湿地系统,实现强化脱氮和温室气体减排.为了探讨生物炭对曝气潜流湿地的影响,本实验在温室内构建曝气生物炭潜流湿地(SW),以常规曝气潜流湿地(CW)作为参照,探究生物炭投加对湿地系统脱氮性能及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SW系统曝气段平均DO浓度为2.66 mg·L~(-1),较CW提高了0.42 mg·L~(-1).SW系统平均出水NH_4~+-N和总氮(TN)浓度为0.17 mg·L~(-1)和1.98 mg·L~(-1),去除率分别达到99.5%和95.0%,较CW提高了5.1%和6.9%.生物炭的投加对湿地系统有机物污染去除效果无显著影响(P0.05),出水化学需氧量(COD)稳定在25 mg·L~(-1),去除率达到94.0%.SW系统中N_2O的平均释放速率为0.27 mg·(m~2·h)~(-1),较CW系统降低了70.7%.因此,生物炭投加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来强化曝气湿地系统脱氮,实现N_2O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265.
PM2.5和O3浓度超标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特征,研究两种典型污染时段的细颗粒化学组成、混合状态和来源对治理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11月10—20日广东省鹤山市先后出现了PM2.5和O3超标的污染事件.污染期间,采用SPAMS(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对细颗粒进行实时采样分析,共采集到有正负化学组成信息的颗粒422 944个,占总颗粒数的19.2%.基于单颗粒质谱数据特征,使用自适应共振神经元网络算法(ART-2a),对单颗粒数据进行自适应分类.颗粒物划分为OC(有机碳)、EC(元素碳)、ECOC(元素-有机碳混合)、HOC(高分子有机碳)、Pb-rich(富铅)、Si-rich(富硅)、LEV(左旋葡聚糖)、K-Secondary(钾二次)、Na-rich(海盐)和HM(重金属)颗粒共10类.结果表明:两个PM2.5污染时段EC颗粒和K-Secondary颗粒的占比高,EC颗粒分别占46.5%和61.1%,K-Secondary颗粒分别占14.3%和10.3%;O3污染时段EC颗粒占比(39.4%)最高,其次是OC颗粒占比17.0%;两种污染时段OC组分与HSO4-和NO3-的混合程度都有明显的上升,说明污染有利于有机气溶胶的老化.由源解析结果可知,PM2.5污染时段,细颗粒主要来源于燃煤、机动车尾气和扬尘,而O3污染时段细颗粒主要来源于燃煤、生物质燃烧和扬尘;此外,两种污染时段燃煤源对细颗粒的贡献都有较大提升.研究显示,控制燃煤源的排放对污染物的降低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66.
简要回顾了潮汐河口环流、湍流、混合与层化的基本物理概念、内涵、研究方法、研究成果,指出了主要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不考虑悬沙和风浪的影响。经典的河口环流也因潮汐应变的出现而受到挑战,河口环流由重力环流和潮汐应变环流构成。“涡黏度-剪切协方差(ESCO)”概念的提出,又区分出重力ESCO环流与潮汐ESCO环流。横向环流,尤其具有曲率的弯道中的横向环流,也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涡度方法的应用,揭示横向环流不仅由各种不同物理机制造成,而且对纵向河口重力环流有重要的影响。分层流中剪切湍流的理论加深了人们对潮汐河口湍流、混合的物理学的认识,势能差异方程更是使得定量理解潮汐河口混合与层化的三维时间、空间变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67.
设计了具有气液固三相收集功能的强制通风自动搅拌好氧堆肥反应器,并对其进行了好氧堆肥性能试验,通过监测温度、p H、含水率、COD、BOD_5、重金属(Cu)、种子发芽率、热值等指标来判定堆肥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使堆肥周期大大缩短,COD、BOD_5及生物毒性降低明显,45 d后堆体基本腐熟且稳定,堆体减量30%,堆肥效果良好。独有的"耙形"搅拌有利于减少物料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的差异,加快了反应进程。底部二级过滤系统有利于改善渗滤液质量,方便渗滤液的收集及回灌。该反应器可为小型禽畜粪便堆肥反应器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8.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in the workplac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which affects workers’ health. During 2011 in Poland, 14,781 workers were exposed to a cold working environment, i.e., 3.8% of persons employed in hazardous work conditi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ardiovascular response to continuous (4 °C for 60 min) and intermittent (10 min at 4 °C and 10 min at room temperature alternately) exposure to the cold in 30 healthy men aged 20–27 years. Peripheral blood flow was assessed with impedance plethysmography. Heart rate and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were monitored with the Holter system. Having assessed the results, it is difficult to say which kind of exposure has a more severe impact on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Longer observation and a more detailed analysis would be necessary (e.g., Doppler echocardiography).  相似文献   
269.
The arsenic contamination in soil-water-plant systems is a major concern of where, the groundwater is being contaminated with arsenic (above 0.01 mg/L)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with organic matter to find out the reducing e ect on arsenic load to rice (cv. Khitish). It was observed that intermittent ponding reduced arsenic uptake (23.33% in root, 13.84% in shoot and 19.84% in leaf) at panicle initiation stage, instead of continuous ponding. A decreasing trend of arsenic accumulation (root > straw > husk > whole grain > milled grain) was observed in di erent plant parts at harvest. Combined applications of lathyrus + vermicompost + poultry manure reduced arsenic transport in plant parts (root, straw, husk, whole grains and milled grain)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at par (p > 0.05) with chopped rice straw (5 tons/ha ) + lathyrus green manuring (5 tons/ha) in comparison to control and corresponding soil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arsenic with phosphorus (grain P with arsenic in di erent parts R2= 0.627–0.726 at p > 0.01) was observed. Similarly, soil arsenic ha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oil available phosphorus (R2 = 0.822 at p > 0.001) followed by soil nitrogen (R2= 0.762 at p > 0.01) and soil potassium (R2 = 0.626 at p > 0.01). Hence, e ective management of contaminated irrigation water along with organic matter could reduce the arsenic build up to plants and soil.  相似文献   
270.
间歇曝气法处理青霉素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间歇曝气法处理青霉素废水过程中pH值、处理周期、温度、冲击负荷对处理效果的影响。该法中的兼氧及好氧菌能在不需对青霉素废水中的SO4^2-和“1231”进行物化预处理的前提下有效地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进水COD浓度可达10000mg/1,COD去除率在85%以上,投配负荷达7kgCOD/m^3·d,最大冲击负荷达14kgCOD/m^3·d。青霉素废水中“1231”产生的泡沫不会影响SBR处理装置的正常运行。在曝气过程中泡沫可自行消失。“1231”去除率高达97%以上。提出间歇曝气法是处理青霉素废水一条较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