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3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328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86篇
综合类   565篇
基础理论   210篇
污染及防治   175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食品安全事关人类生命健康.食品污染始于农田耕地,还包括生产制造、包装、贮存、运输、加工等环节,每个步骤处理不当都可能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农田为食物来源的基石,是空气、水体中污染物的汇,随着城市的扩张,人类经济活动导致农田污染加剧.人类从食物中摄取污染物与经口、呼吸、皮肤的途径一样,是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不可缺少的考量因素之一.我国对食品安全非常重视,2010年1月原卫生部根据《食品安全法》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试行),这两份文件涵盖了从土壤到餐桌一系列的风险过程.但由于每个过程产生的原因、污染物影响机制均不同,规定离具体实际应用目标还很远.2014年环保部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为根本,为加强污染场地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范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发布了《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该文建立了土壤污染造成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操作方法.然而导则考虑了经口、皮肤、呼吸及饮用地下水等9种暴露途径和评估模型,唯独缺少经食物链暴露这一重要途径的相关内容.本文以英、美两国食物链途径的场地污染风险评估为依据开展了详细探讨,深入分析了评估程序中关于土地利用方式的分类、目标人群暴露特征、污染物在食物链中传输路径、模型选取及暴露参数等内容,以期为我国制定《食物链暴露途径风险评估导则》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72.
典型河谷城市儿童土壤与灰尘铅暴露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评价河谷型城市土壤与灰尘铅对城市儿童健康的影响与风险,结合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陕西渭河谷地典型工业城市宝鸡、西安、渭南和铜川为研究区域,以定量分析河谷型城市儿童环境铅暴露为核心,收集4个城市土壤与灰尘分析样品总计243个。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了4个城市土壤与灰尘铅的含量;采用BCR连续形态分级法探究了城市土壤与灰尘重金属铅地球化学形态分布与迁移特征;根据US EPA污染物暴露与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城市儿童铅暴露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渭河谷地典型城市宝鸡、铜川、西安和渭南城市土壤与灰尘铅浓度(X±SD)分别为(409.2±52.54)和(624.70±66.15)mg·kg-1、(357.47±41.37)和(592.60±36.78)mg·kg-1、(61.4±13.31)和(78.42±14.89)mg·kg-1、(46.71±12.11)和(64.7±13.76)mg·kg-1,均高出陕西省土壤铅背景值;污染水平依次为宝鸡铜川西安渭南。4个河谷型城市土壤与灰尘重金属铅发生整体迁移的趋势为:宝鸡城市灰尘(90.71%)西安城市灰尘(84.74%)≥宝鸡城市土壤(83.12%)渭南城市灰尘(74.89%)≥西安城市土壤(74.50%)铜川城市灰尘(72.49%)铜川城市土壤(57.50%)渭南城市土壤(53.79%)。可见,铅在均在城市灰尘中的迁移趋势远大于相应的城市土壤。4个城市土壤与灰尘均表现出较大的儿童暴露致癌风险,宝鸡和铜川城市儿童土壤与灰尘铅暴露也分别存在非致癌风险,风险程度依次为宝鸡铜川西安渭南。儿童铅暴露致癌与非致癌风险程度与其城市土壤和灰尘中铅可氧化态分布呈相似的规律,表明碱性的城市土壤与城市灰尘(p H7)中可氧化态铅可能是导致河谷型城市儿童铅暴露风险和儿童血铅污染的主要形态和因素。由此,城市燃煤排放与含铅制品的加工等活动可能是渭河谷地河谷型城市儿童血铅与铅暴露最主要的贡献源,必须采取长期有效的监测与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73.
中国环境基准研究重点方向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环境基准是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是依据特定对象在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数据,以及与环境要素的剂量效应关系数据,通过科学判断得出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前沿学科领域。国家环境基准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环境基准研究的学科特点和国际前沿,结合国家科技需求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环境基准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1)环境基准的理论与方法学;2)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库;3)基准目标污染物的筛选甄别和优先排序技术;4)水体营养物基准;5)生物测试与毒性评价技术;6)人体暴露评价理论与相关技术;7)环境基准的审核和校对;8)环境基准与标准转化理论及其对环境管理支撑技术。本文从环境基准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与环境基准研究紧密相关的8个重点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未来重点研究内容。同时指出,这些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环境基准研究的根本,未来环境基准的长期战略发展必将是建立在各个重要方向长足发展的基础之上,环境基准研究也必带动这些方向的共同蓬勃发展,为环境地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74.
随机采集广州地区非职业PCBs(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多氯联苯)暴露单胎孕妇分娩时羊水,分析羊水中PCBs浓度水平;结合孕妇临床资料(年龄、孕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以及孕妇居住环境信息等,阐明了广州地区非职业暴露孕妇羊水PCBs蓄积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33PCBs浓度为15.91-324.38 ng·g-1,平均值为114.34±83.52 ng·g-1,中值为84.8 5ng·g-1;其中十氯含量最低,平均浓度为2.66±3.46 ng·g-1,中值为1.47 ng·g-1;六氯PCBs含量最高,平均浓度为28.79±33.84 ng·g-1,中值为17.48 ng·g-1。样本中有31种PCBs同分异构体在孕妇羊水中检出,分别为PCB 8、28、30、49、52、70、74、77、82、87、99、101、105、114、118、126、128、138、153、156、158、166、169、170、179、180、183、187、189、198和209;羊水主要的PCBs暴露以五氯PCBs、六氯PCBs和七氯PCBs为主,主要的同分异构体为PCB 138(4.73%)、179(4.15%)、153(3.92%)、183(3.89%)、166(3.77%)、187(3.74%)以及180(3.67%);暴露水平与美国、西班牙、加拿大等地区相比属于严重水平。统计结果显示,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和孕周与PCBs蓄积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工业区居住的孕妇相与非工业区居住孕妇相比,上述统计结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5.
聚苯乙烯微塑料单独或与镉共同暴露诱导肝细胞铁死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易吸附并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等,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中,对人体的危害正受到广泛关注.微塑料与其吸附污染物引发的复合毒性效应及机制是目前微塑料环境毒理学评价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聚苯乙烯微塑料和镉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的诱导作用,发现微塑料和镉暴露诱导肝细胞线粒体形态异常和线粒体嵴减少、GSH水平下降、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关键铁死亡调节蛋白GPX4表达量降低,证实微塑料和镉暴露可诱导肝细胞发生铁死亡;同时不同铁死亡抑制剂及毒性检测指标的测定还表明,Cd2+主要通过抑制膜脂修复膜GPX4活性,引起脂质过氧化,导致铁死亡发生;聚苯乙烯微塑料主要通过刺激活性氧产生促进铁死亡;二者复合体可同时通过活性氧和抑制酶活等方式促进铁死亡发生,但其发生程度弱于Cd2+,可能是由于复合体中Cd2+呈吸附态降低其部分毒性所致.本文预期将为深入评价微塑料与镉的复合毒性效应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微塑料与其它共存的有毒组分的复合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6.
77.
目的 研究2种防护涂层体系在湿热海洋环境下自然暴露3 a的防护性能劣化规律。方法 确定试验件为钢–铝(钢)螺接连接件,试验地点为海南万宁,并按周期测得不同暴露时间下涂层A和涂层B的外观形貌、色差、光泽度、表面傅里叶红外光谱、电化学阻抗的相关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测试结果,判断2种涂层在不同暴露时间下的劣化程度,并最终得到其劣化规律。结果 涂层A自然暴露1 a老化严重,紧固件区域涂层剥落,平板区域失光率约为75%,阻抗模量降低5个数量级,色差ΔE*为5(轻微变色),涂层有机基团老化降解严重。涂层B自然暴露2 a,老化较严重,紧固件区域涂层剥落、生锈,平板失光率约为20%,阻抗模量降低2个数量级,色差ΔE*为11(严重变色),涂层有机基团轻微老化降解。结论 对于螺钉连接结构,连接区域不仅更容易被腐蚀,而且增加了附近平板区域的不一致性。涂层体系B的保护能力优于涂层体系A,涂层体系B的有效保护时间约为2 a,而涂层体系A则不到1 a。  相似文献   
78.
目的将3种高分子材料以及3种车用外饰材料分别投放在中国海南琼海和美国佛罗里达州2种典型湿热环境中进行户外曝晒试验,研究气候相似的2种地区的试验相关性。方法通过测试相同时间间隔下不同材料在2处试验场曝晒过程中的黄变程度,表征材料的老化现象。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的统计方法,研究材料在2个地区相同时间节点的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并利用时间同轴的作图方法比较2个地区严酷度的差异。结果琼海与佛罗里达州2个地区在各个时间节点的相关系数接近于1,且在材料黄变方面呈现一定比例关系。结论琼海和佛罗里达州2个地区的试验结果呈现出较好的相关性,且严酷度比值约为琼海︰佛罗里达=1︰1.19。  相似文献   
79.
张建华  殷鹏  张雷  尹洪斌 《环境科学》2023,44(2):828-838
底泥疏浚对湖泊内源削减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治理的重要技术之一.以太湖疏浚区为对象,估算了近十余年疏浚对内源负荷的削减量,并评估了太湖北部竺山湖和梅梁湖的底泥疏浚效果.结果表明,太湖累计疏浚的4 200万m3底泥,共计清除了底泥中氮约6.26万t,总磷约1.83万t,有机质约117万t,相当于清除了蓄积于底泥中二十余年的外源污染物输入量.对于外源控制较好的梅梁湖,底泥疏浚后5 a内水质改善明显,随后出现反弹,但仍有效削减了表层底泥总氮和总磷含量.相反,对于外源输入仍较大的竺山湖,疏浚十余年后,底泥内源又回复到浚前水平.对竺山湖疏浚区开展了长达6 a的底栖生物群落跟踪评估,发现疏浚初期对底栖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浚后2 a,底栖生物密度与生物量等指标已接近浚前水平. 6 a后,疏浚区与未疏浚区的底栖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已无差别.结果也表明,底泥疏浚对湖体内源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且疏浚效果维持程度与外源输入强度密切相关.此外,长期来看,疏浚区底栖生物群落依靠自恢复能力可达到浚前水平,疏浚不会对底栖生物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80.
In 1996 the Swedish Poisons Information Centre performed a follow-up study concerning poisonings related to ‘do-it-yourself’ activities. The study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Public Health in Sweden. The objectives were to investigate and define monthly variations, route of exposure, type of products and, in particular, exposures to corrosives, age and sex groups, place of treatment, severity of symptoms, place of the accident, special risk products and risk situations. The Poisons Information Centre was contacted concerning 1609 cases, with a peak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There was no or uncertain connection between exposure and symptoms in 117 cases. This means that 1492 cases were left to study. Inhalation and eye exposure were the predominant routes, followed by skin exposure and ingestion. Cleaning agents were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products involved. Of the 1492 cases included in the study 1033 were possible to follow up. Among these, 20–29 year olds and 30–39 year olds predominated, and there was a dominance for men. In total, 28% of those exposed were subject to medical attention, either in hospital or in outpatient clinics. According to the Poisoning Severity Score 78% had mild (grade 1) and 7% moderate (grade 2) symptoms. There were no severe intoxications and no deaths. Severity grade 2 occurred 3.6 times more often among those with exposures involving risk of corrosive damage than among others in the study population. Most accidents occurred in the home. Special risk products and risk situations were exposure to corrosive products, release of chlorine when mixing hypochlorite and acid, ‘fire-eating’, siphoning gasoline and diesel fuel, welding, and inhalation of carbon monoxide from exhaust gases. The Swedish Poisons Information Centre registered 1609 cases of poisoning accidents during ‘do-it-yourself’ activities, which means an average of four to five cases per day. Although this type of accidents is not uncommon, significant poisoning seems to be rare. Some special risk situations wer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