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72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26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77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Bolton M  Jeffrey A 《Disasters》2008,32(4):586-608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interventions in Bosnia-Herzegovina(1) and Iraq,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have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delivering humanitarian relief, encouraging participation in new systems of government, and advocating on behalf of marginalised groups. Although intervening agencies have framed such autonomous organisations as unquestionably virtuous, scholars have increasingly questioned the agency of NGOs, pointing to the constraining effects of funding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is body of work by offering a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legislation requiring NGOs to register with nascent state institutions. Drawing on case study material from Bosnia and Iraq, it argues that NGO registration should not be dismissed as a technical or legal matter, but that it should be embraced as a significant political practice embedded in relations of power. Registration legislation has increased the transparency of NGO funding origins and institutional practices, yet it has simultaneously acted as a barrier to smaller organisations and led to the transmission of international objectives through civil society entities.  相似文献   
202.
汶川大地震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再一次提醒国内外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必须注重发挥科学技术和国际合作在灾害防治和抗灾救助中的巨大作用。从当前国际减灾救援所面临的挑战出发,通过总结中国减灾国际合作的发展过程、发展现状以及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减灾国际合作所发挥的作用,论述了在中国加强国际减灾合作的必要性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以期为灾区的恢复重建和科学总结抗震救灾经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3.
农业信息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农业信息资源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实践印证.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结合美国、欧盟、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比较分析了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共性经验和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了国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中国的重要启示:突出国家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主体地位,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注重农业信息资源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结合.为了提高中国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本文给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强化农业信息资源开发队伍的建设力度,提高现有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事程度,增强农业信意资源的社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4.
为研究我国中部6省近15a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成效,探索提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水平路径,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测度指标体系,采用EMS3.1软件测度了我国中部6省80个地级单元2000~2014年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结合GeoDa095i软件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时空分异格局及空间关联性;在分析影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机制的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我国中部6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间处于DEA有效的地市数量逐渐增加,处于波动上升的地市有52个,呈现下降趋势的有28个,省会城市及其周边地区DEA效率值相对高于其他地区;(2)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空间分异显著,具有明显的空间群聚效应;(3)产业支撑因子、产业吸引因子、产业发展因子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效率影响较为显著,而产业鉴别因子影响相对较弱。影响因素回归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客运总量、职工平均工资、人均GDP、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基于研究结果对中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5.
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是最大的外部性问题。IPCC报告显示,实现本世纪末温度升高不超过2度的目标,需要全球经济和能源系统深度的低碳转型,并在本世纪下半叶达到温室气体的净零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技术创新与合作需求。2015年底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了落实技术开发与转让的长期愿景,主张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技术创新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使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周期的早期阶段就能够获取必要的技术,从而为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保障。然而,基于工业文明的传统技术创新与合作模式难以满足保护全球气候的技术需求。减缓与适应技术是气候变化挑战下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公共财富。为保证其足够的供应,必须超越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狭隘,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构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型技术合作体系。其核心是:实现多赢的合作目标,遵循"生态人"的合作原则,体现协同的合作内容,基于互信的合作形式,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促进合作成果的分享。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对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国际合作有多元的利益需求。为有效落实《巴黎协定》,亟需以加速国际合作为契机,积极谋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对外合作的总体方略和具体行动,有针对性地制定与发达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国家间优势互补的合作计划,探索并引导"南-北-南"三方技术合作等新形式。  相似文献   
206.
研究了中国钢铁产品出口隐含的环境影响,核算了钢铁产品出口隐含的工业SO2、CO2、废水排放量和能源消耗量,并分析了产生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因素.分析表明,钢铁产品出口隐含的环境影响巨大,且呈增长趋势,其中出口规模是环境影响大的主要原因,技术清洁程度对降低环境影响有积极作用但尚未充分发挥,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对降低环境影响不显著,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对出口单位价值量隐含的环境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对既有的相关政策进行评述,并建议提高钢铁行业排放和能源消耗标准以促进钢铁行业的绿色贸易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7.
以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为例,国际服务外包课程是在国际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设置的。通过对我国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特点的分析,对国际服务外包课程设置提出系统性、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构想,以及调整专业结构、建立灵活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利用现有资源和政策支持以及做好服务外包人才就业工作的相关措施,以确保高职院校国际服务外包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8.
中国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与国际营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方华夏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国旅游最核心最具竞争力的形象,这一形象由"历史中国、自然中国、当代中国"三个形象面构成。为了实现这一形象的塑造,应该将区域个体形象与整体形象结合起来,打造地标性产品,实现企业、政府、非政府组织等不同营销渠道之间的交叉、融合、互补,建立起与旅游形象相匹配的价格策略,以培植和增强中国旅游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9.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nergy demand and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have grown very fast, quite an amount of which was exported as 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rather than consumed domestically. Starting from the concept of embodied energy, based on input-output energy analysis approach, in this paper the energy embodied in good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001 to 2006 is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China has become a net importer of petroleum since 1993, China is a net exporter of embodied energy due to international trade in goods. In 2002, the total amount of energy embodied in exported goods was about 410 million tce (ton of coal equivalen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ce"). Eliminating the amount of energy embodied in imported goods of about 170 million tce, the net export of embodied energy was about 240 million tce, accounting for 16% of the aggregate primary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at very year in China, and the net export of embodied emissions was about 150 million tons of carbon.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assuming no structural input-output changes of among sectors, in 2006 the net export of embodied energy went up to about 630 million tce, an increase of 162 % over 2002. In addition,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possible sources of error in calculation, and also discusses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the calculation.  相似文献   
210.
为了科学地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系统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本研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构建资源环境成本及绿色GDP核算、生态负荷强度模型,计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国家2005—2012年的资源环境成本、生态负荷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5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负荷强度随时间演变的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数据获取难易程度,仅分析了部分带内国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带内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成本由2005年的675.02×108元攀升至1 178.51×108元(2005年可比价),生态负荷强度由0.3369下降到0.2307;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负荷强度呈现出由欧洲经济圈向中国西北地区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为高-高集聚区、欧洲经济圈为低-低集聚区;这种西、东集聚现象的显著性在研究时段内逐渐减弱,且区域生态效益或经济效益持续向周边溢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