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10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505篇
安全科学   148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1254篇
综合类   2295篇
基础理论   747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83篇
评价与监测   135篇
社会与环境   1126篇
灾害及防治   16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46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35篇
  2015年   201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305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327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74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03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12篇
  1974年   6篇
  197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贾树海  邱志伟  潘锦华 《生态环境》2010,19(5):1143-1150
采用GIS技术、地统计学分析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辽宁省农用地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多样性、均匀度、集中度、优势度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农用地质量的区域分异明显,等别表现出由辽西低山丘陵区和辽东山地丘陵区向中部平原区的递增规律。探讨农用地质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发现农用地自然质量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到地带性因素与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因素的控制,农用地利用质量和经济质量空间分布格局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92.
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任涛  赵哈林 《生态环境》2010,19(9):2079-2084
在中国科学院奈曼沙漠化研究站放牧试验场周围,选取了不同利用方式和类型的草地(封育和放牧)、林地(乔木和灌木)和农田(灌溉和非灌溉)为研究样地,调查了0~30cm土层每隔10cm的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有机碳和全氮),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的影响。结果发现,垂直空间分布上,无论哪种土地类型样地,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各土层间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土层垂直变化对土壤特性影响均较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平空间分布上,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灌木林地均显著高于乔木林地(P〈0.05),而封育草地和放牧草地间以及灌溉农田与非灌溉农田间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和有机养分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平分布上,草地土壤水分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林地和农田(P〈0.05),而土壤养分质量分数草地显著高于林地和农田(P〈0.05)。分析表明,对沙质草地进行围栏封育和旱作农田退耕还林还草的同时,对水浇农田实行保护性耕作和精细管理,有利于沙地土壤环境改善与生态系统恢复。  相似文献   
993.
蔡承智  梁颖  廖承红 《生态环境》2010,19(9):2265-2268
运用3种方法预测的作物产量潜力分别为:(1)利用作物历年单产回归拟合后进行趋势外推,得出多数作物的未来产量潜力极限大约将是现在单产的2~3倍;(2)运用"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共同开发的"农业生态区划"(AEZ)模型计算我国主要粮油作物的区域单产最高潜力,得出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和大豆的单产潜力分别是它们2005年全国平均单产的1.2、2.2、2.2、2.9、2.0、1.9倍;(3)运用自然界中植物的最大光能利用率计算世界主要粮油作物单产的光合潜力,得出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大豆产量的最大光合生产潜力大约分别是目前高产地区单产的1.4、2.5、1.2、1.8、1.9、2.2倍。据此:从作物产量潜力极限出发,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再从"封闭"系统特性出发,论述了全球生态经济系统的不可持续性。人类所能做的是尽力延缓"终点"的出现:行动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994.
程建中  李心清  唐源  周志红  王兵  程红光  邢英 《生态环境》2010,19(11):2551-2557
为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剖面CO2体积分数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不同深度空气CO2体积分数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壤平均CO2体积分数影响较大,其次序为:次生林(0.35%±0.06%)〉草地(0.34%±0.05%)〉人工林(0.27%±0.03%)〉农田(0.16%±0.03%)。次生林、草地与农田之间土壤CO2体积分数差异性显著,而人工林与农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剖面CO2体积分数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一致:从春季到夏季逐渐增加而从秋季到冬季又逐渐降低,与该区域的温度和降雨量变化趋势一致。同时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CO2体积分数逐渐增大,但在土层12 cm处有突然降低现象(农田除外)。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空气CO2体积分数变化与大气、土壤温度密切相关(r=0.602~0.886,P〈0.05),土壤温度升高会导致土壤CO2体积分数上升。土壤湿度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剖面CO2体积分数,但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之间并不显著(r=0.105~0.393,P〉0.05),说明在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温度对土壤空气CO2体积分数的影响大于土壤湿度。  相似文献   
995.
虎陈霞  郭旭东  连纲 《生态环境》2010,19(12):2881-2886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水平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紧密相关。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城镇土地利用方式正在从粗放外延式向集约内涵式转化,而农村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大部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土地利用效率低。因此,研究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对转换目前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并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行政村空间尺度,利用四川省彭州市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葛仙山镇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模糊评价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葛仙山镇20个行政村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葛仙山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属于低度集约利用水平,各行政村之间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受地形和区位等因素影响,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南部平原坝区。因子分析表明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水平是促进葛仙山镇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的两个首要解决问题。尤其是减少北部丘陵山区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提高对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加大对土地的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进一步挖掘北部丘陵山区的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的强度,是葛仙山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的首要任务。同时,还需加强葛仙山镇村镇土地整理的力度,多途径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扩大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996.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超平  夏斌 《生态环境》2010,19(12):2887-2891
东营市是新兴的石油资源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且具有独特的区域特征。探讨该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Costanza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了东营市1986—2008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是东营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有所减少;未利用地和次生盐碱地所占比重较大,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大幅增加,油田生产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非常突出。(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6.68%。2008年东营市提供的生态服务仍然以维护原材料、气体调节、食物生产、气候等为主,而废物处理、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土壤形成与保护和娱乐文化功能是比较弱的。今后应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功能,防止土壤盐渍化,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生态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997.
河北省太行山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预警与调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模糊优选模型和情景分析模型,选取河北省太行山区为研究区域,对其进行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预警分析,并定量测度了各敏感因子对生态安全警情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警情包括中警、轻警、预警3个等级,以轻警为主,所占面积比例达50%以上。从时间尺度上,整体生态安全警情呈缓慢好转态势。从空间尺度上,生态安全预警格局中段警情有所好转,南北两端警情趋于严重,尤其以南部最差。15°坡耕地面积、人口密度、污染负荷指数、人均草地面积、人均林地面积、化肥农药负荷、景观破碎化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人均GDP和三废综合处理率10个敏感因子(权重0.03)是影响研究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因子,对总系统生态安全的综合贡献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各子系统对总系统生态安全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状态子系统压力子系统响应子系统,因此需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子系统及总系统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99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d、Pb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寻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轻重金属污染,以上海市崇明岛为研究对象,结合室内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Cd、Pb复合污染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合理规划土地功能和提高土壤健康程度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农田、生活用地等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的地区,其土壤酶活性低于湿地、林地、河道旁等人为扰动较少且水分充足的地区;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土壤脲酶对Cd、Pb较敏感;土壤有机质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Cd、Pb复合污染在低含量(Cd:0~1mg.kg-1;Pb:0~60mg.kg-1)时对土壤酶活性表现为促进作用,而高含量(Cd:0~20mg.kg-1;Pb:0~100mg.kg-1)时则表现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为探讨深圳市农林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分菜地、果园、林地和荒地等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共采集了52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了其重金属Cu、Pb、Zn、Cd、Cr和Ni全量,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6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污染现状.评价结果显示,部分土壤样点存在较为严重的重金属污染,Cd的污染最为严重,Cu的污染最轻;不同用地类型下的污染等级不同,荒地处于尚清洁(警戒限)水平,菜地和林地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果园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全市农用地土壤处于轻度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000.
生草栽培对三种岭南水果种植系统的生态经济影响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运用能值、经济与土壤生态学分析方法,以传统清耕模式为对照,定量研究了生草栽培对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和番荔枝(Annona squamosa Linn)三种岭南水果种植系统的生态经济影响。整合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货币流,综合分析其自然资源基础、经济发展状况及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将土壤有机质的消耗纳入不可更新自然资源能值投入分析,为岭南水果业生草栽培与否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生草栽培可以将荔枝和龙眼种植系统的能值可持续性从传统清耕模式的0.16和0.46分别提升到0.17和0.47;而使番荔枝种植系统的能值可持续性从传统清耕模式的0.59降至0.45。同时,生草栽培可提高荔枝和番荔枝种植系统的经济效益,而降低龙眼种植系统的经济效益。所有案例结果均表明,生草栽培可降低果园土壤有机质的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