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4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117篇
基础理论   68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71.
生物氧化锰矿物对几种重金属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铁锰结核及其附近土壤中分离、培养并筛选到3株锰氧化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 sp.)WH4和GY16,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WHS26,应用这3个菌株大量合成了生物氧化锰.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这3个菌株催化合成的生物氧化锰与一种化学合成锰氧化物矿物(S-MnOx:Synthesized Mn oxide)对重金属Cu2+、Zn2+、Cd2+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3种生物氧化锰对重金属的吸附具有明显优势,其对Cu2+、Zn2+、Cd2+的最大吸附量约为S-MnO2的10~100倍;各种氧化锰对Cu2+、Zn2+、Cd2+的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且是一个快速吸附的过程;3种锰氧化物对Cu2+、Zn2+、Cd2+3种重金属的最大吸附量与其比表面积呈正相关,吸附过程受pH影响,最适的pH范围为3~6.  相似文献   
172.
为了探索利用微生物控制正在爆发水华的富营养化城市内湖的效果,试验利用光合细菌(Rhodop seudomonas palustris)、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种微生物菌剂,采用直接投放的方式,治理武汉市重度富营养化湖泊四美塘湖(西),治理时间从2008年8月1日持续到2008年9月27日,治理结束后,湖水水质从劣Ⅴ类提高到Ⅴ类,高锰酸钾盐指数除去率达52.78%,TN除去率达49.26%,TP除去率达73.02%,氨氮除去率达16.18%,Chl-a含量降低了46.70%。治理进行1个月后,湖水的感官效果大幅提高,藻类水华完全消失,透明度提高,不良气味消失。在投菌结束后的3个月内,湖水水质仍然保持良好,没有出现反弹。利用复合微生物菌剂治理富营养化湖泊,控制水华的爆发,是一种经济、快速、无二次污染的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方法,如将其与其他的治理技术相结合将会使其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3.
优势复合菌剂处理黑臭河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初试条件下系统的考察了优势复合菌剂对西洋河黑臭河水水体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优势复合菌剂能有效降低黑臭河水的COD、氨氮和总磷,去除率达到80%以上;(2)好氧条件下的处理效果要优于自然条件下的处理效果;(3)不同的接种量(V菌/V水)、温度、pH值及摇床转速对处理效果均有不同的影响,由正交试验得到的最佳降解条件为接种量10/10000、温度35℃、pH值9、转速100r/min。在优化条件下对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7.83%、70.29%、70.59%。  相似文献   
174.
菲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条件土壤中多环芳烃菲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温度和底物浓度对土壤中菲的降解有较大影响,未灭菌土壤中菲的降解半衰期为5.1d;从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菲的菌株,经16S rDNA鉴定为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bacterium LBM.),同源性高达99%;随着优势菌接种量增加,基础培养基中菲降解速率逐渐加快;Fe3+、Co2+和Cu2+对优势菌降解菲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以Fe3+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5.
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固源  刘静  王金霞  叶姜瑜 《生态环境》2010,19(11):2647-2651
为确定溶藻细菌S7(Chryseobaterium)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方式,分别采用高温灭菌(121~123℃)、离心(10 000 r.min-1)、0.22μm滤膜过滤等方式对S7菌液进行处理,检测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并通过对溶藻过程中叶绿素a和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藻细胞显微结构的观察和细胞成分的红外光谱分析,初步探讨菌株S7对铜绿微囊藻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7是通过释放胞外活性物质间接溶藻,该物质具有很强的热稳定性,不属于蛋白质类物质。该活性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并可导致藻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积累量的显著提高和藻细胞解体。藻细胞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经过溶藻物质作用的藻细胞,其蛋白质结构遭到破坏。通过试验结果,推测出菌株S7的溶藻机理:溶藻物质先损伤铜绿微囊藻的细胞壁和粘质胶被,然后通过改变膜的选择透过性进入藻细胞内部,分解叶绿素a,破坏蛋白质,造成藻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丧失,最终导致藻细胞破裂。  相似文献   
176.
光合细菌生物制氢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合细菌生物制氢技术,是将太阳能利用和环境治理结合起来的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光合细菌制氢反应器研究是将该技术引向产业化的关键步骤.本文列举了目前光合细菌制氢研究中典型的反应器型式,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总结了反应器高效产氢所必需保证的运行操作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pH值等,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给出了规模化光合细菌生物制氢时需要用到的反应器性能评价指标.并针对目前反应器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后续研究应当遵循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7.
耐高温解无机磷菌解磷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堆肥中添加难溶性磷的转化效率,对筛选于高温堆肥中的耐高温解无机磷菌株(BL161)解磷条件进行优化研究. 利用正交设计表L25(56)选择培养时间,温度,pH,磷矿粉添加量和菌剂接种比例作为参考因素,对该菌株进行发酵培养. 结果表明:该菌株的最佳解无机磷条件是培养基pH为4.5,磷矿粉添加量与接种量分别为9.0 g/L和7%,于38 ℃下培养25 d,解磷总量(274 mg/L)达到最大;对温度指标分析显示,该菌株的温度耐受范围较广,在34~50 ℃下均能进行解无机磷活动,38 ℃为最适解无机磷培养温度;该菌株的耐热性较高,在50 ℃下能够很好地定植和解无机磷,发酵液中ρ(磷矿粉)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并于培养的第25天达到209 mg/L;极差分析显示,发酵时间对解磷总量的影响最大(R时间152.2),其他各因素对解磷总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pH>温度>磷矿粉添加量>接种量.   相似文献   
178.
不同生存环境和磷酸盐对4株溶磷菌溶磷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液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NaCl浓度、碳源、氮源、溶解氧及磷酸盐对分离自小麦(Triticum aestivum)、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的4株优良溶磷细菌(Lx81、Jm92、Dm84、Lx191)溶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4株溶磷菌均为高耐盐菌株,其中Jm92和Din84维持较高溶磷量的NaCl浓度最高阈值分别为4%和8%,Lx81、Lx191在NaCl浓度超过5%时溶磷活性受到抑制.(2)Lx81的最佳碳源是葡萄糖,其次为蔗糖;另外3株菌在葡萄糖和蔗糖为碳源时,均有较高的溶磷能力;4株菌都几乎不能利用淀粉.(3)Lx81和Jm92在以(NH_4)_2SO_4和NH_4 NO_3为氮源时溶磷活性均较高,(NH_4)_2SO_4 是Lx191的最佳氮源,而NH~+-N存在会导致Dm84溶磷活性降低.(4)供试4株菌均不是专性厌氧菌,但不同菌株对氧的需求量不同.(5)4株溶磷菌对Ca_3-P和Ca_8-P有较大的溶解效率,但它们几乎都不能溶解Ca_(10)-P.图3表4参14  相似文献   
179.
NH 4 + is typically an inhibitor to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organic wastewater by photo-bacteria. In this experiment, biohydrogen generation with wild-type anoxygenic phototrophic bacterium Rhodobacter sphaeroideswas found to be sensitive to NH 4 + due to the significant inhibition of NH 4 + to its nitrogenase. In order to avoid the inhibition of NH 4 + to biohydrogen generation by R. sphaeroides, a glutamine auxotrophic mutant R. sphaeroides AR-3 was obtained by mutagenizing with ethyl methane sulfonate. The AR-3 mutant could generate biohydrogen efficiently in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medium with a higher NH 4 + concentration, because the inhibition of NH 4 + to nitrogenase of AR-3 was released. Under suitable conditions, AR-3 effectively produced biohydrogen from tofu wastewater, which normally contains 50–60 mg/L NH 4 + , with an average generation rate of 14.2 mL/L·h. This generation rate wa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100% compared with that from wild-type R. sphaeroides.  相似文献   
180.
柠檬酸有机废水的生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采用柠檬酸废水→培养饲料酵母→可溶化槽→光合细菌(PSB)槽→活性污泥工艺流程处理柠檬酸废水,实验结果表明,技术可行:原废水中COD_(Cr)和BOD_5的总去除率达98%以上,达国家GB8978-88排放标准;干酵母获得率1.0-1.2%,蛋白质含量46.58%;COD_(Cr)负荷达6kg/(m~3.d);TVA利用率达95%以上.本实验还筛选到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具较高同化能力的PSB混合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