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3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515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45篇
环保管理   111篇
综合类   933篇
基础理论   108篇
污染及防治   283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9 毫秒
61.
概述了物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并展望了物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2.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填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有机浓度高、成分复杂的污水,对周边生态环境和人们身心健康影响极大。本文详细介绍了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及国内外各类控制技术,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是源头控制重点,处理是保障的污染控制新思路。  相似文献   
63.
应用加载磁絮凝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多变的高浓度难处理有机废水。本研究采用加载磁絮凝技术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并讨论了适宜的磁载体、凝聚剂和絮凝剂的加入量。  相似文献   
64.
填埋垃圾浸提液与地下水污染物组成差异及成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揭示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特征,采用常规分析、三维荧光光谱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某简易填埋场垃圾浸提液与地下水中无机盐、有机物及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填埋场垃圾异质性强,浸提液中NH+4-N浓度高,而Cl-、SO2-4、溶解性有机物(DOM)、重金属含量低,强还原氛围导致硝化过程受阻,NO-3-N、NO-2-N含量低,浸提液中Cu主要结合在DOM上,而Ba、Cd、Cr、Fe、Mn、Ni、Zn及As主要结合在疏水性有机物上.除填埋场所在点地下水外,其余点地下水污染物来源相似,其中的DOM以微生物来源为主;与垃圾浸提液中污染物分布特征相反,地下水中NH+4-N含量低而Cl-、SO2-4、DOM、NO-3-N、NO-2-N含量高,Cu、Ba、Cd、Fe、Mn及Ni的分布与DOM有关,主要结合在荧光有机物上.研究结果显示,基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组成差异,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可识别出地下水受渗滤液污染点.  相似文献   
65.
生物活性炭投加量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对比了不同生物活性炭(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BAC)投加量对垃圾渗滤液去除COD效果的影响.每升活性污泥中活性炭投加量为0、100、300 g的反应器处理垃圾渗滤液100个周期平均COD去除率分别为12.9%、19.6%、27.7%,表明BAC可以去除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并且COD去除率与投加量呈正相关关系.曝气8 h反应器中二氧化碳(CO2)产生量依次为109、193、306 mg,表明生物分解量也与投加量呈正相关关系.分析认为COD去除率与投加量的正相关关系是由于吸附与生物再生的共同作用导致,生物再生是BAC能够生物分解难降解有机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6.
填埋场中铁的生物化学循环对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模拟填埋体系中,以填埋场稳定的垃圾为接种物,通过控制有机物和硝氮负荷,研究了铁的生物化学循环对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垃圾填埋场内蕴藏着能实现铁的厌氧氧化还原并同步还原硝氮的复合功能菌群.通过改变有机物和硝氮的负荷,可使得填埋场内持续进行着铁的氧化还原循环和同步氮素转化.从氮素转化产物来看,铁的循环体系中氨氮浓度比传统的反硝化体系低4 mmol·L-1.填埋场内铁的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对于原位脱氮具有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67.
通过DNA提取,PCR扩增和DGGE分离,用BLAST程序进行相似性比较分析体系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所有序列与数据库中16S rDNA序列的相似性在94%~100%之间。从整个挂膜过程考虑,挂膜时间应在8天左右。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去除与投加EM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渗滤液中原始菌种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投加EM菌剂促进了渗滤液中群落结构演替和功能优化,并最终通过EM菌剂和渗滤液中原始菌群的共同作用实现渗滤液处理系统效能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68.
城市垃圾渗滤液污染控制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来源以及水质特点,结合国内外研究和应用实例,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方式及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比较了合并处理等三种垃圾渗滤液处理方式的优缺点,阐述了物化处理技术和生物处理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建议渗滤液处理应综合考虑水质水量、经济技术及环境等因素,优先考虑场内建设渗滤液处理系统,对于难处理的渗滤液可以考虑采用"预处理-生化处理-高效物化"联合工艺处理。  相似文献   
69.
对甘肃某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来源、进水水质和设计出水水质进行分析,从可生化性、系统运行稳定性、渗滤液高浓度、高毒性等方面考虑,最终确定采用MBR+两级DTRO系统对渗滤液进行处理.经该工艺处理后,COD、BOD5、NH3-N、TN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99.3%、99.6%、98.7%、98.4%和97.0%,出水水质能够满足《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标准要求.该系统优点:抗冲击能力强、污泥浓度低、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70.
Fenton process, as a pretreatment method, was found to be effective in the primary treatment of mature/medium landfill leachate. However, the main problem of the process is the large amount of produced sludge that requires an accurate feasibility evaluation for operational applications. In this study, th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applied for the 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Fenton process in three target responses, (1) overall COD removal, (2) sludge to iron ratio (SIR) and (3) organics removal to sludge ratio (ORSR), where the latter two were new self-defined responses for prediction of sludge generation and applic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process, respectively. The effective variables included the initial pH, [H2O2]/[Fe2+] ratio and Fe2+ dosage.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all the proposed models were adequate (with adjusted R2 of 0.9116–0.9512) and had considerable predictive capability (with prediction R2 up to 0.9092 and appropriate adequate precision). It was found that all the variabl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responses, specifically by their observed role in dominant oxidation mechanism. The optimum operational conditions obtained by overlay plot, were found to be initial pH of 5.7, [H2O2]/[Fe2+] ratio of 17.72 and [Fe2+] of 195 mM, which led to 69% COD removal, 2.4 (l sludge/consumed mole Fe2+) of SIR and 16.5 (gCOD removed/l produced sludge) for ORSR in verification test, in accordance with models-predicted values. Finally, it was observed that [H2O2]/[Fe2+] ratio and Fe2+ dosage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OD removal, while Fe2+ dosage and [H2O2]/[Fe2+] ratio had remarkable effects on SIR and ORSR responses,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