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7篇
  免费   435篇
  国内免费   2545篇
安全科学   212篇
废物处理   134篇
环保管理   403篇
综合类   3933篇
基础理论   57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884篇
评价与监测   127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435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362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4 毫秒
71.
采用生产废水和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系统探讨了石灰法处理磷化废水的反应时间、投药量、搅拌强度和沉淀时间等因素对废水处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反应时间达到2h,石灰投加量理论用量的2.5倍才可使废水中的磷、钙充分反应生存羟基磷酸钙,从而使含磷废水出水达标。搅拌强度和沉淀时间对除磷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2.
在传统铁屑内电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氧化絮凝复合床的新技术,并使用该方法对印染废水预处理进行研究,确定了pH值,反应时间等工艺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在酸性条件下,pH为6左右,停留时间为30~45min,处理效果基本达到稳定。COD的去除率可达30%~90%,色度去除率均可达95%以上,且可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还研究了加盐Na2CO3,催化剂MnO2,TiO2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加以上添加剂后,处理效果均有所提高。该工艺以其设备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预处理效果好,以废治废等优点而广受青睐,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工程使用前景。  相似文献   
73.
74.
介绍一种我国自行研制的电石炉炉气干法净化系统,由于采用了热管技术和流化床燃烧技术,使工艺流程简化,投资省,运行稳定,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完全避免了二次污染。运行试验表明,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装置的水平。  相似文献   
75.
CharacteristicsofphosphoruschemistryanditsgeographicaldistributionintheHaiheRivervalley,NorthChinaJiangGaoming;HuangYinxiao;L...  相似文献   
76.
二级出水中磷的混凝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中总磷为去除对象,通过混凝的静态烧杯实验[1],确定了二级出水除磷效果较好的絮凝剂聚合氯化铁(PFC)[2]和Al2(SO4)3[3]混合使用的最佳投药量,使出水中磷(TP)符合再生水水质标准的要求.絮凝剂组合时静态混凝烧杯实验表明:PFC-Al2(SO4)3体积比1∶1时,最佳投药量离子浓度比为:Fe3 /Al3 ∶9.9/7(mg·L-1),此时TP去除率为93%,浊度去除率为33%.PFC-Al2(SO4)3体积比1:2时,最佳投药量离子浓度比为:Fe3 /Al3 ∶4.95/7(mg·L-1),此时TP去除率为88%,浊度去除率为71%.  相似文献   
77.
人工湿地组合系统除磷的净化空间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小试试验研究了由塘系统、垂直流、推流床单元组成的人工湿地工艺系统组合在内部不同空间上除磷的净化效应。结果发现,在高水力负荷下运行一段时间后,各套组合工艺系统对磷的净化效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行池单元表层对磷的去除效率下降得最为显著;在各种组合中,塘单元对磷的净化效果并不理想。但是好氧塘单元与湿地的联用却可以有效地避免正磷酸盐释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
巢湖底泥磷的释放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02,自引:3,他引:10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DO控制、pH值调节、温度调节、水动力条件等,进行了底泥释磷实验。实验表明:(1)厌氧条件下,底泥中的磷向水体释放,且释放强度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好氧条件下,底泥非但没有向水体释放磷,反而从水体中吸附磷,呈“负释放”状态;且pH值越低,“负释放强度”越大。(2)温度升高有利于底泥中磷的释放,最大释放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提前。(3)搅动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量大于静置条件下的底泥磷释放量。(4)微生物对磷释放有明显的影响。从本次模拟实验结果看,体系温度升高、减少溶解氧、提高pH以及施以水动力作用,均可使底泥中的磷释放量增加,在常温(25℃)、厌氧、pH=7.5条件下,底泥中磷向水体的释放量将增加17%左右。  相似文献   
79.
以白三叶草和紫花苜蓿为供试植物,采用三室装置对不同接种处理的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以及磷营养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混合茵根真菌的侵染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接种单一菌根真菌的处理.接种菌根对植物生长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的促进作用均较为明显,三种接种处理植物之间的生物量差异不大,接种AM菌根促进了细茵和放线茵数量的增加,对真菌数量略有促进.接种菌根对根际土壤磷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为进一步的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0.
Although point and nonpoint sources contribute roughly equal nutrient loads to lakes, their relative role in supporting algae growth has not been clarified. In this research, we have established a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gae-available phosphorus (P) and P chemical fractions in sediments; the latter indicate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point versus nonpoint sources.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ree large shallow lakes in eastern China, namely, the Chaohu, Taihu and Hongzehu Lakes, were sampled to assess their algae-available P and chemically extracted P fractions. The algae-available P primarily comes from iron/aluminium (hydr)oxide-bound P (Fe/Al-bound P), 45% of which is algae-available P. The ratio of Fe/Al-bound P to calcium compound-bound P (Ca-bound P) indicated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point to nonpoint sources, with the point sources contributing the majority of increased Fe/Al-bound P in sediments. Therefore, the reduction of point sources from urbanized areas, rather than nonpoint sources from agricultural areas that primarily contribute to the Ca-bound P fraction, should be prioritized to alleviate cyanobacterial algal blooms (CyanoHABs) in shallow lakes with sediment P as a potential source to support algae growth. With these important results, we proposed a conceptual model for “P-pumping suction” from sediments to algae to ai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riteria for sediment P concentrations in shallow l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