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7篇
  免费   435篇
  国内免费   2545篇
安全科学   212篇
废物处理   134篇
环保管理   403篇
综合类   3933篇
基础理论   57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884篇
评价与监测   127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89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238篇
  2015年   304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435篇
  2010年   313篇
  2009年   362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392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46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71.
柴油车尾气碳烟颗粒催化消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倩  王仲鹏  孟明  张昭良 《环境化学》2011,30(1):331-336
本文针对柴油车尾气中碳烟颗粒污染环境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碳烟颗粒催化消除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转换频率(TOF)更能从真正意义上表征催化剂的内在活性,从而有利于认识真实的反应机制和开发更高活性的催化剂.基于碳烟催化燃烧技术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72.
淀山湖浮游藻类增长的氮磷限制性营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月至12月对淀山湖浮游藻类生物量及主要营养元素N、P含量进行了监测,并利用藻类增长的生物学评价(NEB)方法对浮游藻类增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进行了研究,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了水体中N、P含量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磷含量与藻类生物量有显著的正相关(Rmax=0.980),添加磷能明显促进藻类生物量...  相似文献   
973.
In this paper we describe and test a sub-model that integrates the cycling of carbon (C),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in the Soil Water Assessment Tool (SWAT) watershed model. The core of the sub-model is a multi-layer, one-pool soil organic carbon (SC) algorithm, in which the decomposition rate of SC and input rate to SC (through decomposition and humification of residues) depend on the current size of SC. The organic N and P fluxes are coupled to that of C and depend on the available mineral N and P, and the C:N and N:P ratios of the decomposing pools. Tillage explicitly affects the soil organic matter turnover rate through tool-specific coefficients. Unlike most models, the turnover of soil organic matter does not follow first order kinetics. Each soil layer has a specific maximum capacity to accumulate C or C saturation (Sx) that depends on texture and controls the turnover rate. It is shown in an analytical solution that Sx is a parameter with major influence in the model C dynamics. Testing with a 65-yr data set from the dryland wheat growing region in Oregon shows that the model adequately simulates the SC dynamics in the topsoil (top 0.3 m) for three different treatments. Three key model parameters, the optimal decomposition and humification rates and a factor controlling the effect of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on the decomposition rate, showed low uncertainty as determined by generalized likelihood uncertainty estimation. Nonetheless, the parameter set that provided accurate simulations in the topsoil tended to overestimate SC in the subsoil, suggesting that a mechanism that expresses at depth might not be represented in the current sub-model structure. The explicit integration of C, N, and P fluxes allows for a more cohesive simulation of nutrient cycling in the SWAT model. The sub-model has to be tested in forestland and rangeland in addition to agricultural land, and in diverse soils with extreme properties such high or low pH, an organic horizon, or volcanic soils.  相似文献   
974.
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的微生物学及生化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强化生物除磷(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EBPR)系统的微生物学和生化特性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微生物学方面,归纳了EBPR系统中的主要微生物——聚磷菌、聚糖菌、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类及相互之间的竞争和联系.具有聚磷功能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目前普遍认为Accumulibacter是一种典型的聚磷菌,在各种规模的EBPR系统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关于聚磷菌和聚糖菌的联系、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类问题存在争论.在生化特性方面,归纳了聚磷菌体内三大聚合物——糖原、聚β-羟基烷酸脂和聚合磷酸盐与聚磷菌代谢功能的关系.聚磷菌厌氧阶段的还原力由糖酵解和有机底物TCA循环共同提供,其比例受种群结构和实验条件影响.糖原根据不同菌株厌氧阶段的降解途径有所不同,但是对细胞都起到调节氧化平衡的作用.聚β-羟基烷酸脂的组成由有机底物决定,丙酸为底物时4种单体均可检测出来.聚磷菌厌氧释磷的能量来自聚磷分解和糖原分解,耗能受环境条件影响.图5表3参37  相似文献   
975.
采用水热合成-浸渍法制备锌掺杂TiO2纳米管(Zn-TiO2纳米管),透射电镜照片显示Zn-TiO2纳米管为两端开口形貌均一的中空管状结构,管径约6~8 nm,壁厚约1 nm,长度约50~200 nm。研究了Zn-TiO2纳米管对甲基橙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掺杂适量锌提高了TiO2纳米管对甲基橙的光催化降解性能,0.4%Zn-TiO2纳米管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同时还探讨了Zn-TiO2纳米管用量和初始pH值等因素对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影响,结果显示Zn-TiO2纳米管能有效地降解甲基橙。随着光催化反应进行,CODCr去除率和脱色率变化规律不完全相同,可能是由于芳基和烷基降解速率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976.
识别区域氮磷流失综合风险分布状况并对氮磷流失进行综合调控是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但传统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氮或磷流失风险的单独评估和调控,以密云水库沿湖集约化农区东庄小流域为例,应用氮指数、磷指数及氮磷综合指数法,对区域氮磷流失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流域氮、磷流失风险总体上较小,80%以上的区域均处于氮、磷流失的无风险或低风险区,但氮、磷流失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氮流失的高度风险区集中在山地中土壤侵蚀指数较大的果园;而磷流失的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农业用地。氮磷综合风险指数显示,93.1%的区域处于无风险和低风险区,中度以上风险区占总面积的6.9%,主要集中在流域中部有着较高的肥料施用、地势陡峭且处在河流沿岸的农业用地或山地中。单独考虑氮指数或磷指数都难以反映区域氮磷流失的综合风险状况,容易忽略磷指数高氮指数低、氮指数高和磷指数低以及氮、磷风险在中等的区域。因此,在氮、磷流失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氮磷流失风险的综合评价,可为氮磷流失的综合调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77.
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探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芳  刘忠珍  刘世亮  介晓磊  化党领 《生态环境》2011,20(11):1770-1776
采用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两种方法,探讨了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添加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低磷质量分数处理可提高土壤锌有效性,但高磷质量分数处理却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土壤速效磷质量分数均随锌添加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在施锌25 mg.kg-1背景下,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施磷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添加磷量小于18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但随添加磷量的增加,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当磷添加量大于54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其他磷处理,说明当添加磷量小于180 mg.kg-1时,磷提高土壤中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是二者竞争吸附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点位的竞争机制;当添加磷量大小540 mg.kg-1时,磷影响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为沉淀作用。在土壤施磷量为180 mg.kg-1时,随添加锌质量分数的提高,土壤中速效磷质量分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吸附-解吸研究表明,随土壤中速效磷质量分数的提高(27.60~2773.86 mg.kg-1),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先降低再增加,而KCl解吸的锌量却是先增加再降低。因此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为,土壤中磷和锌质量分数均较低时,磷与锌有效性呈协同作用;当磷或锌质量分数过高时,协同作用减弱;磷和锌质量分数再增加二者的有效性将出现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78.
研究了未处理的腐殖酸(HA)和不溶性腐殖酸(IHA)对Cr(Ⅵ)的吸附作用.进行了反应时间、pH值、IHA投加量、温度等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确定了两种吸附剂最佳反应条件,并通过对比实验,分析了两种吸附剂吸附Cr(Ⅵ)的特点.实验表明,HA达到最大吸附量时所需要的反应时间(180 min左右)远远高于IHiA的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979.
为进一步提高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S)的脱氮除磷效果,改变其运行方式,采用好氧脉冲曝气,提出频繁硝化-反硝化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FND-CASS).结果表明,FND-CASS工艺与CASS工艺相比,在去除污水中有机物方面能力略有下降,但在脱氮除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同样的进水流量且DO浓度控制较低的运行条件下,F...  相似文献   
980.
电焊烟尘对人危害极大,必须加以净化才能排放到空气中.然而电焊作业烟尘量极大,由于过滤效率低,导致小型移动式电焊除尘器应用受到限制.为了更好地利用移动式除尘器净化电焊烟尘,研究高效过滤材料变得非常重要.通过数值模拟金属丝绵的除尘效率、过滤压力损失及残余压降等影响过滤性能的因素,将金属丝绵应用于移动式除尘器.为了更好地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