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4篇
  免费   305篇
  国内免费   1604篇
安全科学   85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308篇
综合类   2566篇
基础理论   733篇
环境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65篇
评价与监测   190篇
社会与环境   230篇
灾害及防治   10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252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216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219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22篇
  2015年   207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308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文献资料和定性调查结果,综合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物物种多样性;以1996年定量调查资料,研究了浮游植物多样度以及与均度、单纯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2种,占本海域已记录浮游植物116种(变种)的62%,分占中国海和渤海已记录种类的5%和19%;浮游植物多样度在0.19~2.10之间,均度在0.27~0.97之间,单纯度在0.14~0.91之间;多样度与均度呈显  相似文献   
992.
黄海北部对虾放流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8月于黄海北部对虾放流区,共采集到浮游植物32种,浮游植物细胞数量为1.7356×105个/m3,其群落结构特征为:(1)本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简单,个别种类优势明显。(2)各纵断面间4个指数值有较大差异,沿岸两个横断面4个指数值较接近。(3)沿岸调查区与远海浮游植物相似性较小.远海各岛间虽然距离较远,但是浮游植物群落相似性比沿岸各断面间要好。  相似文献   
993.
ERIC-PCR群落指纹图谱监测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分析了焦化废水处理系统曝气池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与污染负荷和主要污染物降解效果变化的关系,在每3d1次,连续8个时间点的监测中,待处理废水中苯酚负荷在35.53mg/L和132.82mg/L之间波动,氰化物负荷从0.96mg/L变化到34.75mg/L,CODcr最低为1044.10mg/L,最高时为7930.90mg/L,第4监测期间高浓度矿物油冲击使活性污泥的沉降能力和对CODcr的降解效率显著降低,但对苯酚和氰化物的降解能力造成的影响较小.监测期间2个曝气池微生物群落的ERIC-PCR指纹图谱的平均相似性系数(Cs)分别为94.1%和96.6%,多样性指数在177—2.34和1.60—2.16之间,表明用ERIC-PCR检测出的该系统中的活性污泥这部分微生物种群的结构比较稳定,可能构成了苯酚和氰化物去除效率在监测期间相对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4.
为了研究我国南北过渡带西部地区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选取了秦巴山地西部陇南市2015-2018年大气主要污染物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分析了各污染物的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利用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分析了该地区污染物潜在来源(WPSCF和WCWT).结果表明:4年来,秦巴山地西部地区空气环境质量较好,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4.24%,6项大气污染物SO2、NO2、CO、O3、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19.02、23.35、701.41、83.11、30.57、56.50 μg·m-3,均未超过国家二级标准.PM10是该地区首要污染物中天数最多的,达94 d.污染物SO2、NO2、CO、PM2.5和PM10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具有较好一致性,呈"U"型变化,O3呈单峰型,在夏季和午后浓度到达高值.颗粒污染物PM10、PM2.5与气态污染物SO2、NO2、CO均呈现较好正相关,气温、降水量和风速风向对污染物浓度有较大的影响.该地区冬季空气质量明显差于其他季节,颗粒物浓度主要受供暖期化石燃料燃烧和外来气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根据2003年7月15日、2003年11月4日、2004年2月29日和2004年5月25日渤海湾海域的调查资料,对调查区内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随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以硅藻、甲藻为主,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春季最高,随后逐渐减少,至冬季达到低谷,季节变化属单周期类型.与历史资料相比,细胞数量、季节性变化和优势种的组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996.
刘和  李光伟  云娇  陈坚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9):1445-1450
应用一种新的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法研究了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在毒性化合物五氯酚(PCP)影响下的废水处理性能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响应.结果表明,PCP浓度为30 mg·L-1时,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的COD去除率为38%、77%,与10~20 mg·L-1 PCP相比,分别下降了56%和15%.另外,PCP浓度为20 mg·L-1时,去除率为13%和58%,与10~20 mg·L-1 PCP相比,分别下降了86%和40%,说明PCP对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大于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对颗粒污泥的影响大于对活性污泥的影响.PCP对好氧颗粒污泥和活性污泥的细菌种群结构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且好氧颗粒污泥的变化程度大于活性污泥;PCP浓度为30 mg·L-1时,好氧颗粒污泥中的细菌种群数量明显下降,TRFs片段数从26下降到14,但活性污泥中的细菌种群数量基本不变,污泥中细菌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与污泥的水处理性能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7.
为探明现阶段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于2017年春、夏、秋3个季节对6个样点开展了调查.共记录3门41科72种,以水生昆虫和腹足纲为主.平均密度为(139.68±29.13)ind./m2,季节上,底栖无脊椎动物密度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主要优势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其中,西伯利亚盘螺Valvata sibirica为3个季节共有优势种.指示物种分析表明:春季指示种为Potamonectes sp.,夏季指示种为Lethocerus sp.、Gyraulus centrifugus、Erpobdellidae sp.;秋季指示种为Sgementina nitida.整体上,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均比夏、秋季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1.480,p=0.259)、Margalef丰富度指数(F=0.056,p=0.946)、Pielou均匀性指数(F=2.038,p=0.165)均不存在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998.
为探析氨氮(TAN)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在串联批次实验中引入氨氮胁迫,结合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研究了不同TAN浓度下厌氧消化系统的过程参数响应以及微生物群落动态.结果显示,随TAN增加,甲烷回收率从(96.53±2.66)%下降至(63.13±0.73)%,消化时间从435h延长至915h,连续驯化下,TAN为3000mg/L的实验组产气性能完全恢复,而高氨氮实验组(TAN36000mg/L)仍处于抑制状态.相较于乙酸代谢而言,长链挥发性脂肪酸(LCVFAs)代谢对TAN的耐受度更高(6000mg/L),但一旦被抑制,其功能难以通过驯化恢复.从微生物层面上看,高丰度且功能冗余的水解酸化细菌保证了各TAN梯度下的水解酸化作用;氨氮敏感的MethanosaetaMethanospirillum也能通过驯化被耐氨的MethanosarcinaMethanoculleus取代,从而维持系统产甲烷功能;相比之下,产氢产乙酸菌功能高度专一,仅C4~C18降解菌Syntrophomonas和丙酸降解菌Pelotomaculum被检测到,在连续的高氨氮暴露下,前者的丰度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后者未能被驯化,最终系统出现以丙酸为主的LCVFAs积累,产气性能恶化.可见, LCVFAs的互营降解才是氨抑制失稳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99.
为了解南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7年3月到2018年2月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湖共记录浮游植物7门58属98种.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年平均值分别为44.1×105 cells/L和0.41mg/L.南湖浮游植物群落可划分为23个功能群,其中功能群C、D、E、F、G、H1、J、K、Lo、M、MP、P、TC、W1、X1、X2、Y为优势功能群.优势功能群的季节演替为春季(C、F、X1、X2)→夏季(J、K、Lo、TC)→秋季(Lo、M、TC)→冬季(E、J、P、X2).TLI指数、Shannon指数和Margalef指数均表明,南湖水体处于中营养水平.冗余分析表明,水温、TN浓度和浮游甲壳动物是影响南湖浮游植物功能群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00.
To manage potential microbial risks and meet increasingly strict drinking water health standards, UV treatment has attracted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use in drinking water systems in China. However, the effects of UV treatment on microbial control and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 formation in real municipal drinking water systems are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collected water samples from three real drinking water systems in Beijing and Tianjin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s of UV treatment on microbial control and DBP formation. We employed heterotrophic plate count (HPC), flow cytometry (FCM), quantitative PCR analysis,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o measure microorganisms in the samples. Different trends were observed between HPC and total cell count (measured by FCM), indicating that a single indicator could not reflect the real degree of biological re-growth in drinking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s (DWDS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16S rRNA gene concentration was observed when the UV system was stopped. Besides,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was similar at the phylum level but differed markedly at the genera level among the three DWDSs. Some chlorine-resistant bacteria, including potential pathogens (e.g., Acinetobacter) showed a high relative abundance when the UV system was turned off.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UV treatment can mitigate microbial re-growth to some extent. Finally, UV treatment had a limited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DBPs, including trihalomethanes, haloacetic acids, and nitrogenated DBP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may help to understand the performance of UV treatment in real drinking water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