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497篇
安全科学   20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695篇
基础理论   219篇
污染及防治   173篇
评价与监测   101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采用现场监测,色-质联用分析以及小鼠骨髓微核试验方法,评价了兰州市交通要道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分析了颗粒提取物(PE)的有机组成及致突变活性。结果表明,兰州市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严重。颗粒提取物中含有近100种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致癌性多环芳烃。微核试验显示PE具有致突变活性,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2.
支持向量机用于芳烃类化合物对芳烃受体亲和性QSAR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尝试将支持向量机(SVM)应用于3种典型芳烃类环境毒物(PCDD,PCDF和PCB)定量构效关系研究,通过对芳烃受体亲和性考察,结果发现该组样本的生物活性在一定程度上与分子电性距离矢量具有非线性联系.SVM对内部和外部样本都具良好稳定性能和预测能力:所得模型拟合、交叉检验、外部预测复相关系数及均方根误差分别为R2cum=0.922、Q2cum=0.825、Q2ext=0.834和RMSext=0.531将其与文献报道及多元线性回归、偏最小二乘、人工神经网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对小样本、非线性问题SVM具较强拓展性及泛化能力,故在环境毒物评价和控制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环境中有机含硫芳烃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机含硫芳烃化合物(PASH) 性质稳定,不易降解,毒性极强,具有潜在的危害特征。其在环境中的分布,一般是生物体中PASH 的含量最高,其次是大气悬浮颗粒物与海洋沉积物。PASH 的主要来源是石油,分析环境中的PASH 可追踪石油或合成燃料污染。  相似文献   
24.
焦化废水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焦化废水的成分十分复杂,除含苯系物外,还含有多芳香烃和杂环类有机物,研究表明,选择适合的微生物,并采用相应的生物反应器及处理工艺,可有效地除焦化废水中的COD和其他有毒化合物,文章从降解焦化废水的微生物种类,生物降解原理,降解方法,生物反应器及工艺流程等方面,阐述了焦化废水微生物降解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焦化废水微生物处理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5.
本文详细总结了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中芳烃生物标志物特征,主要包括菲系列、联苯系列、苯并芴系列,三芴系列、荧蒽系列、芘系列、苯并荧蒽和苯并芘系列、 系列和三芳甾烷系列,而萘系列含量较低。我们发现三芳甾烷C(28)(20S)/C(28)(20R)比值似乎显示了较好的热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26.
以麦饭石为吸附质,采用反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载气流量、麦饭石装柱质量和载气湿度对吸附等温线测定的影响,测定了苯等4种挥发性芳香类有机物在麦饭石颗粒上的吸附焓。结果表明,在水蒸汽存在的条件下,苯等4种挥发性有机物在麦饭石颗粒上的吸附能遵循理想气相色谱方程,且测得的吸附焓和其蒸发焓较接近。  相似文献   
27.
芳香化合物的光催化-臭氧联用降解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几种芳香化合物的光催化 臭氧联用降解。探讨了光催化 臭氧联用技术降解有机物作用机理,分析了芳香化合物结构与反应活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光催化 臭氧联用对芳香化合物的降解都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而且符合表观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203#膜光催化臭氧的作用机理是催化臭氧产生了更多的高活性氧化剂,芳香化合物结构对其光催化 臭氧联用降解活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8.
电场耦合高效液相色谱柱改善极性芳烃分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燃烧的煤和油中排放出来的极性污染物,包含有多种含氮、氧和硫的极性多环芳烃(PAH),这些极性组分比非极性组分常具有更强的致癌和致突变性。目前,正相高效液相色谱(NP-HPLC)常被用来分离分析这类极性组分。 但是,要提高这些极性组分分离的选择性,现大多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也就是改变流动相极性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高压电场耦合色谱柱的新方法。这种技术除了具  相似文献   
29.
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平顶山市石龙区土壤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物的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共鉴定出78种代表性化合物,包括11种US EPA优控PAHs.结果表明,总体上土壤样品中单体烃菲、荧蒽、芴、芘含量比较高.在不同功能区域芳烃含量差别较大,采矿区及焦化厂区土壤中芳烃含量明显高于污灌区和农业区,而煤矸石山附近土壤中芳烃含量最高.采矿区、焦化厂区和污灌区土壤中低环数PAHs的比例远大于高环数PAHs,农业区反之.通过对(ρ)MP/(ρ)P、MPI1、(ρ)P/(ρ)A、(ρ)FL/(ρ)PY等参数值的分析认为,煤尘、烟灰沉降是石龙区土壤中PAHs积累的主要影响因素.由单体烃与PAHs的相关性分析得知,苊和蒽可作为煤矿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的标志性污染物.  相似文献   
30.
Model oligo esters of terephthalic acid with 1,2-ethanediol, 1,3-propanediol, and 1,4-butanediol have been investigated with regard to their biodegradability in different biological environments. Well-characterized oligomers with weight-average molar masses of from 600 to 2600 g/mol exhibit biodegradation in aqueous systems, soil, and compost at 60°C. SEC investigations showed a fast 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the oligomer fraction consisting of 1 or 2 repeating units, independent of the diol component used for polycondensation, while polyester oligomers with degrees of polymerization higher than 2 were stable against microbial attack at room temperature in a time frame of 2 months. At 60°C in a compost environment chemical hydrolysis also degrades chains longer than two repeating units, resulting in enhanced degradability of the oligomers. Metabolization of the monomers and the dimers as well by the microorganisms could be confirmed by comparing SEC measurements and carbon balances in a Sturm test experiment. Based on these results degrad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otential oligomer intermediates resulting from a primary chain scission from copolyesters consisting of aromatic and aliphatic dicarbonic acids can be predicted depending on their composition. These results will have an evident influence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biodegradability of commercially interesting copolyesters and lead to new ways of tailor-made designing of new biodegradable materials as w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