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70篇
  免费   1665篇
  国内免费   3946篇
安全科学   3300篇
废物处理   1072篇
环保管理   3679篇
综合类   13300篇
基础理论   1857篇
环境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2055篇
评价与监测   884篇
社会与环境   1142篇
灾害及防治   982篇
  2024年   53篇
  2023年   293篇
  2022年   519篇
  2021年   745篇
  2020年   788篇
  2019年   593篇
  2018年   489篇
  2017年   679篇
  2016年   796篇
  2015年   867篇
  2014年   1087篇
  2013年   1337篇
  2012年   1563篇
  2011年   1696篇
  2010年   1236篇
  2009年   1383篇
  2008年   1010篇
  2007年   1637篇
  2006年   1717篇
  2005年   1435篇
  2004年   1239篇
  2003年   1201篇
  2002年   1030篇
  2001年   869篇
  2000年   801篇
  1999年   754篇
  1998年   510篇
  1997年   430篇
  1996年   289篇
  1995年   282篇
  1994年   234篇
  1993年   201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5篇
  1974年   8篇
  1973年   11篇
  1972年   8篇
  1971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Hyporheic exchange is known to provide an important control on nutrient and contaminant fluxes across the stream-subsurface interface. Similar processes also mediate interfacial transport in other permeable sediments. Recent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cs of these exchange processes and improving estimation of exchange rates in natural systems. While the structure of sediment beds obviously influences pore water flow rates and patterns,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terplay of typical sedimentary structures, hyporheic exchange, and other transport processes in fluvial/alluvial sediments. Here we discuss several processes that contribute to local-scale sediment heterogeneity and present results that illustrate the interaction of overlying flow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sediment structure, pore water transport, and stream-subsurface exchange. Layered structures are shown to develop at several scales within sediment beds. Surface sampling is used to analyz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rmor layer in a sand-and-gravel bed, while innovative synchrotron-based X-ray microtomography is used to observe patterns of grain sorting within sand bedforms. We show that layered bed structures involving coarsening of the bed surface increase interfacial solute flux but produce an effective anisotropy that favors horizontal pore water transport while limiting vertical penetration.  相似文献   
992.
概述了日本污水处理度再利用的特点和经验;介绍了东京和福冈两个地区的回用实例;探讨了污水回用对回收水水质的关键要求。  相似文献   
993.
介绍了河北马头电厂废水处理工艺系统流程、设计及系统调试运行指标。处理后的电厂废水作为循环冷却水的补水,减少了新鲜水用量和污水排放量,对北方地区厂区废水回收利用具有借鉴意义,在火电厂废水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4.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脱氮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系统地介绍了人工湿地去除污水中氮污染物的机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影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脱氮的内、外界因素,对于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5.
生物转盘(筒)是处理中、小流量废水的一种较经济有效的方法,本试验采用新型填料式生物转筒作为关键设备处理食品加工废水,结果表明:系统对COD、BOD5、SS和LAS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当进水COD为1200~1700mg/L,BOD5为600~1200mg/L时,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中的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996.
加碱混凝沉淀工艺在处理含磷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加碱混凝沉淀法处理含磷废水的工艺。采用工艺处理效果好,出水稳定,经监测废水中总磷的去除效率可达96%,实际运行证明,该工艺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7.
试验工艺流程的方案选定,充分吸收了各炼油厂进行的污水深度处理的成功试验经验,以原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单元为基础,提出了以混凝气浮与臭氧生物活性炭串联工艺为核心的总体工艺流程,以降低工程投资及处理成本,提高污水回用的经济效益;同时,指出试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因此,开展炼油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工艺试验研究,必将为炼油污水深度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可作为相关污水回用处理工艺选择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含油污泥固化处理后油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索氏抽提器,研究了温度、土壤含水率以及水泥与污泥的不同比例等因素在不同时间对含油污泥固化后油迁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强度为3.84MPa的污泥固化块,油的迁移量从240h迁移6.8mg变为480h迁移178mg,之后变化较小。在20℃~30℃时,随着温度的增加,迁移量从6.8mg增加到20.6mg,超过30℃以后迁移量的增幅变小。水泥与污泥的比例从1∶0.8增加到1∶1.4,油的迁移量从256mg降到27.2mg,之后未检测到。960h后,迁移量达到348mg,此时土壤中油含量为1.16%,在环境的自净作用下,土壤能完全容纳;强度大于9.56MPa时未检测到油。这表明用固化法处理油田含油污泥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99.
根据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排污收费工作的特点及难点,健全地方法规;加强排污收费队伍建设;增加排污收费透明度,实行阳光收费;科学制定工作程序,使其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将对同类地区执法收费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枣庄市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空气污染为煤烟型污染。因而,必需采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集中供热和联片采暖,开展清洁能源替代等综合措施控制二氧化硫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